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发展路径研究

2019-02-26 09:23刘亚平刘亚运
关键词:香包庆阳庆阳市

刘亚平 刘亚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重庆 400065;伊犁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0 引 言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民俗文化旅游在旅游业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乡土风情为依托举办的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更是此起彼伏、如火如荼。如甘肃省庆阳市每年端午举办的香包节不仅备受海内外游客的关注和青睐,而且还为当地政府带来了不少的收入,并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相继以当地的特色文化、地貌、民俗等为主题的旅游活动的逐渐增多,甘肃省庆阳市的香包节直接面临着发展缓慢、旅游人数减少以及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则严重地限制了该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本文在厘清了甘肃省庆阳市香包节的由来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措施与建议,以期满足我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我国各地的民俗文化活动朝着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方面发展。

1 民俗文化的兴起和传承

1.1 民俗文化的兴起

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具体由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民俗文化旅游指人们离开自己的常居住地,到其它地方去体验当地风俗民情的一种旅游活动。民俗文化是一个区域、一个民族悠久历史及其文化发展的结晶,其自身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目前来看,我国的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内容。民俗文化旅游则是针对这几方面内容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1]45而民俗文化旅游节则是指以民俗文化为依托,为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而开展的一系列独具当地特色的活动。

目前,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就中华民族而言,其历史传承有着鲜明的4个特点:

(1)历史传承性。一个民族或地域的风俗民情,往往是经过当地人民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中逐渐形成的,并且通过口耳相传,言传身教,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才不至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只有将那些美好的、健康的民俗活动传承下去,并且将其发扬光大,才能使中华民族永远矗立于世界民族之列。

(2)集体性。集体性是民俗在产生和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征,它既是民俗的基本特征,更是其本质的体现。民俗文化不是个人的行为可以改变和代表的,而是一种集体性语言表达,以及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3)变异性。民俗既是一种社会习惯,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发展状况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有些民俗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以致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当然更多的民俗文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4)稳定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分支,虽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变化更新,但其核心文化、基本内涵却不会发生改变。[2]1

1.2 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而开发的一种旅游活动,因而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譬如,我国的少数民族在地域空间上就呈现出“大聚居、小杂居”的分布特点,其不同的聚居区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因而民俗旅游也受到不同地域的影响。同时,各个民族由于其环境、风俗习惯、饮食、礼仪文化的不同而各有千秋,所开展的活动也就各不相同,从而体现出各个区域的地方特色。而每个节日的举办都有自己固定的时间,一般不会随意变动。例如,汉族的春节为农历的正月初一,傣族的泼水节在每年的公历四月中旬,彝族的火把节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等。可以说,不同节日都有其固定的时间,不能随意变动,且每个节日都有着其独特的内涵,寄托着人们不同的愿望,因而其有着不可替代性。

2 甘肃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的由来及其发展状况

2.1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的由来

香包,在古代称“香囊”,又称“佩帷”、“容臭”、“香袋儿”、“荷包”,庆阳当地人称其为“绌绌”或“耍活”。它的制作方法是用彩色的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不同的图样,其图样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然后将图样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再在小绣囊中装入带有香草味的、研制成细末的草药,这些草药一般都带有浓烈的芳香气味,而且这种气味经久不散,既可以祛除蚊虫,又可以清除异味,对人体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据史料记载,香包最初创于岐伯之手,在秦汉唐宋年代得到了快速发展,明清时期的香包刺绣工艺已达到鼎盛阶段,并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所绣图案不仅带有北方人的粗犷豪放,而且兼具南方人的精细纤丽。这些香包有的浓烈娇艳,有的清纯素雅;既为大写意,又是纯工笔;其构图虽然简单夸张,但寓意却丰富深刻,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传统古老的民族文化;其色彩虽然大红大绿,但在过渡部分则跨越色谱。绣品不仅做工精细,而且针脚平齐如画。针法丰富多变,品种千姿百态。[3]103

从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代,庆阳香包的绣制技艺已经普及到各家各户。庆阳的女孩大多从七、八岁便开始学做针线活,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庆阳的香包工艺技术逐渐衰落,几乎到了濒临绝迹的地步。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知名专家张道一、冯真、曹振峰、靳之林、杨先让及法国友人吉莱姆的考察推介下,庆阳香包刺绣工艺又再次为人们所推崇,并出现了兴旺之势,开始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2001年,考古工作者还在甘肃华池县发现了保存相对完好的金代香包。后人有诗赞曰:“千岁香囊藏佛塔,万针刺就海棠花,巧手绣出花藏界,诚心献给净土刹。”由此,“千岁香包”因其工艺精湛,被民俗专家们称赞为“中国最好的香包”。2002年,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同年,庆阳市还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之后庆阳市按照“政府主体引导,市场运作,培育主体,文化产业化经营,实现富民增收”的原则,把努力做好民俗文化产业作为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根本出发点。到目前为止,庆阳市已成功举办了4届农耕文化节、13届香包文化节和4届道情皮影艺术节。2005年,“庆阳香包刺绣”被列入了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贺梅英老人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庆阳香包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被授予第一届节庆中华奖“弘扬传统节日奖”。2013年又被授予“美丽中国·最佳惠民品牌节庆”奖。2015年庆阳市举办了“第13届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借助香包节的巨大影响,庆阳市在民俗文化艺术市场上不仅获得了不菲的销售收入,而且使香包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保护。

2.2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甘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庆阳市政府多年的努力,庆阳市的香包民俗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以民间民俗为切入点,全力打造庆阳文化品牌,走特色产业的发展之路,已经实现了 “小香包、大产业、大效益”的发展格局,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具体表现为:

(1)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快,成绩突出。目前,庆阳市已经形成了110多家企业、39个基地、86个营销公司、15万多人的香包、陇秀生产大军,产品达20多个大类5 000多个品种,年生产900多万件,远销我国56个大中城市及美国、日本、欧盟、东南亚、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基本维持在3亿元左右。

(2)香包种类丰富多彩,民族特色表现突出。庆阳香包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一种,有着立体的外观造型,其造型虽然简单,但内涵却丰富多样。除此之外,庆阳香包还兼具了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每一种图案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也寄托了人们的不同愿望。如在香包的图样上绣制老虎、狮子等则寓意着吉祥。[4]69-70庆阳香包的分类见表1。

表1 庆阳香包的分类

(3)庆阳香包制作已经初具产业化规模。庆阳香包原本只以“家庭小经济”的发展模式为主,往往是妇女们在农闲时进行的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极其有限,其价格不仅便宜,而且销量也比较少,往往只能零散出售,这对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基本起不了多大作用,只能是杯水车薪。近年来,随着庆阳市文化产业政策的出台以及每年香包节的成功举办,使得庆阳市已逐步形成了“农户+基地+公司”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香包生产销售的公司,这些公司专门设立香包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当地的有效劳动力,而且按照妇女的特点安排具体的工作时间。如在农忙的时候,采用“家即基地”的方式,将原料交于农民,让其带回家自行绣制,绣品缝制好后再交回基地,基地再将收回的绣品统一交给公司,公司然后进行标准化的包装和销售。目前,庆阳市具有一定规模的香包生产基地30多个,每个生产基地均可提供20多个就业岗位,这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而且为农户开拓了一条生财之道,并使农户的经济得到了较大改观,因而庆阳市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香包的制作中。

3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存在的问题

目前,甘肃省庆阳市香包节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形式还比较单一,各种配套设施还不健全,因而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市场范围不大、销售渠道狭窄。从市场角度来看,庆阳市香包文化产业目前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香包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规模极其狭小,这对于香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到目前为止,庆阳市还没有制定出一个有关香包生产和销售的统一的、长远的规划,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严重地制约了庆阳市香包产业的发展,而且使得庆阳市香包产业的生产规模一直处于偏小的状态,尤其是在质量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达不到产业化生产的标准。[5]94-95

(2)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难以对接融合。近年来,我国民俗文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即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很难对接融合。就庆阳市来说,从事香包生产的主体基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长期受着农耕文化的熏陶,思想比较保守,缺乏创造性,因而很难将文化产业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目前庆阳市香包的生产方式都是在自家作坊进行制作,缺少典型的、批量生产的正规企业,这种极其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香包的投入上也比较少。

(3)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节在面对其他节日的冲击时比较脆弱。目前,庆阳市所举办的香包民俗文化节虽然在传统意义上来看比较成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庆阳市只是简单地搞了一个节日庆典活动。因为香包民俗文化节并没有明确的市场营销策略和长远的发展战略,尤其是在营销策略的创新上难以取得较大的突破,因此出现了与其他一些文化节在营销策略上的“同化”现象,使得香包文化节在面对其他节日的冲击时比较脆弱,这与香包节举办的初衷大相径庭。

(4)香包节的举办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庆阳香包的生产团队大都为当地的农民,他们依靠一些最基本的刺绣技术制作出的香包其模仿性很高,同时,老一辈香包制作者年龄也越来越大,有些人已无制作能力,有些人已相继去世。年轻的一代(当下的八零后,九零后)也失去了制作香包的兴趣,从而使一些复杂的刺绣技艺已慢慢地消失,加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一些生产者开始偷工减料,甚至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采用劣质的布料以次充好,同时,设计没有任何新意,针工也变得粗糙不堪。可以说,逐渐弱化的乡土气息,使香包节的举办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5)庆阳市的地理位置限制了香包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庆阳市地处我国西北部,是一个各方面发展都比较落后的城市,对外开放的程度极其有限,导致香包的对外销售受到很大的限制。目前,虽然庆阳市也在个别城市设立了办事处等机构进行香包的销售和批发业务,但这仅仅只能算是杯水车薪,还不足以更为广泛地传播当地的传统文化及其香包工艺。

4 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节的分析与研究,认为庆阳市在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深挖文化底蕴,突出香包特色。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使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相结合,即将传统的文化发展模式转变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模式,正确处理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民俗文化在融入现代化的过程中其内涵必然会发生一些变化,因此,还应该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促使年轻的一代也能接受我国的民俗文化,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宣传上。

(2)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创新民俗文化。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保留在一个民族中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就是它的净胜之源,是它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若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无异于将自己推进了灭种的边缘。近年来,国外掀起了一阵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潮,国内也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譬如在香包的文化传承方面,由于受生存和生活的压力,加上交通的不便,庆阳人民极少与外界交流,只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依相伴,并相信万物有灵,视苍天大地、一草一木、飞禽走兽都是自己的朋友,进而利用其灵巧的双手将她们所看到的、想象到的都用五彩斑斓的丝线绘制成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将其拼接为一个个包含不同意义的香包,以寄托她们美好的理想与愿望。同时,她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赋予了香包新的内涵,表现出了新的文化元素,并对其不断进行完善,使其更加适合现代文化的发展趋势,即在文化上进行创新。传统的庆阳香包不但外观精美,香味浓郁且经久不散,而且还有着药用价值,既可以驱蚊防虫,又可以防病治病等。但今天的香包功能主要集中在装饰上,而且香味也不如古代香包那般长久,就更别提有什么药用价值了,因此,庆阳香包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拓宽香包的用途,使其能够应用到家庭、会议、宴会等各个方面。[6]129-130

(3)以市场为主,实行企业化经营。目前,要使庆阳市香包制作实行企业化经营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庆阳市必须重视香包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政策方面,需要制定出一系列规范香包市场的文件,以加大对香包民俗文化市场的引导、规范和监督。其次,制定一套完整的香包质量评价及其市场准入标准,以提高香包的制作水平,并规范、简化香包品牌的注册机制,促使庆阳香包尽快走上国际舞台。再次,政府应实施一系列奖惩措施,奖优罚劣。譬如对一些有发展前景的香包公司在税收、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优惠或奖励,同时对那些质量不过关、以次充好的香包制作者则必须严罚,严重者还必须取消其制作资格。最后,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对香包产业的发展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帮助其开拓销售渠道,打造庆阳香包品牌。[7]32-33

(4)加大香包工艺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香包的质量。庆阳香包刺绣工艺是一种兼具艺术性和商品性双重属性的手工艺品,因此,对于香包的制作不仅要追求形态上的美,而且还要达到有关方面的质量标准。只有合乎质量标准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大市场。因此,要想提高香包制作的质量,就必须在生产的工艺和技术上加大研究力度,规范香包的具体标准。首先,制定统一的香包样式。其次,制定统一的香包生产工艺。如在香包用料、填充物及其生产工艺等方面应有一致的标准。最后,制定相对统一的香包标准。例如香包图样、香料配置、制作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一致性,以使香包企业能够尽快生产出高质量、高品位的香包。

(5)加大民俗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因此,庆阳市要想将香包推向全国、乃至海内外市场,就必须加大对香包制作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并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人才培育机制。首先,应努力挖掘隐藏在民间的大师级别的刺绣能手,并向这些刺绣能手学习那些频临灭绝的刺绣工艺,使我国的传统刺绣工艺能够不断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其次,要有计划地对一些年轻的、热爱刺绣工艺的女孩们进行刺绣工艺培训,以避免我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后继乏人问题的出现。最后,应加大对市场营销及企业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8]20目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市场营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尤其是急需一批擅长我国传统文化产品营销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因而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5 结 语

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香包市民俗文化节发展历程的回顾,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具体建议:要促使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甘肃庆阳市民间刺绣艺人的创新、创造能力,并通过培育当地的优势企业建立行业规范,借香包节的契机促进香包产业的发展。同时,采用“以老带少”的方式将香包刺绣技艺代代传承下去,使传统的香包民俗文化不仅后继有人,而且还能发扬光大,使一年一度的香包民俗文化节成为庆阳市乃至甘肃省的一张名片,让庆阳市的民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了解庆阳、走进庆阳。

猜你喜欢
香包庆阳庆阳市
中秋节
Our Best Friend
端午香包
食用菌菌渣发酵微生物分离及应用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甘肃庆阳西峰区:吃上“产业饭”摘掉“贫困帽”
萌萌鸡小香包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庆阳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北海道黄杨在甘肃庆阳市的引种观察及繁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