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美安顺谱新篇

2019-03-07 03:24谌贵璇李永馨
当代贵州 2019年3期
关键词:安顺市安顺旅游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谌贵璇 李永馨

2018年,安顺市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三大战略行动,扎实打好“一二四”攻坚战,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谱写了新时代富美安顺加快发展新篇章。

全面小康加快推进

安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四场硬战”,落实“五主五包”责任制,围绕脱贫攻坚短板和难点,投入扶贫子基金24.75亿元实施产业扶贫。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4个安置点3.53万人搬迁,2018年度6个安置点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建成“组组通”硬化路1500公里,解决14.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资助23136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免除12040名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学费852.46万元。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全覆盖。农村危房改造竣工率达100%。

全市57名厅级干部、121名县处级干部定点帮扶深度贫困村,选派3808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统筹资金42.9亿元用于深度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安排1.78亿元扶贫产业子基金用于178个深度贫困村发展产业,空壳村基本实现“脱壳”。

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十件实事”涵盖的17项具体工作,1项基本完成,16项全面完成。完成“1+7”民生工程投资171.53亿元。全市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医疗卫生资源逐步优化,市、县、乡三级远程医疗全部实现互联互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全面完成。

不断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安顺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分别排名全省第二、第三,创历史最佳成绩。

改革开放激发活力

安顺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为企业降低各类成本40亿元。推进“三权”促“三变”改革,“塘约经验”推广率达90.4%,集体经济超百万元的村达429个。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各类市场主体达15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65%。完成税务征管体制改革。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户、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

坚持内引外联开放发展,积极参加数博会、酒博会、进博会等大型活动,与港澳台、欧盟、东盟等地交流合作不断加强。安顺高新区、黄铺新区成为安顺开放发展的新高地。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370万美元。

同时,安顺以中央、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着力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不懈纠治“四风”,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依法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59件、市政协提案185件,办复率100%。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网站在线访谈、民意征集、政府数据开放等工作不断加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公布实施新一轮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行政审批办理时限压缩了50%,在全省率先实现不动产交易登记“一窗式”服务,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安顺是全国甲类旅游开放城市,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优选地区,全国六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和贵州西部旅游中心,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等称号。图为安顺虹山湖公园。(潘军翔 / 摄)

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安顺市紧紧围绕中央、省、市重大发展战略谋划项目,重大项目库亿元以上项目保持在500个以上。全年实施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675个,总投资6452.4亿元,完成年度投资1201亿元。先后组织10次集中开工,新开工项目259个。192个项目获中央、省补助资金25.67亿元。51.38亿元全域旅游军民融合扶贫投资基金落地实施。

狠抓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增动能。“千企引进”工程引进温氏集团、上海电气、江苏中利等落户,全年新引进省外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684个,新增到位资金905亿元。

农业产业紧扣“八要素”,全面开展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全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63.72万亩,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增长8.1%、13.3%、10.5%、3.9%。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连续七年排全省第一。

工业产业方面,“千企改造”工程扎实推进,完成投资105亿元,安顺铝业等18户企业纳入省级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升级改造。贵飞工业联合体已扩展到6户企业配套生产,贵飞公司自主研制生产的FTC-2000G外贸飞机首飞成功。

以全域旅游为龙头,引领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旅游产品“1+5个100工程”实现投资24.38亿元,2018年再次荣膺“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称号。旅游业持续“井喷”,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35%、37%。成功承办省第四届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大会。全市大健康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20亿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45亿元,增长12%。

城乡面貌显著改观

全力加快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镇、村”融合发展。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级多规融合专章规划。积极推广“一分三向”安顺模式,构建了“中心城区—县城—特色镇—美丽乡村”的新型城镇体系,新增城镇人口10万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41.5%、52%。推广实施“1+N”镇村联动模式,带动278个村“联动、联建、联富、联美”发展。

牢牢把握“特、新、化、美”内涵,全力建设“五型城市”。新增20个美丽乡村,完成866个村庄规划编制。14个少数民族村寨入选贵州省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坝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贯彻落实《安顺市虹山湖保护条例》,娄湖、贯城河焕然一新,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0.43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3.26万户。治理城区黑臭水体11个,做法和成效得到生态环保部点赞。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划定生态红线面积2317.65平方公里,优化确定永久基本农田310.16万亩,综合治理石漠化面积108.63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46.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6%。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打好污染防治“五场战役”,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6%。

猜你喜欢
安顺市安顺旅游
安顺娘
安顺市关工委到市民族中学看望赴京获金奖的民族合唱团同学们
安顺市第二十一届老年人运动会门球、乒乓球交流活动在普定县老年活动中心成功举办
安顺市 安顺市老年大学与市红十字会合作签约仪式举行
越不过的山丘
旅游
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
安顺的裤袋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