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点拨·创造
——对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认识

2019-02-21 10:20文揭阳教师进修学校陈晓青
师道(教研) 2019年1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主体李老师同学

文揭阳教师进修学校 陈晓青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将更为激烈,而经济竞争最终将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良好的品格,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不仅会学习,会生活,而且会创造,会做人。这种人集中表现在主体性的高度发展上。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主体性,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能动选择上,主要受学习者自身的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表现为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受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知识结构、情感、意志、性格等制约,表现为独立自主性、创造性。因此,教学活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

然而,把理论上的认识变成实践,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要走,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首先,要解决一个观念的根本转变问题。学习是学生学,而不是老师学,所以学生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不从根本转变这一点,就不能根本破除“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也不会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不是说教师就没事可做,就不要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自学、讨论、探究等等都要靠老师去组织、协调,都离不开教师的导向作用。下面,我想结合市“生命的涵泳与化成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究”课题组的一节作文探索课来谈一谈。

作文课上,李老师说,二十一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的关键靠教育。教育能否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这个高度上来审视目前的教育,自是议论纷纭。“同学们受了十几年教育,最有发言权,你们说一说现在的教育有哪些弊端。”

“追求分数,课业负担过重”“不讲方法,机械化练习”“没有自由活动时间和自由选择的权利”“不允许有不同意见,一切按标准答案”“课文老掉牙了,没有意思”“学习累得很,没有兴趣”,同学们议论纷纷。

李老师说:“大家的话都是有感而发,也确实抓到了教育方面的毛病。我们说,现实是预测未来的基础,而未来是现实合乎规律的延伸和发展。进入新时代,请你展望未来,写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把你想说的话,想讲的故事,想抒发的情感写下来。大家先思考一下,然后说出你的思路。”

学生甲回答:“我想未来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能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顺从,说假话。

教师还要让学生认清事实,让他们明白,脱离事实而夸夸其谈的讲大道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学生乙回答:“我认为未来的教育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发挥个人的特长,为每一个人的成长创造条件,不要埋没人才。”

学生丙回答:“我想写一篇记叙文。听说减负了,我很高兴,心想学生这回脱离苦海了。晚上我弟弟拿了一叠练习题要我修改,签名,原来小学老师要他们在家完成,不能带到学校,以免让教育局检查到。”

听了学生的回答,李老师又问:“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你们这样写的现实依据是什么呢?”

甲说:我是源于自己的一次作文。作文材料是这样:东汉一少年陈蕃,因不扫一室而被他父亲的朋友训斥,“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同学们的文章都连讥带讽地嘲笑陈蕃不能从小事做起,因而成不了大事。老师给他们打了高分。我认为“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是正确的。老师却判了不及格。我感到冤枉。因为陈蕃后来真的“扫了天下”,他长大后成为东汉名士,官做到太尉、太傅,他的节操为当时的人们所称道。这些事实,同学们可能不知道,既然不知道,又怎能断定他将来一定成不了大事呢?老师不可能不知道,既然知道了,又怎能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而不顾历史事实呢?为了教育学生而不惜违背科学道理,违背历史事实,这怎么行呢?

学生乙说:我经常看书看报,看后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件事。一个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学生王土根,他数学、物理很拔尖,但文科成绩不理想,于是被大学拒之门外。经过十年的拼搏,这个因营养不良而显得格外瘦弱的人终于以其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被麻省理工大学所录用。倘若高校录取上能鼓励有特长的学生冒尖,王土根的经历就会轻松得多,而且更多的“偏才”学生也不至于被抛弃。

两位同学回答完,李老师问:“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怎么样?”大家异口同声说:“好!”老师又问:“好在哪里?”学生丁回答:“找到了现实与未来的连结点。现状如此,我们才要改革,未来的面貌就是克服不良现象后的新面貌。”学生戊回答:“好在他们能从自己感悟到的印象深刻的地方入手,有理有据。”老师说:“回答得好。这里涉及到一个选材的问题。写自己熟悉的材料,这样才能有事可记。有话可说。熟悉的可以是自身经历过的,也可以是读书读报或从网络视频得来的。选材时大家无妨做到五想:想一想看过的电视,想一想读过的书报,想一想听过的广播,想一想见过的同学佳作,想一想身边发生过的事情。积累的知识越多,思路就越开阔。要有感而发,不要装腔作势。”

接着,李老师让全班同学把作文要求念一念,“请你展望未来,写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然后针对学生丙的思路评议,同学己指出其审题没有看清要求,只写现状,没谈未来的毛病。

这一节课,充分显示了李老师娴熟的教学艺术、教学追求,也体现了对“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理解。教师的引导作用应该表现为:激——创设学习的情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点——在学生疑惑不懈之处进行恰当的点拨;创——让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具体操作如下:1.创设学习的情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的主要连接点是课堂,课堂有个氛围问题。赞科夫说过:“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而这好的气氛离不开教师的民主作风。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机结合。这一节课是写作课。从心理学上看,写作动机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而这感悟和思考的前提,是生活大量的如潮奔涌的素材,或者倒过来说,是生活打动了我们的心,使我们有一种要表达的冲动。让学生说出教育现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感悟和思考,引发他们的写作冲动。

2.积极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决不包办代替。

学生们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对教育都有相当多的感受,只是囿于个人所感,视野不开阔。因此,教师让他们各自说出现状的弊端,展望未来,并进行评议,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如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培养思维能力。同学之间思想观点互相补充,互相撞击,就像原子反应堆,经过撞击,就能放射出更多的新思想新灵感。同时,出现了能够由他们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的“一言堂”现象便打破了。课堂讨论便能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把学法指导纳入课堂,实行教师指导下的自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那种“一日所学,终身受用”的时代早已过去。当今和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科学的预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当中自学能力是前提,是基础。一个人如果离开学校后不会自主学习去获取新信息和新知识,他就不能紧跟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去承担新的工作,自然也就不可能去革新和创造了。适应这一时代需要,老师在课中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一是导出语文学习的规律。在同学们议论的基础上作小结,让学生明白,熟悉的素材来自于生活。因此,观察社会,剖析自身,感悟生活,积累素材,是解决写作素材的途径。此外还有审清题目要求的问题。一是导出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从教育现状入手,去展望未来,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预见未来的能力,又让他们找到了现实与未来的连结点,明白任何想象都离不开现实的坚实土壤,想象的未来往往是对现状的一种克服,从而掌握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避免走进以追求怪诞为美的误区。

以上几点,便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主体李老师同学
该得奖的李老师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宠物难伺候
舍不得您,李老师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在中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李老师的心事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