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园博园景观工程(主入口、清泉湖景区)艺术总监
——叶劲枫

2019-03-13 03:50叶劲枫
广东园林 2019年1期
关键词:罗汉松博园组团

【编者按】“工匠精神”内涵包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对项目的品质追求一直在路上。本期现场采访了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集团董事兼规划设计事业部总裁叶劲枫高级工程师,回顾他及其团队在建设南宁园博主入口区景观的过程中,如何因地制宜、精益求精追求项目品质,使得场地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达到现场的地形、景石、植物相得益彰并融入自然环境,匠心塑造写意山水园林的诗情画意之美。下文为相关采访内容。

编者: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以下简称“园博园”)作为园林行业的一大盛事,自开园以来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也得到了行业内的高度赞扬,作为参与其中设计建造的一员,请您谈谈园博园建设的心得。

叶劲枫:园博园是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地方政府共同举办的园林花卉界高层次的盛会,是我国园林花卉行业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盛会,也是园林从业者的大舞台。本届是最后一届了,能够参与其中的建设无疑是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此次南宁园博园场地是一个南北向的窄长空间,我们公司承接了主入口、中轴及核心区的公共景观建设,面积大约86万m2。从初期的场地勘察介入开始,到过程优化,以及最后的施工建成,整个过程感受最深刻的是作为一名设计师必须要有场地精神和现场参与性,我称其为“园林设计师的野生状态”。其实,从早期的造园开始,《园冶》中就有说过“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率”,作为建造者都必须从初期相地开始就全程参与园林的建设过程,包括中国一系列的古典私家园林,也是无数的能工巧匠全身心参与建设的产物。而在今天,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其中一部分人进入了思想误区,认为设计师只要有好的图面设计和表达能力,就等于设计得好,不乐于去参与一线工作,这与传统的造园理念和原则是相悖的。作为设计师我们只有参与到场地的建设过程中,才能揭露出一些纸上谈兵的问题,深切体会到场所精神,产生对场地更多的尊重,创造更符合场地性质的设计作品。

编者:园博园中运用了较多的植物组团种植形式,其中包括造型榕和造型罗汉松的运用,您称它们叫“大地盆景”创作手法,将植物的庄重、雅和奇等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形成特色鲜明、风景奇丽的一道景观,请您介绍一下“大地盆景”及营造思路。

叶劲枫:大地盆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传统山水盆景。盆景,顾名思义,盆中之景,是盆中的山水,立体的山水画。运用移天缩地、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浓缩到浅盆中,盛在几案上,俨如一幅立体山水画。据此从中提炼了一套将盆景原理应用到大地景观创作当中的手法,在园博园的景观营造中实践。我们以大地为一个大的容器,在其中创造大地的盆中之景。大地盆景的创作,从植物材料的选型、到苗木档案的制作、植物造型组合的设计和现场效果的控制都需要设计师全程参与。到周边甚至全国各地的苗木市场去挖掘符合产地特性和表达主题的植物,是一件辛苦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不断地接触更多植物的时候,你会发现能从中获得很多灵感。整型的罗汉松、榕树等在市场上很多,但是因修剪技术和运输成本等原因,不可能每一棵都很完美,所以必须将这些树进行搭配,利用彼此的优势互补,实现单棵植物无法体现的效果。如园博大道上的整形榕树大地盆景中,有一组榕树看上去只有一棵,实际上有两棵,这两棵树单独摆放的时候呈一斜飘一挺立的形状,观赏效果普通,我们利用人行视点的动态变化,将这两棵树从外形上搭配使其看上去似乎只有一棵,丰富了榕树的观赏形态,像风帆一样,命名为“直挂云帆济沧海”(图1)。不止这两棵,我们在园博大道上把几十株不同形态的整形榕分组团进行拼植,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像一群小孩一样的“奔跑吧童年”组团(图2)。

为了使得大地盆景的植物组团能在多个角度均达到更好的观赏效果,对植物进行不断调整是必要的。例如罗汉松园的组团种植便在现场进行了多次调整,使得单株与组之间、组与组之间、组与园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融合,互为借景和衬托。通过拉开罗汉松之间的距离,设置4~5个大树组团,再让组团间前后交接,从远处看过来就会发生重叠,使得组团看起来更大,密度更高。另外,树与树之间有顾盼关系,比如三棵罗汉松,以一边两棵、一边一棵分植园路两边,选择较挺拔的作为主树,使道路两边的另外两棵飘出的枝条相对,形成顾盼关系,则这三棵就为一个组景。实际操作时不止考虑单个组景的效果,组团与组团之间还要相互借景、呼应,才会形成罗汉松林的感觉。如树A与树B从入口看是相互顾盼的,随着人的行进,树B与前方远处的树C又形成互相顾盼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几层框景的效果(图3)。想方设法利用最少的罗汉松,给游走其中的人制造出“林”的感觉。(编者:那要如何选择罗汉松呢?)在罗汉松的选择上,没有最完美的,只有最合适的,主要看树的形态和价格,性价比高的就先买下来,再分析每一棵树的形态比如高度、斜飘、挺拔、双杆等,以及适合放在什么位置,并在手绘图上模拟好盆景的初步搭配。

图1 “直挂云帆济沧海”整型榕组团

图2 “奔跑吧童年”整型榕组团

编者:在南宁园博园中,有很多景点比较具有广西自然风光特色,请您介绍一下在建造过程中如何对场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才能保证景观建设经过人为的加工后又不失自然风光的色彩。

叶劲枫:首先是对场地现状的尊重,在前期必须找到一个与场地高度契合的营造思路。如何使景观中人造部分更完美,就需要前期不断地分析,就像一位玉雕艺术家,要对原玉胚深度了解,才能决定雕琢的形象,发挥玉胚的最大价值,毕竟一块玉胚只能被创作一次,其实园林的场地也是一个道理,不理性的建设其实是一种破坏。在建设前期,面对南宁园博园场地独特的矿坑、崖壁、山林、石头,我们发现几乎没有太多可以参考的案例。但这种丰富的场地原貌自然条件却启发了我们对本地自然山水的借鉴。就犹如画家在创作采风一样,我们在前期探访广西本地自然山水,比如南宁周边的大明山风景区,从中不断得到惊喜和灵感。最后确定,我们不能以传统园林的手法去做,必须按照写意山水园林的思想结合场地地形、地貌创作。

其次,对场地原有自然资源进行利用、全力保护。园博园这块场地非常具有景观创作价值,它本身就具有不可多得的矿坑、山林、山石等资源优势。例如在小石林景点的建造过程中,原本我们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营造设计,但在场地清理后,不断地挖掘出了大量具有广西本土特色的位于地表浅层的石灰岩群石,这些石头非常有趣,形态各异。如此宝贵的资源便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热情,最后决定将这组石头与原生的部分植物结合,加入观赏性强的草本植物和低矮的灌木,以近自然林的处理手法,最小的干预,营造一个野趣十足的石林景观(图4)。更让人感叹自然界神奇的是,同一丘陵的另一侧却是大面积的红砂岩,我们又将红砂岩与沙地多浆植物结合,创造一种特殊的红砂岩地貌景观。小石林景区的创造可谓是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结合,也是优越的自然条件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创作机会。

编者:据悉罗汉松园是与矿坑生态修复工程结合建设的,请您介绍罗汉松与矿坑山体相结合的营建思路和过程。

叶劲枫:罗汉松园原貌为废弃的矿坑和裸露的崖壁,风化土层贫瘠,植被生境较差。我们在对现状进行梳理后,开始了大量的前期分析和资料收集。地形的设计是创造景观层次的重要方法,如何在这咫尺之地创造山水园林景观,便有赖于我们团队对地形的反复推敲。

原山体部分因人工挖石而被炸开了,形成了类似峡谷的地形。山崖及峡谷因要营造成山水画的格局意境,我们就将峰与峰之间的土清理掉,更加突出峰的高耸,也是为了减少塌方的危险。本来是一片裸露的红土,在建设中采用山体生态复绿技术,进行了喷草处理。这座小山的高差是18 m,如果我们想模仿180 m的高山,贴近山体的罗汉松就必须是低矮的,而且必须选叶色浅绿的海岛兰屿罗汉松,才能反衬山的高大,并且拉开与黑色山石的色彩对比。

接近四合院的山头现在为仙柏台,这在原设计里是没有的。我们在施工过程思考:如果这里有个平台,就可以获得在高处俯瞰整个罗汉松园的中心点,还可以将整个前广场一收眼底,视线马上就打开了。

整个矿坑山体就像台地一样,有谷底、悬崖、台地及后山(图5)。跌水瀑布部位其实是矿坑原来的一个台地,有三分之二的石头都是原生石头,跌水上方为披霞亭,其放置的位置有诸多考虑:一是亭子往外看景时,它是最佳观景点;二是亭子及其周边景观也是一个视线聚焦点;三是园外的人也要看得到亭子。这里的游线设置有种穿行峡谷豁然开朗的感觉,且从底部的平台往披霞亭望,景观一层层递进,“深远”的山水画意境就实现了。

除了艺术感和美观,还要注意安全性,虽然我们评估过这片山岩是较稳定的,但为保险起见,游人主要的步行栈道也经过反复推敲,令高差过渡、步行观景、停留拍摄、安全性四大因素得到很好的平衡。

其实除罗汉松园之外,我们在南宁园博园的建设过程中都是很注重对地形的塑造的。就拿清泉花谷(图6)来说,看似一个简单的花海景观营造,原本的地形是在暴雨时被两侧山坡汇集的雨水严重冲刷破坏的。这引起了我们对场地地形的重新思考,结合原来的平面布局,再次梳理了新的地形营造方案,因地制宜,将花海结合旱溪景观,即解决谷部排水的功能,又丰富了花海起伏的效果,地形完工后还没栽种花卉时,单看地形效果已经很美了!这一过程,是需要设计师参与到项目现场中,秉持着对场地负责的态度,才能创造更加适应场地本身特性的景观。

图3 造型罗汉松组团

图4 小石林景区

图5 罗汉松园地形营造

编者:罗汉松园应用了大量的假山堆石,形成了高低错落、景观视线开合有致的游览体验,请您谈谈在园博园景观中堆山砌石的一些技巧和思路。

叶劲枫:造景的元素离不开“山、池、树、石”,园博园的园林建设过程中,每一块石头的堆砌、每一棵植物的种植、每一处地形的设计、每一条园路的勾画等都是营造者用心经营出来的。罗汉松园以打造写意山水 园林为理念,堆山砌石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从罗汉松园披霞亭往下走至矿坑底部的平台,往前可以看到景点“山外云”(图7~8),在台阶上观赏,山远近高低,层层叠叠,就像远方的、真正的山一样。越往台阶下面走,山就越显得高耸。这里就是要营造草原的感觉,所以除了草以外没有其他植物配植,如果在上面放上小的牛和羊等,就更像草原的微缩景观了。这些石头原本是埋在土里面,只露出一点点,我们在整理这块地形时,一开始是使用挖掘机,但是发现有这些石头后,我们希望能借此留下场地记忆和创造特殊的园林意境,我们就改成用人工去挖,挖的过程要像考古一样慢慢地把土刨掉,非常艰难。但是,刨出来的石灰岩巨石就像广西本地令人的叹为观止的远山缩景,另外为了显得山更高,观赏平台处的地形也刻意往下降,才有今天看到的“高山草甸”的感觉。

图6 花谷地形营造

图7 罗汉松园“山外云”景点

图8 从阶梯上看观赏到的“云外山”

编者:据说你们在园博园还非常巧妙地运用周围自然环境营造了与自然美景融合的特殊景观,而且在现场花了好多心思和时间来做到更好,请介绍一下。

叶劲枫:从事园林设计,最重要的是要对场地高度负责,尽量做到不留遗憾。随时应对场地的突发状况。确实,在我们整个园博园中轴景观的建设过程中,有太多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契合的故事。例如在罗汉松园的石景建造中,我们专门聘请了非常有经验的石景专家团队来合作,创造很多有趣的景观,像明月山溪景区有两块相互抱合的石头,像两只松鼠在“接吻”一样,我们取名为月亮山。现场观察到某些角度可以看到太阳经过两块石头的相接处落下的妙景,这非常有趣。后来结合多日观察及研究本地的经纬度,我们发现南宁一年中大概有两个月时间,春秋各一个月,太阳在赤道和北回归线间摆动时,其落下轨迹会有一段被框到两块石头里边(图9),大约在17∶30—18:00这段时间内。我们不但计算着太阳的角度来移动石头,还考虑了石头的朝向、人的观赏角度、周边植物的配搭等,且“牵一发而动全身”,为达成这个效果,先后调整了3次,前前后后花了约1个月的时间,最终调整到现在能将落日框住的位置,营造出与自然环境融合的美景。

图9 罗汉松园自然与人工巧妙结合景象

编者:最后,请谈谈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叶劲枫:2016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了弘扬工匠精神的号召。工匠精神一直都存在,只是在新的时代,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当代园林设计师的工匠精神,我个人有几点理解:1)要有场地精神,对场地负责;2)积极参与现场工作,少留遗憾;3)要有强烈的职业荣辱感。当然,肯定不只这些,但最后归纳成一句话:对于自己的作品,要有点和自己过不去的精神!

另外,除了要有艺术、文化、技术等专业素养,设计师还要有必要的韧性。南宁园博园项目、罗汉松园能得到大家的关注和好评,除了依赖必要的艺术、文化、技术手段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有迎难而上的决心。

猜你喜欢
罗汉松博园组团
南京园博园悦榕庄酒店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观赏罗汉松的修剪技巧及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社会力量如何“组团”——蓝田推行“六融六共”
罗汉松 夏季管理要点
参观园博园
兵器组团“打雪仗”
周家村 千年罗汉松
安吉竹博园无线Wi—Fi全园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