“当代与传统:中国文化影响力生成”国际论坛综述

2019-02-21 09:16孙子荀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第三极影响力教授

■ 孙子荀 马 琛

中国文化在时代更迭中不断演进,其影响力也处于变化之中。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提出“第三极文化”理论,指出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发展格局下,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并立为两极,而中国文化凭借自身强大的历史根基和绵长的独立传统,应当成为与欧美比肩的“第三极文化”。

“第三极文化”理论的提出,对中国文化影响力的生成命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此为思想背景,自2010年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连续主办8届国际论坛,以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为主题,对“第三极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究。2018年11月30日,第9届国际论坛“当代与传统:中国文化影响力生成”在京举行,共邀请来自中国、美国、法国、瑞士、俄罗斯等国的60余位专家学者,就中国文化影响力生成的关键因素、中国文化如何坚守“第三极文化”坐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在上午进行的主论坛发言中,嘉宾们首先就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的传统价值和当代意义抒发了见解。北京大学博古睿讲席教授安乐哲(Ames Roger)在演讲《成人:论儒家角色伦理学中的“人”》中指出,儒学是一个具有传承性、混合性的文化传统,无论从伦理学还是宗教的角度来看,儒学传统都对现代文化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演讲《我雕塑艺术中的文化价值观》中,以自己的雕塑作品为例,指出弘扬中国文化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步骤,应积极用艺术形式塑造中国文化,与世界艺术进行沟通、借鉴、交融。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曹卫东在题为《超越相对主义和中心主义》的演讲中指出,当今时代是再中心化、再相对化的时代,对中国文化影响力生成的探讨必须立足于世界的语境和时代的精神,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

有的嘉宾围绕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建设进行了研讨。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白乐桑(BellassenJoёl)在题为《试论中国语言文化国际影响力与汉语学习动机》的报告中,从受众接受的角度出发,对汉语学习动机和中国语言文化国际影响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苏黎世大学教授洪安瑞(Riemenschnitter Andrea)在演讲《探究语言之极限:于坚诗歌当中的物质生态,环境意识,及物质之代理》中,从物质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考察了中国艺术家、文人和导演在其创作中对物质生态和环境意识的诸多体现。

还有嘉宾就中国文化的内部资源转换和对外传播机制发表了演讲。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以《在创造性转化中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为题进行了发言,指出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关键在于文化创新,包括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而创新成果要通过企业和项目走出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在演讲《用“钢铁驼队”传播中国文化的新尝试》中,以中欧班列物流链为例,阐释了“丝绸之路”的现代意义,指出“丝绸之路”在改变世界贸易格局、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教授傅乐吉(VradiySergey)以《朝鲜的中国山水画舆图:<俄国舆地图>,韩国的第一份俄罗斯地图》为题发表演讲,分析了中国山水画在俄罗斯地图上的继承与衍生,以及其所折射出的东北亚地区复杂的权力演变,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作为主论坛的总结,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在演讲《古老的新生: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中,就传统资源和当今世界问题、当代中国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对“天人合一”“和合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演讲中,黄会林教授强调,中国的文化崛起,需要在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吸收西方精华文化,在总结近百年以来中国革命文化和当代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可以和当代欧美文化相鼎立的“第三极文化”。

在“第三极文化”理论的观照下,本次论坛设置了三个圆桌论坛,分别就“中华文化与全球影响力”“中国文学与电影国际影响力”“看中国的美学表达与国际影响力”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在“中华文化与全球影响力”圆桌论坛中,学者们从跨文化传播的途径、传播格局的变化、文化传统的概念演变等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孟建教授提出分层传播的理念,强调应通过定向定点来突破中国文化的传播瓶颈;隋岩教授从符号传播的角度提出了“强符号”观念,指出应寻找最具代表性、最具冲击力的文化符号进行传播;色音教授强调了对外传播应重点体现中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吕韶钧教授对武术这一最具本土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进行了全面阐释;闫玉清女士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做了厘清。在讨论环节中,与会学者获得的共识是跨文化传播存在难度,新的世界格局变化比原来的想象要更复杂和微妙,只有在清晰冷静的自我文化定位下,重视文化传统的历史渊源与现代转化,鼓励对话和讨论,中华文化传播才会有更好的传播前景。

在“中国文学与电影国际影响力”圆桌论坛中,专家学者们从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和机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文学、电影、电视与世界对话的可能性。高玉教授认为,当下文学是非常繁荣的,应该建立流畅的健全的国内消费机制,以解决传播的薄弱性;萧放教授提出国家建构应该以国家为主体,持续的、充分的调动传统资源;张国涛教授提炼总结了中国电视经历的发展转变,提出中国的电视文化正在从过度的娱乐化转向了再度的意识形态化;田卉群教授以影片《战神纪》和《阿修罗》为例,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在世界表现之困境和电影人的努力;刘江凯副教授则分析了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面子”表现和“里子”问题,探讨了其现状及原因。论坛形成的一致观点是认可当下中国文化的繁荣局面,但由于消费观念和市场的原因,存在一定的传播困境,应充分调动文字和文献的传统资源、民族和民间的文化资源。来自高校的曾庆瑞教授、卢蓉教授、刘诗宇博士、孙汉田博士以及电影电视业界人士谭秋宁、白云亭等专家参与了研讨,贡献了许多真知灼见。

“看中国的美学表达与国际影响力”圆桌论坛在大主题的框架下,对“看中国”活动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思考。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向云驹先生对“看中国”活动进行了溯源与展望,提出了许多富有启迪性的观点;曾参与项目的外方老师巴西圣保罗大学的丽娅·梅洛博士,印度国立设计学院的阿伦·古普塔教授,新加坡刘韵妮教授分别从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指出“看中国”项目的核心意义在于完成了一种文化的记忆和影像的轨迹;参与项目的中方老师李淮芝院长和虞吉院长则从创作角度出发,对“看中国”项目的选题、参与者情感的交融、拍摄者的文化体验等方面进行了思考;王甫研究员、傅伟女士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依安·朗教授针对“看中国”作品的影视语言和主题表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在讨论环节,学者们对未来“看中国”项目的发展和作品的提升提出了大量宝贵意见。

本次国际论坛重要的观点碰撞环节是“三极对话”。该环节旨在以“第三极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为对话基础,搭建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本环节由向云驹先生主持,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学者在主持人抛设的议题“影响力的概念,影响力的关键要素,影响力的生成”的范畴下,展开了多视角的对话。北京大学博古睿讲席教授安乐哲先生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将三极文化阐释为一个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将不同的文化紧密联合在一起,而不是进行区别和对立。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白乐桑先生从语言学的学科建设角度出发,既肯定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也强调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异同对文化影响力生成的重要性。教育部长江学者高玉教授从文学机制角度出发,提出中西方文学影响力的差异在于受众的到达率,强调“文学要有影响力,要通过流行来完成”。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则从民俗学机制的角度,提出“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要更多的重视中国民众文化观念和多种文化形式的传播”。嘉宾们就东西方文化几千年的互融互补历程进行了阐发和碰撞,提出历史以螺旋式发展上升,在人类发展的新阶段中,东西方文化都将有各自的传统积淀与现代发展,不同文化之间需要互相学习、互相欣赏,摒弃自己的偏执,走向综合之大美。

一个主论坛,三个圆桌论坛,一场精彩纷呈的三极对话,与会嘉宾在观点碰撞、经验交流中,不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和当代意义是所有观点的共识与前提,影响力生成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建设是会议交流的平台与路径,内部资源转换和对外传播机制的讨论则进一步明确了影响力生成的动因与可行性。论坛形成共识,要重视传播的途径创新和受众到达,关注影响力的生成效果。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下,中国是坚定的全球化推动者,我们应在脚踏实地的不断探索中,践行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思考和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描绘更加繁荣多样的世界文化图景。

猜你喜欢
第三极影响力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天才影响力
保护“第三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绘制西藏纪录片类型的新图景——《第三极》《天河》的纪录精神大转变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第三极沉没
第三极:欧阳旭之“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