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与方法*

2019-03-08 06:22高俊丽李美凤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9年4期
关键词:批判性学科技能

高俊丽,李美凤

(沈阳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

近年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视角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核心素养的人才成为各国教育关注的核心要点[1]。信息时代,培养人才不再是学习知识型的人才,而是以懂得思考、会学习、适应社会能力强为培养目标,祝智庭曾经指出“面向学科思维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强调学科知识与学科思维发展相结合,要关注学生‘计算思维’‘设计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发展”[2]。因此,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目标成为大势所趋。信息技术课程以“信息”为核心,学生面对的是开放的、多元化的信息世界,充斥着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各类信息,处理的是不同复杂程度的信息问题。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中,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维教育,会导致学生以书本为上,以教师传递的信息为上,以媒体获取的信息为上,盲听、盲信、盲从。缺乏个性,独立判断和分析能力不足,是学生欠缺批判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学生缺乏应有的信息素养的结果。因此,批判性思维与信息素养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强调批判性思维值得关注。

一、批判性思维概述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概念起源于杜威的“反省性思维”,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批判性思维。《德尔菲报告》中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它导致的结果是诠释、分析、评估和推论,以及对这种批判所基于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语境等问题的说明[3]。批判性思维按照其结构分为批判性思维倾向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倾向强调主体的心理准备状态和潜在意愿,从而促进产生对问题或知识的审视;而批判性思维技能更强调过程中的批判,主体在批判时所具备的“审、查、判、断”的策略[4]。批判性思维结构分项技能见表1。

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发生应当是批判性思维倾向和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有机结合,只有具备主动批判的主观意愿后,才能拥有善于批判的技能,前者对后者存有潜在的促进作用。批判性思维按照程度可分为强批判思维和弱批判思维,两者最大的区分就是强调自我批判,比如强批判思维不仅能够对他人观点进行批判,还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批判,而弱批判只能批判前者,不管哪种批判都强调批判性思维情感维度和批判性思维技能。

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批判性思维诉求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信息技术课堂中不仅要传授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的观念来看待世界,即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祝智庭认为信息技术学科思维的课程设计应该关注学生的计算思维、设计思维、批判思维,更要从批判的角度去认识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学会用学科思维解决现代信息化社会中的问题。[2]可见,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本身就离不开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信息技术学科思维的重要成分。事实上,批判性思维也早已融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表1 批判性思维结构

1.信息技术课程人才培养对批判性思维的诉求

计算机教育自从进入到中小学的教育领域以来,就受到教育行业的高度重视,直至2001年新课程改革,信息素养被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确定下来。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对信息的敏感度、判断力和处理能力。今天,人工智能时代已来临,机器人教育、创客教育、STEM、语言识别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教育领域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到学生的计算思维、编程语言和批判性思维。祝智庭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提出信息技术学科应该关注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学习、生存与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像“信息技术专家”那样深入思考信息生活中的现实问题[2]。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2.课程蕴含着批判性思维倾向

批判性思维倾向由求真度、思想开放性、分析性、系统性、自信心、好奇性和成熟度这七个方面构成。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更能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倾向中的好奇心、求真、分析性等技能。例如小学信息技术 《计算机安全知识》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病毒,教师利用模拟的计算机病毒的动画创设情境,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不知所措,此时,教师告知学生:这是计算机“生病”导致的,现在由同学们扮演计算机“医生”,去了解计算机“生病”的情况,并学会给计算机治病。

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把课程内容与真实的问题联系起来,成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知识的心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是探求真的过程,激发起学生“不搞明白不罢休”的求真、求实的品质。

3.课程任务需要多种批判性思维技能综合运用

批判性思维技能由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校准六个维度构成,意在解决问题时对问题的分析和探究合理地做出判断。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产生的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识记、动手操作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要运用到批判性思维,对自己的分析要不断调节和规划,最后达到创新,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围绕问题不断批判的过程。例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Flash动画制作”一课,通过“篮球比赛的游戏动画”设计任务来培养学生的推论和分析技能,学生在制作动画之前要靠推论和分析在脑海中想象的篮球运动轨迹,要把现实生活中的篮球运动用Flash动画表现出来,需要考虑到球飞出的速度、高度、轨迹等复杂因素,才能制作出符合真实情况的动画。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需要多次尝试,不断修改优化设计。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还需要学生具有系统思维、针对问题具体分析、对错误进行自校准等能力。

三、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和方法

信息时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知识的甄别,不会被海量信息知识所淹没。在中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大多都涉及批判性思维,再加上教师对其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很容易得到培养,由于批判性思维分为批判性思维倾向和批判性思维技能两部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会以不同的形式体现。

1.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的策略和方法

批判性思维倾向是对某种事物怀有质疑和合理性存在的判断,更多指精神层面的主观意愿的判断,2至11岁的学生处于前运算和具体运算阶段,正是批判性思维养成之际,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不固化,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加强批判性思维的形成符合时代的需要。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挖掘批判性思维的各方面内容,利用一种或多种批判性思维方式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以下笔者将通过一个实例来分析如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该实例的课程内容为初中信息技术多媒体演示文稿模块关于动作路径动画的知识,教师采用故事情境贯穿整堂课的任务驱动。本研究按照具体教学活动分析教师是如何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如表2所示。

在上述实例中,教师将批判性思维倾向融入教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注重创设情境。教师要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这个情境要有新鲜感,把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既会学习知识,又会潜移默化地培养批判性思维倾向。②巧妙设计教学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最大的动力是问题的呈现方式是否能引发其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教学任务,将信息技术知识与学生的精神品格或者其他学科的内容相结合来呈现,再加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更易产生学习动力,此时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更易被激发出来。

表2 “动作路径动画”教学活动安排及批判性思维倾向分析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策略和方法

批判性思维技能是指在解决问题、表达论证时展现的批判性思维技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为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批判性思维也得到有效培养。以下通过一个实例来分析如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这个实例是初中信息技术“网页的设计与制作”操作技能学习。如表3所示。

在上述实例中,教师将批判性思维技能融入教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开展探究、研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途径之一,学生在自主探究任务、解决问题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往往比被动的学习收获更多,探究任务、解决问题需要学者对问题的获取、利用、解决等展开多方面的思考,这也和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分析、推论、评估等技能的要求相吻合。②开展评价教学环节。自我审查、自我校正是批判性思维技能之一,它要求学习者反省自己的动机、价值、态度和利益,做到思想公正和客观。在教学中开展评价环节有助于学生将评价技能应用在学习上,能更有效地思考问题并继续改进。

表3 “网页的设计与制作”教学活动安排及批判性思维技能分析

四、总结与展望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渗透批判性思维不仅可行而且很必要。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可能会随时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类“信息”,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还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关联。面向学科思维的信息技术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在教授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利用批判性思维对待数字时代的浪潮。

猜你喜欢
批判性学科技能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超学科”来啦
分层次音乐欣赏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训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