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的发展、探索与启示
——以锦绣计划为例

2019-03-17 07:53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绣娘锦绣手工

张 波

(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大众科学杂志社,贵州·贵阳 550002)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贵州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战略任务,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存在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少数民族妇女居家就业与脱贫增收致富之间的矛盾等突出问题,以激发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特别是广大农村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贵州少数民族刺绣、蜡染和民族服装服饰为工作要点,因势利导推出了锦绣计划,利用政策扶持、平台搭建、品牌创新、人才培养等办法,促进贵州少数民族妇女创业就业提高家庭收入,为少数民族地区妇女通过指尖技艺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新路。对锦绣计划进行全面、科学分析,探讨其发展历程,总结其成功经验,推动本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任务。

一、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发展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共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苗族、布依族等民族,这些世居少数民族有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多样、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手工工艺,贵州妇女特色手工工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民族手工工艺的标志性代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对民族手工艺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民族传统手工技艺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历史上就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它源于‘民’,也只有存于‘民’,才能保持其持续的文化活力和原生的经济活力,同时,文化消费风尚的兴起也为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的再生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1]要发展,特色是关键,刺绣、蜡染、民族服饰等贵州妇女特色手工技艺源远流长,具有很大的市场竞争优势。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新的发展机遇,在贵州省妇联等部门经过认真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贵州省人民政府把握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于2013年提出并实施了锦绣计划。

(一)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是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锦绣计划实施之前,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已有初步发展,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瓶颈,其快速度、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受到制约,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产业发展模式看,主要以家庭作坊、个体生产为主,生产经营分散,企业规模化组织程度低;从行业管理看,传承、生产、销售十分零散,部分地区行业管理出现“真空”状态;从产品品质看,大多数产品制作水平和工艺普遍不高,雷同性严重;从其经济效益看,缺乏品牌效应,产品市场销路不畅,整体效益不高,民族绣品的价值没有得到发挥;从手工工人素质看,从业者年龄偏大,面临技艺失传的危险,专业的手工技能提升培训十分必要。所以,能不能及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民族产业发展的关键。

(二)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出台

现实需要是制定政策的前提,回应时代声音是政府的责任。伴随贵州道路交通的改善和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贵州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增长,贵州的刺绣、蜡染、民族服饰等也开始进入更多人群的视野。市场和需求扩大,进一步凸显了民族工艺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针对民族特色手工产业存在的不足,贵州省政府把提升全省农村妇女手工技能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在一起,2013年7月29日下发《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简称《意见》),旨在通过锦绣计划的实施,“全面提升我省妇女手工技能,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增加人民群众收入;通过创建妇女手工产业创意、制造、交易基地,壮大全省特色手工产业规模,形成‘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发展模式。”[2]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文件,既传承文化又促进创业就业,既促进脱贫增收又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既融合传统技艺又与现代时尚相结合。 《意见》由四部分组成,即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其中包含有十一条具体细则,成为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市州、贵安新区及部分县市区围绕《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应政策和措施,形成了促进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为绣娘和手工业者实现居家致富提供了保障。以《意见》印发为契机,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三)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发展

政策的生命在于落实,落实政策需要具体的措施。为使锦绣计划顺利推进,贵州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19个省直部门组成联席会议小组,形成一个跨部门合作机制。其次,采取项目观摩、培训等多种方式,在绣娘中倡导工匠精神,开阔绣娘的视野,提升她们的专业技能。再次,将锦绣计划列入贵州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立榜样树带头人,带动调动更多力量参与到妇女创业致富的事业中去。又次,组织院校专家、民族手工专家和优秀绣娘共同研讨攻关,提升产品设计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绣品从观赏品到商品的转变。最后,推动公司、合作社和传承人的紧密合作,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跟上时代发展需要。通过上述措施的出台和落实,贵州少数民族手工产业由小、散、乱的局面发生实质的变化,行业管理与规范得到加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创业就业带动力明显加快。

二、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主要探索

锦绣计划是贵州省“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推动民族民间特色手工产业与妇女事业同步发展,鼓励妇女创办特色手工企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居家灵活就业,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2]而推出的一项惠民工程,实质上是一种惠及多方、效果多元的发展模式。

出台政策增强发展活力。贵州省以锦绣计划为平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增强企业及各个创业主体的活力。一是通过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开发、营销网络建设,落实发展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推动妇女手工企业不断发展。二是通过扩大生产、技能培训、技术创新、产品创意设计等,积极培育和扶持具有标杆效应、有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妇女手工骨干企业。三是结合手工企业和每个绣娘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发展思路,引导她们团结互助,推动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从分散生产向适度规模化、标准化转变。四是在坚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建一批平台和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保护性生产基地,让更多的妇女创办微小企业。五是创建贵州省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创新推出“文企贷”,解决锦绣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六是落实锦绣计划平台上的重点、小微企业免征营业税政策,减轻妇女特色手工业企业税收负担。

发挥智慧锦绣“联”字功能。贵州省积极发挥锦绣计划联席会议的“联”字功能,2018年启动“智慧锦绣联动机制”,即绣娘、企业、设计师、销售平台、文化学者共同促进锦绣计划创新发展的沟通机制。机制主要由“两库三基地”构成。“两库”由专家学者、品牌设计师、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龙头企业负责人组成的“锦绣计划智库”、借力测绘地理专家建立的“锦绣计划数据库”(锦绣计划地图)组成。“三基地”是指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学者工作室等建立“智慧锦绣·贵州妇女特色手工文化传承基地”,在高校、设计师工作室、省内外知名企业等建立“智慧锦绣·贵州妇女特色手工创新研发基地”,在妇女特色手工企业、文化街区、特色村镇等建立“智慧锦绣·贵州妇女特色手工技艺传习基地”。通过智慧锦绣联动机制建设,推动妇女特色手工企业与智库、信息库、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并交融互动,借脑发展,共促共赢,在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品文化价值建构、审美水平提升、创意设计转化等方面,为企业和绣娘找到智力后盾,全省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实现创新性发展有了智力支撑。

提升品质档次升级品牌。随着人们生活日渐富裕,对商品的选择也越来越倾向于质量好、档次高、有品位的品牌。适应市场的需要,锦绣计划不断对平台上的产品进行品质、档次的提升和品牌的升级。具体来说,引入现代设计理念,鼓励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时尚创意相结合;培养品牌意识,引导企业家在自主品牌建设力度,为本土企业穿针引线,嫁接品牌,开展加工合作,形成“黔绣”系列产品;拓展市场,既支持实体店,也支持网络销售平台,大力发展“锦绣计划+互联网”的经营模式,实现订单生产、线上线下销售、旅游体验式销售相结合。通过提升产品档次和产品的品牌升级,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品档次、品牌、知名度都有了大幅提升。

强化培训提升绣娘素质。“要想充分激发少数民族农村社会的发展动力,就必须转变思维,将外在政策动力同激发内源动力结合起来,使少数民族农村社会发展从政府行为转变为自发自主行为。”[3]内源动力主要来自于人的内在需求,人的内在需求需要激发,而学习是激发人的需求的主要手段。培训作为一项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激发绣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转化为学习民族手工的内在动力。贵州省将锦绣计划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多项培训项目进行整合,科学规划培训方案和计划,大力推动院校、企业合作,以赛代训、以会创业,为贫困妇女搭建学习和提高技艺的平台。同时,鼓励相关院校开设民族手工技艺的学历教育,增设妇女手工培训的内容,培训内容从简单的民族手工技艺和实操向营销、设计、互联网等多方面延展,有效促进绣娘综合素质的提升。统计数据显示,仅仅2017年省锦绣计划成员单位共计安排资金1700余万元,培训各层级手工技能人才1.3万余人,绣娘的技能和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扩大交流宣传促进发展。交流和宣传不仅可以展示民族手工艺的魅力,而且对于民族手工产品的技艺提升、品牌推广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锦绣计划的对外交流宣传中贵州省不遗余力:第一,积极组织妇女手工企业参与省内外、国内外有关重大活动和展会,为妇女手工产品和手工企业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扩大锦绣计划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二,举办承办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技能大赛、“对话锦绣巧手脱贫”等全国全省妇女特色手工技能相关大赛及活动,展示了发展成果,也促进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三,增加锦绣计划在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的出镜率,多次在《人民日报》报眼、头版亮相,争取《指尖上的中国》到贵州拍摄,拍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公益短片,出版纪实文学《绣娘》,拍摄电视连续剧《云上绣娘》等,为锦绣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文化支撑和良好氛围。

三、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经验启示

自2013年贵州省全面实施锦绣计划以来,在5年多的实践中,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践充分证明,锦绣计划适应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新选择,在推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传承和发展民族手工艺、提升少数民族妇女素质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带来了诸多启示。

一是牢牢依托少数民族手工技艺资源,以创新为导向,挖掘民族文化底蕴,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元素的“有机结合”。民族技艺传承的实践和经验表明,发展少数民族手工技艺要紧紧依靠地区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才能从源头上获得竞争的优势,对少数民族手工技艺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使用,使少数民族特色手工产品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使民族手工艺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并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在实践中,贵州省将创新民族刺绣品牌作为工作切入点,结合贵州民族特色手工资源实际,进行品牌创新。同时,在产品开发上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从风格、图案、款式等多维度入手,将现代设计理念和时尚元素融入到刺绣当中,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增添了现代活力,不断催生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真正把创新贯穿于贵州民族特色手工业的每一个环节,使新的产品层出不穷,具备了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

二是既要提高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也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供给功能,以政策为关键,体现“有为政府”。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普遍规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更是推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精髓。锦绣计划实施实践表明,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的发展,既需要内生动力,需要市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更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政策支持。政府既是锦绣计划发展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民族手工业产品的宣传推广者,在锦绣计划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在锦绣计划实践中,贵州省政府高度重视,妇联组织牵头联动,各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责,以发展民族手工产业,助力妇女脱贫为己任,从财政保障、技能培训、企业扶持、金融税收、龙头企业培养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促进了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的快速良性发展。

三是科学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规律,以培育市场为前提,达到激发市场活力、形成“有效市场”的目的。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有效形式,能够起到产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市场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其成长成熟的过程,在市场成长的初期,对市场进行培植并促进其均衡发展,是做大市场的重要环节。锦绣计划实施以来,根据市场发展的阶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效益为着力点,进行市场培育,把拓宽产品谱系,培育市场主体作为工作重点,实现产品形式从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产品内涵从观赏型向实用型转变、市场主体单一性向综合性融合、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型发展、销售方式从外联扩大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贵州民族手工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量实现了历史性发展。

四是不断提高产业科学化水平,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实现“内胜为王”的商业内在规定性。内容和形式相互依托,内容是决定形式的内在因素,形式是表现内容的体现,没有内容,只有形式,形式不能长久,没有形式,内容不需存在。产业要发展,需要产业结构的优化,更需要产业内涵的丰富与完善。产业是提高绣娘收入的重要途径,而且具有可持续性,是一种造血式的发展。顺应国家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形势和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要求,贵州紧密结合实际,通过锦绣计划平台,以项目、资金等多种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了产业发展中劳动者素质提升、现代技术尤其是大数据的广泛利用、产业链的最大限度地稳定延长、产业内涵逐渐实现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主导产业优化与丰富、多业共生互补与共、产业模式从单一型向“‘公司+合作社+绣娘’‘公司+协会+绣娘’‘能人+基地+绣娘’等模式”[4],民族手工向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五是恪守人民主体地位的要求,以确保绣娘增收为立足点,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5]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执政党的价值观。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参与者、推动者,更是受益者,任何一项具体工作,人民是否受益是检验其成效的根本标准。在锦绣计划实践中,贵州省把绣娘能否获得收益并不断提升生活水平作为检验锦绣计划成效的试金石。锦绣计划的实施,使拥有技艺的手工妇女找到了展现自己的舞台,通过一技之长在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自身的价值。截至2019年3月,“贵州全省有运营良好的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和合作社1354个,从事特色手工产业及辅助相关行业的妇女近50万人,全省妇女特色手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6]。锦绣计划成为了服务全省大扶贫战略行动、促进贫困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平台和品牌。在产业带动下,绣娘、染娘、织女实现在家门口增收,成为就业的主力、家庭的主力,使老有所养,幼有所依,家庭和社会的认同感得以提升,绣娘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家庭地位进一步提高,取得了“妇女创业、经济发展、家庭幸福、社会稳定、文化传承等‘一举多得’的良好成效”[7]。

猜你喜欢
绣娘锦绣手工
瓷上锦绣,鲁青追梦
晒一片锦绣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鸡迎锦绣春
「绣花针」——绣娘的守望
手工DIY
执笔花锦绣,携手醉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