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语言训练点,提高语言表达力

2019-02-21 10:20文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四小学李素梅
师道(教研) 2019年1期
关键词:条理性老支书蜡烛

文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四小学 李素梅

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系统的语言文字,形成成熟的语言逻辑系统,这些都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训练的。让学生敢说、会说、说清楚、说明白,并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质,我们可以结合文本教学恰当地选择语言训练点,强化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娴熟地掌握“会说”的本领。

一、构建语言图式,提高“说话”的条理性

语言的表达是有规则和规律可循的。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系统、有步骤地交给孩子们一些典型的语言句式,规范和丰富他们的语言结构,使之逐步形成正确的、规范的表达。

前不久我在试讲《半截蜡烛》时,当讲到“母子三人保护蜡烛”这个重要故事情节,我让学生根据所出示的情节图:点燃——吹熄;又点燃——( );( )——端上楼。来叙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么想尽办法保护这半截蜡烛的呢?

结果,学生在表达的时候缺乏条理性,语言笼统啰嗦,并耗费了不少的时间。经过反思,针对学生语言表达条理性不强的情况,我为学生提供一个参考句式:(谁)点燃蜡烛,(谁)以(什么借口)保护蜡烛,结果( )。我发现在提供了参考句式后,学生掌握了表达的门道,叙述时就显得更为轻松,说得清楚,说得明白了,这也意味着学生是真正的理解了故事的情节了。

像这样,让学生有练、有准备,并提示他们要依据这样的方法来准备说:首先要抓关键句子,再找到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接下来,重点在关键词上做“文章”——分两步,一是对关键词进行解释;二是围绕关键词,结合这一个句子,参照语言环境,还可以联系文章相关的历史背景,以及生活经验等引起学生的共鸣,深刻理解这个词及句子的意思。品读时还要注意方式的选用,如“发胖”性地说:解说与朗读展示相结合,解说与图示、演示等方法相结合。这样反复在课堂上训练,学生那些“消极的语言”就能及时向“积极语言”转换了,语言不再干瘪,言语表达也会更加的具体、丰满。

二、关注典型句段,习得“说话”的形象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语言表达规范,对学生学习语言以及进行语言训练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每一篇课文,在文章的结构、语言表达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好的范本,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最佳资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句、段、篇的语言图式结构。学习作者是怎样组句成段,是怎样选择恰当的方式表达的,训练学生在经典句段中学会迁移表达方式,并内化语言。

三、巧用比较表达,领会“说话”的准确性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充分利用语言材料中的比较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较,揭示语言现象的本质,加深对语言内容的理解,体会语言形式表达的准确性。在阅读教学中找到可比较的“点”,运用层层比较、步步深入的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进行语言表达训练。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逐步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四、巧借空白处,促进“说写”的互动性

读写结合是老话题,阅读、说话、写话本身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阅读课教学中可以适当穿插练写,练写的一个重要替代形式就是练说。而练说,绝不是一般意义的回答或发言。而是在明确、具体的任务驱动下,又有准备过程,围绕话题进行构思,呈现出来的整段表述。

在很多的文章中,作者往往为了表现的需要,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在教学时,如果老师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对感悟文章主题会有极大的促进,进而在想中,说中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会说”的本领了。

如教学《桥》一课,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不能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一方面原因是时间的问题,学生对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没有生活体验。更主要的一方面原因是学生没有经历文中人物的心路历程,始终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感受文本。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桥》一文的教学可以设计下面的拓展练笔:老支书,危险来临时您最先到达了木桥,可是您为什么不走呢?老支书说:____ ;老支书,您是爱儿子的,可是为什么要把他从队伍里揪出来呢?老支书说:____;老支书,在你看到儿子被洪水吞没的那瞬间,你想对他喊什么呢?老支书说:____。我知道了,您就是____的一个人,您就是____的一座桥。

猜你喜欢
条理性老支书蜡烛
乡村老支书
家园共育大班幼儿做事条理性培养策略研究*
浇不灭的蜡烛
咱村的老支书
老支书
写文章要有条理
老支书
神奇蜡烛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三“三”两“两”通“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