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中如何做到语文生活化

2019-02-21 10:20龙门县永汉中学李勇斌
师道(教研) 2019年1期
关键词:细心语文课课文

文 龙门县永汉中学 李勇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教育理论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把教育放到生活这个大的书中,不要禁锢于小小的课室内,要在生活中学习,把学习放到生活的大环境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语文学科知识更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教会学生将理论知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使学习的过程与对生活认识的过程相一致。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幅景、无不充满语文的气息,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语文,可以说,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是语文。但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学经常会变得枯燥、单调、无趣,学生被困在书本的牢笼里,语文课脱离了生活,使得学生越来越对语文失去兴趣。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恢复对语文的兴趣,高高兴兴地上语文课,高高兴兴地写好作文?这就需要语文老师从生活出发,将语文课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我觉得,要做到语文生活化,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1.联系生活,感悟语文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课文中生活的相似性体验。如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为了要学生体验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在平常生活中流淌的亲情,我引导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父母在平时是如何尊老爱幼的,如何承托起一个温暖的家的。一位平时较调皮的男生说,他家里比较穷,每当过年过节,父亲总是尽能力准备好最丰盛的饭菜,好吃的总是往爷爷奶奶和小孩碗里夹。一位女生说,她的奶奶已经病了好久了,妈妈每天上班前要帮她洗刷好,准备好早餐。下班回来做饭要做两份,因为奶奶吃不了太硬的东西,还经常先喂奶奶了自己再吃,她看了很感动,也经常帮爸爸妈妈做家务,照顾奶奶,虽然累,但一家人开开心心的。此刻我抓住时机说:“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温馨的场景,父母对我们的关心、爱护就能随时感觉得到。同样,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也是讲述一家人和谐温馨的场面的。”在随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做到了和作者情感的体验与共鸣,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2.联系生活,感悟文意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生理解文意,让文章贴近生活。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让学生画一画百草园和在三味书屋上课的情景,通过图画,使学生更准确地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二、让语文走进生活

语文教学要做到“教学做”同步进行,即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是老舍《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我是留到了11月下旬才和同学们学习。在学习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感受济南冬天的特点,然后再组织同学们走出教室,到校园寻找冬天的足迹,并告诉他们,可以用他们喜欢的方法去感受冬天的到来。于是很多女同学到树叶还未完全凋谢的大树底下,捡起刚刚落下的树叶,还有一群同学在操场上感受温暖的阳光,后来他们还玩起了游戏,还有几个同学,居然站在巷子口,感受刺骨的寒风。回到教室后,我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都很开心,讲了很多独特的感受,我想这都来自于他们亲自去生活中体验那种快乐。接着我让孩子们朗读这篇课文,孩子们动心动情,所以在生活中教学可以创造出更多精彩。

三、在语文教学中再现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一个难点,在中高考所占分值比例也高。要写好作文,对生活就要有深刻的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养成留意生活、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要注重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造,进而培养学生的感知生活,把生活再现到作文中的能力。在平时的作文里面,我发现了很多对生活细心观察的片段,记得有一个学生在作文里写道:“那天狂风怒吼,原来很冷的天突然好像又降低了几度,我飞快地跑出学校准备独自回家,可是,在校门我却看见了一个人,黑压压的天下,凛冽的风中,那人不住地颤抖。风不停地掀翻他的衣角——是父亲!风吹着他的白发,父亲的白发,一次次被狂风压倒却又一次次不屈地挺立,在这样的天气他还出现在这里,我知道是为了谁……”这个就是细心观察了生活的结果,是在作文中再现了生活。

猜你喜欢
细心语文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细心观世界,童心写丹青(2)
细心观世界,童心写丹青(4)
背课文的小偷
可怕的语文课
细心的外公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语文课上做游戏
细心观察,用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