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校报的困境与发展
——以《大学生活报》为例

2019-03-05 13:22周国祥郝泽珅
运城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生活报中文系报纸

周国祥,郝泽珅

(运城学院 中文系,山西 运城 044000)

《大学生活报》于1998年由山西运城学院中文系创办,国内统一刊号CN14-0819/(G),多次获得“山西省一级校报”、“全国高校优秀校园文学期刊”等荣誉。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传统报纸日益边缘化,《大学生活报》同其他校报一样,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我们通过现场调查,试图发现《大学生活报》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为《大学生活报》等校报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大学生活报》现状调查

我们于2017年3月15日至2018年5月15日多次通过现场问卷、实地采访等形式在《大学生活报》编辑部、运城学院等范围内对《大学生活报》运营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

6.02%的师生一直拥有阅读报纸的习惯,29.32%的师生从来没有,39.1%的师生以前有,25.56%的师生现在没有但以后会有。师生阅读报纸的风气还远未形成,传统报纸在信息传递领域竞争力大打折扣,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方便、快捷的新媒体来获取信息。[1]

70.68%的师生阅读过任意一期《大学生活报》,这说明《大学生活报》在运城学院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覆盖面,但作为学院唯一一份拥有全国统一刊号的学生报纸,目前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只有43.61%的被调查者知道《大学生活报》拥有全国统一刊号。

《大学生活报》的传播渠道狭窄且不通畅,班长分发占70.21%,舍友带回寝室占15.11%,自己在系办获取占12.09%,其他渠道占2.59%。很多学生反映很难定期获取《大学生活报》。

师生最关注的信息是社会生活类,占比达81.2%;其次是娱乐新闻类,为72.93%;政治类和教育学习类分别是65.41%和53.38%。以往《大学生活报》内容大多为社团活动,而大家喜闻乐见的新闻种类很少。

《大学生活报》目前需要完善,28.72%的人认为时效性最需改进,其次是版面设计,占26.6%;信息量占22.34%;报道内容占18.09%。35.34%的师生希望看到电子版,41.34%的师生面对电子版、纸质版会优先选择电子版,仍有41.35%的师生希望坚持纸质版发行。可见,坚持纸质版发行不动摇,在此基础上发行电子版与新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

二、《大学生活报》的生存困境

(一)机构层面

1. 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差

时效性就是新闻要及时,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性质,新闻价值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新闻的时效性。[2]通过对第23-67期《大学生活报》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大学生活报》创刊以来,每年约出3期,出版时间不固定,一般为4月、6月、10月,其中4月和6月是发行高峰期。其他高校的学生报纸一般为双周刊或单周刊,出版周期和时效性明显优于《大学生活报》。

2. 运营方式单一,模式固定

中文系拨款是《大学生活报》的唯一经费来源,也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大学生活报》一直坚持学院师生办报、中文系全额拨款、师生免费阅览的运营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活报》的发展。《大学生活报》从成立之初到现在,从未接受过社会赞助,是否要引进赞助且引进赞助能否解决问题是我们研究《大学生活报》如何转型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在信息化时代,市场机制的引入是必然趋势,相对于运营模式以及经营方式灵活多样的社会媒体,转变思路才是当下纸媒的当务之急。[3]

(二)内容层面

1. 文稿来源单一,内容趋同

《大学生活报》的稿件来源单一,主要来自于各系学生供稿,很少有教师发文,基本没有校外人士投稿。《大学生活报》刊登的作品一般为文学原创作品,未见有转载信息。《大学生活报》选题主要分为时政热点、校园文学、学校大事件、社团活动等。虽然各个领域均有涉猎,但选题领域狭窄,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学为主要选题方向,每期报纸内容都大同小异。

2. 内容深度不够,缺乏精品意识

《大学生活报》刊登的新闻只是对事件的简单介绍,很少有后续报道,内容深度不足,加之大量的社团活动介绍,《大学生活报》的有效信息承载量十分有限。报道内容不深刻,读者往往会觉得空洞乏味,甚至反感。每期内容趋同,且从未有一个固定栏目,甚至每个板块都没有一个固定名称,这反映出《大学生活报》策划意识不足。新闻价值是为了解决究竟选择什么事实才会引起公众兴趣这个难题的,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4]提高新闻价值,是《大学生活报》提升精品意识的关键。

(三)受众层面

1. 传播效果不佳

《大学生活报》单向传播,方式单一,通俗地说就是“我写什么你看什么”,受众往往处于被动选择的尴尬境地,信息传播极不对称。虽然都处在学院内,但和读者不能进行有效互动,传播效果大打折扣。[5]《大学生活报》不能在第一时间获悉读者的反馈,无法了解学院师生的需求和意见,无法及时做出改变,这样无疑会削弱其传播效果,甚至会损失部分读者。

2. 传播渠道狭窄,读者群体小

2014年到2018年,《大学生活报》每期印刷数量都维持在3000份,四年来发行数量并无变化。师生人数在增加,而印刷数量不变,可以看出《大学生活报》的读者群体在逐年减少,由于出版周期和内容的局限,现阶段《大学生活报》已经很难满足读者的需要。一直以来,《大学生活报》主要是对内发行,免费供师生阅览,仅在院系内传递,这样的传播渠道窄且不通畅,明显体现出其传播的封闭性。

三、《大学生活报》的发展策略

(一)依托专业发展

1. 与专业建设挂钩

中文系一直是运城学院的大系强系,自2002年正式开办本科专业以来,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迅速完成了从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的跨越,较好地适应和胜任了本科层次的办学。中文系目前拥有汉语言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秘书学三个本科专业,师资力量较强,学生质量较高,并且各专业均与《大学生活报》紧密相关,可以为《大学生活报》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大学生活报》也可以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实践和素质拓展等机会。

2. 聘请中文系教师参与

《大学生活报》采编团队只有5名学生,主编、责编均为学生。小规模的团队造成的结果就是每个成员在负责写稿、编辑、排版、校对等工作的同时,有时还要兼顾采访、摄影、报纸发放等户外工作,导致人力捉襟见肘,团队成员业务水平无法提高,稿件质量难以跟上。中文系目前拥有60多位专业教师,如果选定几位教师总体负责,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教师担任主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许多学院大事件教师就在第一现场,能够及时写出高质量的新闻。

3. 完善采编团队的交替制度,加强团队沟通协作

拥有强大的采编团队是成功的基础,只有教师和学生真正坐下来,通力配合,才能使《大学生活报》成为学院信赖的信息平台。现阶段《大学生活报》采编团队的交替制度虽然已经相对固定下来,但是并不完整。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交替机制,许多人全凭一份热忱在支撑。我们认为,一方面可以提高团队各方面待遇,吸引有实力的编辑人才留下来;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学生会的组织制度,每年定期举行换届和工作交接会,使采编团队吸收新鲜血液的同时,不至于降低采编质量。

(二)提升用户体验和报纸质量

1. 提升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的好坏是衡量一份报纸成功与否的标准。新媒体通过提升用户体验占据了学院信息传播的优势地位。对于《大学生活报》来说,用户体验仍然是一个很薄弱的环节。我们认为提升《大学生活报》的用户体验的关键在于内容的独特视角。如果能够以读者思维,站在学院师生的角度将用户体验和报纸内容结合,利用新颖的创意和独特的视角提升用户黏度,有助于学院师生提高对《大学生活报》的需求。

2. 提升报纸质量

《大学生活报》的质量一直被学院师生所诟病,提高《大学生活报》的内容生产质量,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活报》的传播效果:一方面,要注重文字处理的细节,提升读者的阅读品质。无论是标题的字体字号还是正文的字里行间都要仔细处理,让读者将重点放在内容的本身,而不是一些花里胡哨的排版和美工上;另一方面,在选材上要慎之又慎,在兼顾热点和时效性的同时,更要贴近学院师生的生活与学习,跟随现在大学生的生活动态,做有趣的内容来吸引读者关注。此外,要利用现代网络化运营方式广泛征集稿件,完善投稿奖励机制,拓宽投稿渠道,进而达到“有材可选”的目的。最后,《大学生活报》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广告,为报社办报提供多元的资金来源,此外只要广告能持续释放其营销价值和影响力,《大学生活报》就有更多时间来探索并完成与新媒体的融合。

(三)完善推广方式

1. 发掘报纸接触用户的渠道

突破现阶段《大学生活报》发行量少、渠道窄,覆盖面不足的困境,在报纸分发方式上,仅仅依靠系学生会分发班长,班长再分发给班里学生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可以依靠院团委会学生会、院社团联合会、各系团总支学生分会共同携手,向全校范围内分发。同时,可以在后稷餐厅、图书馆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场合设置报纸展架,让同学们自行按需阅览。

2. 结合新媒体推送电子版报纸

现阶段《大学生活报》仅开通了名为“大报社”的微信公众平台,以往推送内容中只是一些社团常规活动,关注度很低。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下,纸媒应紧跟时代步伐,合理地运用新媒体技术。[6]当前,很多学生报纸的纸媒印刷已经名存实亡,新媒体成为报纸的“新阵地”。《大学生活报》在办报过程中,要借鉴其他纸媒转型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坚持纸质印刷不动摇;另一方面,要坚持运营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定期推送电子版新闻。转变的过程虽然艰难且缓慢,但她朝着更加多元和立体方向的发展思路是可取的。

猜你喜欢
生活报中文系报纸
中文系何为?
读中文系的人
读中文系的人
报纸
树和藤没有想到的
扬善
《生活报》都市新闻的成功之处——以“关注野生兴安杜鹃网上滥卖”系列报道为例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