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封战国家书史料谈核心素养的落实

2019-02-21 10:20东莞市第一中学彭琪安李腊梅
师道(教研) 2019年1期
关键词:秦国家书史料

文 东莞市第一中学 彭琪安 李腊梅

历史高考备考教学承担着“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重任,但因任务急迫、时间紧张、竞争激烈,教学首先考虑“效益最大化”,造成学科教育目标、特别是核心素养目标的疏离。本文试以一节高考课堂的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在高考备考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体会。

一、作为备考“史料”的两封战国家书

第一封:写信人“黑夫”,收信人“中(衷)”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節(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襌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以〕钱来,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闻王得苟得……

毋恙也?辞相家爵不也?书衣之南军,毋……不也?为黑夫、惊多问姑姊康乐孝须(嬃),故尤长姑外内……为黑夫、惊多问东室季须(嬃)苟得毋恙也?为黑夫、惊多问婴记季事可(何)如?定不定?为黑夫、惊多问夕阳吕婴、匾里阎诤丈人得毋恙……矣。惊多问新负(妇)、妴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丈人,毋与……勉 力也。

第二封:写信人“惊”,收信人“衷(中)”

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内同……以衷,母力毋恙也?与从军,与黑夫居,皆毋恙也。……钱衣,愿母幸遣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用垣柏钱矣,室弗遗,即死矣。急急急。

惊多问新负、妴皆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两老……惊远家故,衷教诏妴,令毋敢远就若取新(薪),衷令……闻新地城多空不实者,且令故民有为不如令者实……为惊祠祀,若大发(废)毁,以惊居反城中故。惊敢大心问姑秭(姐),姑秭(姐)子彦得毋恙……?新地入盗,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

二、教学探索:两封战国家书的“史料”解读

(一)史料时空信息实证

上述秦国家书中的“黑夫”信中,提到“二月辛巳”,据考证是公元前223年,秦统一战争即将结束;“黑夫”从战场“淮阳”(今河南淮阳)寄信回家乡安陆(今湖北云梦县)。淮阳古称“陈”,为西周十二大诸侯国之一,春秋末年楚国灭陈,战国末年楚顷襄王迁都于陈。

春秋战国之间是重大历史转折时期,但“史文缺佚,考古者为之茫昧”,主要史料只有秦史官所记简陋《秦记》和纵横家书之类,这导致《史记》中的战国史实多有残缺紊乱。云梦秦墓封存两千多年,没有遭到破坏,其中家书的发现,为难得的第一手史料,有力充实并纠正了现有秦国史料,历史价值难以估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封家书的主要内容是问候亲人;要钱要衣服;打仗可以挣到军功爵位;战事紧急,治安不靖;嘱咐家人平安。(此处略去详细释读过程)

在战乱频繁、交通不便、又书写困难的古代社会,能有这样的家书极其不易,对今天的我们而言更是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其教育教学功能巨大。

(二)历史解释

1.秦统一战争的细节审视

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秦将王翦率军60万,经陈(今河南省淮阳)之南屯军扫平舆(今河南平舆北)。楚国倾全力迎击秦军。王翦大败楚军,杀楚将项燕(项羽祖父)。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事业至此基本完成。楚国占据的江淮地区是秦国统一的最后障碍。据《史记》描述,秦楚大战是倾国之战,王翦率60万大军进攻楚国,楚国以全部兵力抵抗。王翦下令坚守营寨不与楚军交锋。项燕屡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战。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沐,好吃好喝,并与将士共餐。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楚军因无法与秦军交锋,就挥师向东而去。王翦立即率军追击,发起突击,大败楚军,楚国随之灭亡。秦士兵“黑夫”的家书所写“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正是秦楚决战期间,要打不打状态。

战争间隙,秦将翦“休战”养兵,士兵才有空闲思家写信。当时,竹简木牍是日常书写材料,以毛笔墨书隶体字。与楚国文字相比,秦国文字显然经过简化,教育普及程度也比较高,起码普通士兵也能书写。

信中,黑夫、惊兄弟为什么急着向家人索要钱和布?秦兵军营里,除了吃穿玩,有哪些事情要花钱?买来布怎么制成衣服?士兵自己做衣服,是否表明秦国士兵都要自负战衣粮草军械?如果自己装备,必然有贫富差距;大部分秦军战士的装备简陋,表明秦歌《无衣》所唱“执子之手”(战友兄弟赤膊携手而战)是真实的;部分战士军营生活艰苦,四季衣服少有更换,自己缝补旧衣,战场上抢敌人衣服,军粮没保障秦兵生吃马肉甚至人肉也不尽是传说。

黑夫信中写:“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这是问家里的爵位有没有颁下来,没来告诉原因。秦国自商鞅变法起,奖励耕战,士卒只要立功,就可以获得爵位,改变社会地位。三兄弟的父亲不存,是否战死或过劳死为这一家换来封爵并改善生活?否则穷家小户,两兄弟要钱也不可能。

2.战国社会生活

“惊”“黑夫”和“衷”三兄弟家在安陆,家中有母亲一人。“惊”已结婚,妻子为“新负(妇)”,有一个女儿“妴”(能上山打柴)。另有姑姑、姐姐之类亲人,还有邻居或朋友。这是一个男人多参战、女人守家的时代。

秦国自商鞅变法起,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编订户口,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黑夫家三男征二,可能导致家中劳力不足,导致军人远征挂念家中亲人。

“惊”在信中说:“新地入盗,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反映秦军占领地治安状况不佳,也引发思考:秦人如何统治新占领的土地呢?“闻新地城多空不实者,且令故民有为不如令者实……”原居民逃亡,秦国移民“实”地,即将秦国罪犯迁到新地,以充实开发。当时刑徒众多,表明犯罪率高,也表明秦法严苛,进一步表明秦的统一过程艰巨,统一后社会矛盾严重,各地反抗风起云涌。到秦二世时,反秦起义军的首领几乎都是有罪之徒,如刘邦、张良、黥布、项伯、陈胜、吴广,等等。

秦军士兵能写家书,表明得到过一定程度的教育,也表明战国秦汉时的教育发达,平民百姓有一定的受教育渠道。

两封家信中,赤子情、手足情、亲友情溢于言表,跟今天的我们没有任何隔阂;家信还反映了秦朝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如婆媳矛盾、姑嫂矛盾、兄弟矛盾等。家书用词讲究礼节,对家人的嘱咐唠叨,显示了浓厚的孝悌亲情,表明法家治下的秦国社会也讲究儒家伦理,其家国情怀历经两千多年沉埋,依然炽烈如火。

两封家书是怎样送回家乡的?据史载,中国殷周时代就已建立邮驿制度,但官邮只传递官府文件,不许私带书信,一直到宋朝才有“私书附递”规定,明朝以后才出现民间邮递。“黑夫”和“惊”这两个战国普通士兵的家书,不可能官邮,也没有私邮,只有一种可能:由服役期满的老乡回家探亲时带回。

大哥“衷”为什么没有征战,而让弟弟们出征?有可能是身体原因。他的两个弟弟最终战死沙场,以生命换来军功,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两兄弟魂寄家书,“衷”在临终前必嘱家人将家书入墓陪葬,才会有我们今天的“相见”。

三、教学反思

两封秦国家书具有很强的生活性、情感性,给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教学操作空间。结合教科书的知识体系背景,教学过程中进行体验式、想象式设问、推理,展开深度思考,真有惊心动魄、豁然洞天之感,启示丰富。

(一)辩证看待“史学只是史料学”观念,提高史料选择水平

在史料价值方面,我们要辩证看待傅斯年的“史学只是史料学”概念,傅先生的真实意思有两层:一是历史研究要尽可能多找新史料,在多重史料中寻求真实;二是在多个事件的史料比较中寻求内在联系。历史旨在求真,但“真”是相对的,史事的“真”与事件相关人的心路历程的“真”相辅相成,只有了解当事人心路之“真”,才可能接近史事之“真”。傅斯年也注意到自己观点的流弊——即把所有文献当作史料,所以他也强调史料的相对性:一是主张整体利用史料,在整体下研究局部;二是在读书熟悉旧史料基础上扩张新史料,让新旧史料得以重组。

(二)坚持辩证唯物史观,深度挖掘史料的核心素养教育价值

历史知识的主要特征是历时性、结构性、规律性,即使是“直接史料”,也会受当事人的身份、地位、角度、关系等客观条件不同,以及利害有别等主观因素,往往异同互见,千差万别,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中找到有效信息就非常关键。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但它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秦国家书具有真实而客观的史料价值,其核心素养含量极高,具有很好的教学价值,是非常好的训练素材。

(三)人性情怀应该贯穿历史备考教学全过程

民国年间,傅斯年先生在提倡“史学只是史料学”观念时,还在历史教育的层面提倡把历史知识当作人学,了解人类及人性。教学实践表明,基于客观“史料”史事之“真”,总是与历史相关人的心路历程的“真”相辅相成,只有更多地了解所有当事人记述的心路历程,才有可能更加贴切地接近所记事件的真实,这是历史教学强调人性情怀的重要原因。

本文中的秦国家书是历史小人物的真实心态反映,它所体现的历史核心素养之一的“家国情怀”启示尤为珍贵——小史料可以见大历史,小人物可见证大时代。在民主时代、信息化时代,历史正在走向大众,人民大众本来就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种观念应该贯穿历史高考备考全过程。

猜你喜欢
秦国家书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清晨忆家书
五张羊皮
秦国的“拐点”
秦国的东进与东出
一封家书
史料二则
瞒天过海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一封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