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角度的中医针灸学英译研究

2019-03-14 01:22卞叶雯
关键词:针灸学术语英译

戴 林,卞叶雯

(1.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近年来,中医针灸的“国际热”持续升温。在文化交流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文化底蕴丰富的中医针灸学文字的英译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医针灸学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本文将从跨文化角度出发,研究中医针灸学的英译问题。

一、文化差异对中医针灸学英译的影响

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针炙学英译。中国文化主张顺其自然及天道,提倡“天人合一”, 更注重技术实践层面,强调精神生活。而西方文化则恰恰相反,更加注重物质生活及理论的研究。语言承载着文化,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中英文均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故而在进行翻译时,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否则理解极易产生偏差。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中医针灸学名词术语的内涵与现代医学的不对应性,所以找到中医针灸学当中名词术语的英文对应词汇相当困难。

二、中医针灸学英译现状

中医针灸学的文本英译针对的人群主要是国外从事中医针灸治疗的相关人员或中医针灸学的兴趣爱好者。翻译应当语言专业准确,通俗易懂,最好还能兼顾英文的语言特点及表达习惯。但从现有中医针灸学相关翻译文本可见,英译前的中医针灸学术语较为简洁,英译后句式复杂,难以理解记忆。

中医针灸学英译中最常涉及的是经脉和腧穴的英译。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部位三个部分组成,如“手太阴肺经”英译为“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除了手足是英文,其他都是拼音,受众无法理解“太阴”、“经络”等这样的文化概念,为通俗易懂,采取了直译,可是深层的中医文化概念就无法从英译后的词汇中体现。“meridian”一词在英语语言环境中意指“子午线”“经线”,而在中医概念中,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指的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而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人能够直接证明它的存在,二者是有差异的,直接理解较为困难。中医针灸学中的“肺”翻译为“lung”, “lung”为西医器官的肺,而中医里的肺,不仅指解剖层面的实质性脏器,还包括对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概括。所以虽然中医针灸学中提及的脏器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是概念及功能的认识并不一致,如果直接用西医术语代替,则会产生歧义,也会丢失该术语在中医针灸学中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给腧穴定名十分考究,有从生理病理角度,如“听宫”,有从古代解剖角度,如“巨骨”,有从定位角度,如“承泣”,有功效角度如“血海”,还有类比星象,如“上星”等等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所以穴位名称大有学问。但穴位名称众多,经络365穴各执一名,目前采用的英译方式大多是经脉名称英文缩写和穴位序号的组合。比如足三里穴,在中医针灸学中,名称的由来一般理解为针灸后可以行走三里路,形容此穴补气作用强,通过名称可以更加形象地记忆该穴的功能,而英译后,将其英译为“ST36”,“ST”为胃经的缩写,“36”为足三里在足阳明胃经上穴位的排序,虽字符较少,但其实记忆起来也不容易,因为穴位最多的经络足太阳膀胱经达67穴,双侧共134穴。而且仅数字和符号的组合,外国学习者就没法体会中文名称中这些有趣深刻的名称缘由,他们只能记忆枯燥的数字符号,而体会不到中文的深刻含义。所以音译的穴位名称只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既不利于外国学习者对穴位内涵的了解,也不利于传播中医针灸文化。[1]

目前的英译,大致有四种方法:一是运用英文词汇描述中文术语的含义;二是直译;三是拼音音译;四是纯粹的西医术语翻译。第一种方法能够比较完整传达中医针灸学词汇的含义,但句式繁杂、冗长,不便于记忆。如果中医针灸学当中的术语在英文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拼音音译的方法也值得使用。采用拼音音译加英文注释的方法,能够保留原有的中文中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便于理解。这就要求译者既熟悉中医针灸学,掌握古代哲学、医古文知识,又能熟练运用翻译技巧,翻译时做到灵活多变。第二种方法不够准确,很难完整表达中医针灸学词义。第三种方法保留了术语的丰富内涵,但是对外国学者来讲,难以记忆。第四种翻译直接用西医术语,而中西医的医学术语并非一一对应,会造成较大的歧义。

三、中医针灸学跨文化英译策略

英译的过程是把中文转换成英文,但由于两方语言及文化的不同,英译时应时刻牢记英译是为文化交流服务的,英译时应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在再现源语的语义信息和文体风格的同时,准确地传递源语的文化信息[2]。由于中西方思维方法及语言的不同,译者在英译中医针灸学术语时,应当尊重西方受众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充分考虑中医针灸学词汇中的文学含义,并简练表达。

(一)文化保留

中医针灸学术语的文化内涵丰富,仅以单一的某一英文词汇进行替代,则很难保留中医针灸学术语的文化概念。如果中医针灸学当中的术语在英文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拼音音译的方法也值得使用。比如,“寸”一词就可以直接翻译为“cun”,给出一个名词解释加以注释,依然保留“寸”的概念,否则都运用“厘米”的概念,难以描述中医针灸学中“骨度分寸”的概念。如果采用拼音音译加英文注释的方法,而用“cun”则可以完整保留传统中医针灸学中的文化概念,这种方式既保留了原有的丰富内涵,同时又便于理解。

(二)方便记忆

经外奇穴的翻译,笔者认为可以适当直译,而不是依然以数字记忆。奇穴的取名多为后世命名,多和位置、器官、穴位功效等有关,直译便于记忆穴位的位置及功效,比如“太阳”、“子宫”、“定喘”等。和数字有关的直译效果较好,如“四缝”、“八风”、“十宣”。翻译成英文,比如“太阳”是不是可以译为“sun”,有利于联想记忆,不同于字母加数字的形式。所以在英译方式上可以进行更多的尝试,并与国外读者进行充分的交流,看哪种英译模式更便于理解、记忆,不断改进英译模式,使英译更加现代化,贴近目前的语言环境。

(三)简洁化

中医针灸学在表述术语含义时,语言风格上会运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读起来引人入胜,便于理解,同时古文字简洁干练,每个字都含义丰富,译成中文的现代文后字数增加。因此在翻译时应当在现代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并注意英文语言环境,如若遇到修辞手法应舍弃修辞中难以理解的部分,用受众熟悉的语言进行表述,最好还能加入英文环境中幽默的表述方式,这样不仅读来形象深刻,还便于记忆。若保留半文半古的风格进行翻译,则不利于中医针灸学的国际传播。

(四)规范标准

规范化的翻译是对外传播的前提。如果翻译不能形成统一的标准,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读者会产生诸多的困惑,使得学习中医针灸学知识难上加难。

四、结语

中医针灸学的英译过程涉及的主要是术语的英译,如何把术语的表面含义及内在的文化含义精准无误地传达给国外针灸爱好者或者是从业人员,是英译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译者应当熟知中医传统理论、经络及针灸穴位,注意将其中的文化内容在英译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对于通俗的译法,应提出自己的认知和思考,并不断加以改进,并且将英译标准规范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的完整的中医针灸学英译体系,以利于中医针灸学的对外传播。

猜你喜欢
针灸学术语英译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针灸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军事院校针灸学任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模型针灸学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