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式发展视阈下经济统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9-03-14 01:22崔立志
关键词:内涵式经济专业

崔立志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矛盾已经从“上大学难”转变为“上好大学难”[1],这反映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优质高等教育旺盛需求与其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些重要的政策清晰传达了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指导方针。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由高校和教师具体落实,本质上是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本文以安徽工业大学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探讨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经济统计人才培养路径。

一、经济统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统计学是应用统计最为枝繁叶茂的一个分支[2],它是以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其背后的数量规律,从而为经济管理决策服务。在我国已开设此专业的高等院校中,经济统计学在“大统计”思想框架下逐渐构建了自身的学科框架,既有与数理统计联系紧密的部分,也有大量不属于数理统计范畴的社会经济统计内容。就人才培养来看,经济统计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经济统计专业教育同质化。经济统计本科专业同质化,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诸多方面趋同的现象,一般称之为同质化。同质化问题的后果是导致人才培养出现所谓的“雷同”现象,容易产生结构性失业。我国经济统计教育同质同构问题由来已久。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中,学分制教育模式推广、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通识课程开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推行等基本上在同一时间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容易形成齐步走的特有现象;另一方面,很多地方本科高校的经济统计专业设置,从一开始就是复制、模仿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的课程目标和设置体系,导致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课程内容、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趋同。毋庸置疑,在我国经济统计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中,同质化发展是由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高校办学所必须遵循的硬性规定共同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对经济统计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来临,依靠增长数量、扩大规模的同质化发展已经不合时宜,必须转向依靠优化结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

第二,经济统计专业教育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专业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和教学质量监控等三个方面。首先,从经济统计专业培养方案结构来看,实践性教学特别是专业实践性教学学分占比过低。在经济统计本科培养方案中,根据课程性质大致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专业选修课和通识教育课,实践性教学约占总学分的23%左右。如果扣除军训、思政课社会实践等集中实践教学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学分仅占6.4%。其次,从课堂教学来看,过多强调知识传承而忽视应用能力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把讲授经济统计专业知识作为重点,一切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多、更快地接受知识。教学中教师很少通过创设问题场景,来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索和主动探究。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后,从教学质量监控来看,主要还是以教学内容为主。尽管各高校都已落实规范的教学质量标准,并建立了学生评教制度、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室视频监控、年度报告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稳定性和提高了教学质量监测信息化水平,但是这些举措容易对课堂教学是否与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是否一致进行检查和评判,而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程度很难检查和评价。

第三,经济统计专业教育知识结构适应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部在授予经济学学士的统计专业教学规范中明确提出“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社会经济与管理类高素质统计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说明了需要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对经济统计人才需求。而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经济统计人才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一定的错位,产生了就业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财务金融、商业智能分析等新兴就业领域社会对机器学习等现代统计方法需求巨大,而大部分高校经济统计专业主要讲授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内容,导致专业知识内容结构与就业需求不完全一致。发展迅速的现代统计方法与传统统计方法在思想、综合程度上差距较大,难以通过只讲授传统统计方法内容落实“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获取海量数据变得非常便捷,数据挖掘在经济管理领域应用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经济统计专业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编程软件,如R语言、Python等,而目前高校经济统计专业主要讲授的软件还是传统软件,如SPSS、Eviews等。

二、内涵式发展对经济统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从追求数量和规模转变为追求质量和效益。实现创新驱动和科技进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要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1,3],这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新要求。就经济统计人才培养而言,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济统计专业培养方案要体现自身特色和区位优势。实现内涵式发展,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特色和区位特征,设定差异化的战略目标[4],把争创“双一流”精神传递到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同类型的高校各有所长都能够通过专业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并通过人才综合素质反映特色和优势。作为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培养方案设计需要细化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标准,把经济统计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能够详实描述出来,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区位优势的独特整体风格,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一方面,经济发展阶段导致经济统计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需要突出经济统计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职能,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劳动力市场对经济统计人才的素质和层次提出了较高需求,与以往相比市场更加青睐在生产运作和产品质量控制、物流仓储、金融保险、商业智能、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高级专业化应用型人才。在诸多需求领域,高校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区位特征,有意识地把经济统计专业的特色领域逐渐形成起来,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特色的高质量人才成为经济统计专业培养的目标。另一方面,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解决需要强调经济统计专业特色。尽管统计学一级学科地位已经确立,但是经济统计一直没有建立符合“大统计”思想的系统知识体系[5],容易产生经济统计被淹没在传统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导致经济统计与经济学人才就业区分度比较低,出现高质量经济统计人才就业供给不足与需求旺盛的结构性矛盾。

第二,经济统计专业课程设置要反映大数据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兴起,大数据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不仅为新一轮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而且其本身已成为一项新兴且潜在价值巨大的战略资产。在大数据时代,提高经济统计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一是课程设置要体现大数据趋势。现有统计课程体系是在传统统计思想下进行设计的,比较重视传统统计理论和方法,如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等。这些课程不仅内容上存在重复交叉部分,而且难以反映大数据时代培养要求,因此需要突破已有的课程设置架构,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适当引入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数据库技术等课程内容,体现大数据发展趋势。二是课程教学要突出大数据分析。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数据库知识和编程知识三个方面。专业知识除了传统统计方法外,还包括人工神经网络、k近邻聚类、支持向量机、web数据挖掘等方法,主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数据库知识培养学生对所需数据进行增删改查的操作能力;编程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功能强大、更加主流的统计工具,如R语言、Python等的建模与分析能力。

第三,经济统计专业需要加大课堂教学改革。毋庸置疑,与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自学等相比,课程教学仍然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最主要形式。尽管教学改革一直是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议题。但是目前课堂教学改革依然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师主要讲授指定教材上的知识内容,且学生主要学习该教材上的内容,考试内容也主要是相应教材上的,形成了讲授、学习和考试高度一致的情景,这种结果凸显了教得不深、学得较窄、考得很浅等弊端[6],同时反映了经济统计专业课堂教学不符合内涵式发展要求。二是从教学方式来看,主要是接受式学习,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尽管这种方式具有传授知识的信息量大,速度快,所用时间少等优点,但是容易对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抑制作用。而学术界一直积极倡导的讨论式、情景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应用范围非常有限,说明了需要结合课程性质及其体系,深入研究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

三、内涵式发展下经济统计人才培养路径

人才培养是经济统计专业的根本任务,也是落实高校内涵建设的根本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步入追求效益和质量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同时也对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深化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培养出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统计专业人才,结合安徽工业大学经济统计专业建设实践,笔者认为提高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在全校学科布局、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的基础上探索科学路径。

第一,科学定位,明确经济统计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办学特色。经济统计人才培养目标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重大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为哪些工作岗位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它涉及到具体职业领域,具有可操作性的和明确的培养标准。尽管在经济统计专业介绍及其自评报告中,一般都包含培养目标及其规格等内容,但是往往流于形式,容易泛泛而谈。为了制定精确、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从市场需求、毕业生反馈以及学科建设需要等方面高度凝练概括出来。一是培养目标及其办学特色来源于市场需求。在掌握本校经济统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到相应的企业调研,了解主要就业领域人才需求特点及其变化特征,并组织专家座谈会,进而总结出经济统计专业人才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培养目标及其办学特色来源于毕业生反馈。充分利用毕业生返校契机和各地校友会,举行座谈会,从他们那里了解工作中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并做好记录整理。三是培养目标及其办学特色来源于学科建设需要。经济统计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处理好与相关学科关系的基础上,从学校、区域或行业特色出发,进行大量调研,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加座谈会,就经济统计学发展提出建议,从中提炼出经济统计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

第二,深入推进,加强经济统计专业建设和改革。经济统计专业处在学科体系、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的结合面上,是实现高校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桥梁之一,也是培养经济统计人才的重要载体。加强经济统计专业建设和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深入推进经济统计专业建设和改革,可以从学科支撑、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径。一是强化相关学科支撑。经济统计专业建设应以相关学科建设为基础,加大相关学科对其支持力度。相关学科主要包含经济学、数学和计算机。可以充分挖掘相关学科对经济统计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二是制定经济统计专业发展规划。在获得学院支持的条件下,进行充分调查论证,通过征求相关行业、企业、同行专家的意见,制定出经济统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并以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强经济统计专业建设。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提高师资力量和优化师资结构两个方面。根据经济统计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人才引进、在职培训等提高师资水平,并通过专业实习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考虑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培训的计划。

第三,统筹谋划,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经济统计专业本质上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尽管高校经济统计专业都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已经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设计了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等内容,但是其结构是否合理值得商榷,同时专业建设也处于不断改革创新中。优化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关键:一是正确处理基础课和专业课关系。从理论上看,两类课程比例应该适当,相互补充促进,既保持主干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增加了教学计划的灵活性。从实践来看,基础课课程在必修课中占比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公共基础课,占用了大量学时,优化课程体系重点是要向下调整基础课内容及学时数。二是适当增加大数据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经济统计专业自身特点,把统计方法与经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其应用的具体领域,增强学生数据挖掘能力。另一方面,强调编程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STATA、R语言、Python等工具,提高编程能力,引导学生把大数据分析方法和编程工具相结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培养高质量的经济统计人才,既是经济统计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落实内涵式发展的务实举措。本文从内涵式发展角度探讨了高校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提出的新要求,并探索了实现高质量经济统计人才培养的路径。期望能够对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统计专业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内涵式经济专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走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道路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茶馆式图书馆走进高校理念浅析——基于图书馆内涵式发展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