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传统村落石板房建筑的现代性保护思考

2019-03-17 07:53金德谷熊晶洁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村落传统建筑

金德谷 熊晶洁

(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一、问题的提出及田野点概况

传统村落保护是当前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推进,撤乡并村,外出务工人口流动,传统村落逐渐在消失,当下保护传统村落刻不容缓。传统村落是一定数量的人口在某一地域修建房屋建筑后长期定居下来从事生产、生活形成的自然聚落。从很大程度上说,一定规模的建筑或建筑群是传统村落形成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保护传承村落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保护村落里的建筑,建筑的保护是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核心。在贵州安顺一带的石板房是当地传统村落形成的标志性建筑,我们当地传统村落中的建筑现状如何?这些建筑有什么样的特点?当下如何保护传统村落中的建筑?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于2017年11月带领贵州民族大学历史系2016级历史学专业刘发兵、平康青、马博特、马丹、欧文丽等五名本科生前往安顺市白云镇的传统村落元何村开展田野调查,探讨传统村落建筑的现代性保护问题。

元何村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境内,距白云镇政府2公里,距平坝区人民政府9公里。元何村北靠平庄村,南抵萧家村,东临林下村,西至花柱村,全村地域面积4.8平方公里。元何村的名称几经变更,早期人们叫这个地名为“大元官”,从这一名称来看与屯堡文化有关。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因行政区划管理的变更而将元何村划到萧家庄归为一个生产大队,之后又与何家庄合并为一个生产大队。后来,人们为了取村名,选取了早期地名“大元官”中的“元”字与何家庄地名中的“何”字来组合命名为“元何村”。2013年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优化资源组合,规划土地流转,减少村干编制来缩减行政开支,决定将元何村与相邻的平庄村归并为一个更大的村寨,人们选取平庄村中的“平”字和元何村中的“元”,命名为“平元村”。2017年平元村下设22个组,其中平庄村12个组,元何村10个组。全村992 户,人口共计3481人,其中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有1000余人,占总人口的28.7%。现在村中有105户贫困户,共380人,其中低保有59户,共126 人。

平元村社会经济发展良好,现有耕地面积3585亩,人均耕地面积约1亩,森林面积800余亩,多为经济林。该村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产业,一是主要以农业种植合作社为引领,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全村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2个,发展蔬菜种植面积200余亩;二是以昊宇米业为龙头,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种植,全村共种植红米、黑米面积500亩。当前的元何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的水稻和蔬菜种植,人均年收入6000元左右。

2014年11月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元何组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中,元何村保留有罗氏家谱、罗氏宗祠、古城堡遗址、碑刻、富有特色的石板房建筑。

二、传统建筑石板房的特点分析

建筑是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产物,建筑文化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元何村的建筑材料以附近开采石头和木头就地取材,民居以石板房为主。据当地人介绍,最早建造石板房是在明洪武年间,当时建筑样式为四合院,或者三合院。石板房是元何村传统的典型建筑,其整体结构和谐对称。从风水观念上来说,当地人们讲究“左青龙,右白虎,左高右低”的观念,他们有着“以左为尊”的传统思想,因此在房屋建造的内部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左边厢房的高度要高于右边的厢房。这里体现了平坝一带的选址观念,据《平坝县志》记载:“民间建房选址,讲究“水井屋基”,进出和用水方便,地势避风向阳,地基位置宜‘步步高’,忌‘步步低’”的‘牛吃水’。要请阴阳先生看‘龙脉’,定宅向,认为坐北朝南,后有靠、前有抱、有山有水、藏风聚气之宅最理想。中等以上人家住宅布局一般为正房长三间或长五间,正房中间称堂屋,较宽敞,设神龛供奉神榜,接待客人。农村常在堂屋中摆放砻、碓及一些农具;正房两侧配建厢房的称‘三合头’或‘一正二横’,厢房忌高于正房,正房后忌建厢房;天井宜正方型或横长方形,俗称‘一颗印’和‘万马归槽’,忌直长方形。‘三合头’又加建下厅房的称‘四合头’。城乡豪富人家多建造‘四合头’楼房,天井四周楼层精修走廊相贯通,有二重天井或三重天井院坝的。”[1]P295从中我们可见平坝的建筑特色。从建造的角度来说,元何村的石板房主要建造材料是石料与木料,墙的两端是石头,中间用木柱连接,后墙和两堵侧墙由石板来修砌,屋面也是由石板盖顶。每个房屋与房屋之间通常是一条小巷道,宽度在1.5~1.6米之间,每隔一段距离墙壁上就会出现一个小窗口,以复原的罗氏祠堂上的小窗口为例,长为25厘米,宽为36厘米,高为60厘米,这样的构造具有通风、采光、防御外敌等重要功能。2017年元何村保存完好的传统院落一共33座,分布于上、中、下三个街道,其中上街有17座,中街有11座,下街有5座。正是因为元何村保留三十余座传统院落建筑,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的传统村落。

为了更好展示元何村的传统建筑特点,我们以当地最古老的石板房——罗家大院1号院为例来说明。根据调查,关于这座院落的建造历史很难确定,具体的始建年月不详,整个院落共有九间房屋,是由一间堂屋(内含五间,左右各两间,中间正堂为一间)和左右两边厢房(一边两间,共四间),在围墙连接下组成三合院的结构,这是清晚时期典型的三合院建筑。正对着大门的是堂屋,堂屋坐西向东,门上有户对,门外两侧各有一个门当,左右两边的厢房相对而建。为了更加详细说明院落的结构,我们测量罗家大院的一些具体数据如下:院落大门总高度4.1米,宽度2.05米。进入院落大门是一个天井,对面是堂屋,堂屋的墙高3.83米,宽3.27米;堂屋内部高2.73米,开间3.45米,进深3.43米。屋内共有九根柱子连着木板组成墙壁,其中有七根落地,有两根未落地,故有“七柱落脚九柱头”之称。未落地的柱子位于门边,高63厘米。堂屋正门高约2.08米,宽约1.28米。门上有两个木头做成的户对。正门外面两侧各有一个长方体式的石头支撑着一根柱子,称为门当,门当长35厘米、宽35厘米、高40厘米,门外是石坎,高78厘米。右边共有两间厢房,高4.22米,总宽6.7米,进深3.95米;共有两道门,其中靠近正屋的门由一大一小两道门构成,大门高1.8米,宽0.65米;小门高1.03米,宽0.72米。另外一道门高1.7米,宽0.6米。左边也有两间厢房,高4.28米,宽与右厢房相仿。连接厢房与大门的长为6米,高2.1米的围墙,上面有高0.9米的花墙将正屋与厢房围成三合院,这就是罗家大院的基本结构。

(一)建筑布局特点

从建筑的布局上来说,依山傍水。元何传统村落是依山傍水,村落的右边紧靠座龙山,而在龙山脚下发源一股清泉,是当地人的水井。村落的前边是一片田坝。这里可以说是一个风水宝地,人们选择在此定居。从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分布上来说,元何村的现代建筑分布在传统村落的左边,沿着公路两侧依次修建现代的砖房,多为一至三层的楼房居多,可以说是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泾渭分明,传统建筑是石头修建而成的,而现代的建筑是水泥砖修建而成。总之,传统村落建筑的分布多依山傍水分布,而现代的村落建筑多沿公路两旁分布,反映了现代人追求便捷式的生活。

(二)建筑结构特点

石板房建筑是石材为基础材料,木质结构为支撑搭建起的房屋,从外部来看是石头,从内部看是木架结构支撑的。木架起到承重屋顶石板的重量。房屋内的墙壁、柱子、坊子、檩、梁、椽等都是木质结构的。而整个房屋外的屋基是石头建的,整个墙体是用石块垒砌而成,屋顶是不规则的几何小石板叠盖。在屋外的柱子下面由石墩垫起,防止木柱头直接接触地面受潮腐蚀,从而体现了石板房建筑的科学价值。

(三)建筑功能特点

从建筑的功能性来说,凸显防御性、防火性和适用性。首先是防御性。安顺平坝曾经是云贵交通要道,明代在此屯军驻防,体现了这一地区重要的军事地位,这里的建筑具有屯堡风格。从建筑的巷道和建筑上的窗口来看,都是起到防御作用的。巷道狭窄,仅为1.5米,方便御敌,而窗口可以观察外面的敌情,可以从窗口放箭或者打枪,把敌人消灭在巷道内。石头建筑的这种防御性,还体现在修建营盘军事工事上,当地人垄山上修筑营盘是为了防御敌寇,在民国时间,防御土匪的侵扰,保护了当地人生产生活。其次是防火性。石板房修建的材料多以石头为主,木头用量较少。房屋的墙体是由石头垒建而成,屋顶是由石板叠盖的。石材不像木头易燃,防火性好,由于院落之间都是石头修建的墙体,隔火功能好,不会因邻居院落失火燃串至本宅,更不会像黔东南地区的木质结构吊脚楼一家失火殃及全寨的情况。再次是实用性。石材本质坚硬,当地人用石头修建的房屋,坚固耐用,冬暖夏凉,人居舒适。石头可以用来做凳子、水缸、石臼、石磨等生活工具。石头修建的房子可以住上百年的时间,石板盖的屋顶不用四年翻修防止漏雨,可以长达二三十年才翻修,而且能很好地防冰雹,实用性比瓦房好。

(四)建筑装饰特点

从装饰性来看,体现石板房建筑的石雕和木雕装饰艺术特点。石板房一般在石墩、石质门当、窗户、台阶、门楣过梁等上雕刻有花卉、动物的图案来装饰,比如雕刻有牡丹花、莲花、鱼、龙等等图案。有些建筑在石窗上呈现万字图案。同时在木质窗花上有几何纹样装饰。从雕刻工艺来看,运用浮雕艺术更能呈现图案的立体感。更有特点的是一些房屋在大门上挂有地戏面具作装饰,也具有一种驱邪纳吉的美好寓意。总之,这些装饰表达一种吉祥如意的美好象征,也充分体现当地人的审美观念,从中体现了石板房建筑的美学价值。

三、传统村落建筑的现代性保护思考

传统村落保存的民族建筑是人类适应环境生存下来创造出的文化遗产,既有历史性,又具有现代性。因为建筑本身是祖先建造遗留下来的遗产,一些建筑是明末清初留下的老宅,这些建筑是村落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物,历史性是第一位的。而现代性是指我们保护传统村落建筑工作是当下的,是与每一代生活在宅院的人息息相关,是一代代人针对当下建筑物本身年久失修自然损坏,或者意外失火、战争摧毁建筑等等状况,采取措施加固、修缮、防护、重修,保持建筑本身形貌完整性和功能性。现代性还体现我们当下提倡“活态”保护传统村落理念,也就是建筑物保持至今还有人居住,建筑样式基本不变,房屋结构功能布局照样满足人们需求功能,建筑物的一切还能用。现代性还体现在我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新科技材料维修保护传统村落建筑。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我们对传统村落的民族建筑保护要运用现代建筑学的技术方法修缮建筑,也要坚固传统保护技术的运用,综合运用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建筑,传承建筑文化。

(一)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

第一,石板房自然损毁严重,当地对建筑修缮维护力度不够到位。元何传统村落的石板房建筑存在时间有上百年历史,经过长年累月风雨侵蚀,有些存在房屋受损严重,有些房屋已经荒芜,无人居住,庭院长满杂草,没有人清理,有些院落只残存围墙。有些房屋是屋面的椽淋雨腐朽,盖在屋顶的石板摇摇欲坠,已经变成了危房,人走屋檐下很危险,如果遇到大风吹石板掉下砸到人就严重了。这些现状说明当地保护和维修传统建筑的力度不到位。

第二,人居住观念发生变化,现在还居住在石板房内生活的人很少。2008年当地政府颁布法令,禁止开采石头,该村才逐渐停止修建石板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居住观念的提高,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外地打工挣钱回家修建新房,在建造房屋时都仿照现代的小洋楼建筑风格来修建,几乎没有人修建石板房了。虽历经风雨数十载,元何村的石板房却依然保存得很好。因其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一直以来都受到当地居民的喜爱,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居住在石板房里。

第三,传统民族建筑营造的技艺濒临失传,现代人很少修建石板房。现在当地会修石板房的工匠一个方面是人数减少,另一个方面是年龄偏大,五十多岁以上。再加上现在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不愿意在家跟父辈学习石板房的营造技艺,这样发展下去,石板房营造的技艺传承面临失传。由于现代的人们居住观念发生变化,不再修建石板房建筑,取而代之的是现在混泥土结构的砖房洋楼。现在村里修建新房,几乎没有人请传统营造石板房的匠人修建房屋,造成了石板房建筑没有在当地扩展,村里石板房当前保留状况是七八十年代前修建的石板房,很大一部分建筑自然损毁,仅有少量建筑还有村民居住。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传统村落的民族特色建筑,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建筑只留下断壁残垣,展现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将消失。

第四,当地经济收入低,缺乏资金修建、维修传统建筑。当地主要以农业种植为经济来源,年人均收入在五六千元,这些收入主要用于家庭基本生活开销、子女读书、治病医疗等方面,除此之外,没有多余的资金维护房屋。同时,现在修建石板房的经济成本较高,材料贵,人工少,修建石板房少,开给石板房的建筑工匠工价高,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承担不起修建石板房的这些成本。政府补助的危房改造资金低,村民个人没有足够的存款,不足以修建新的石板房。修建、维修石板房需要一定的石料、人工才能完成,当地村民经济收入低,缺乏资金修建和维修石板房。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元何村的石板房建筑。

第一,政府组织专家对村落建筑调查登记,建档分类保护。在制定具体保护措施之前,必须组织专家对全村的石板房建筑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建档登记每栋建筑情况,在掌握每栋建筑保存现状的前提下制定保护规划和具体保护方案,进行分类保护。地方政府要组织建筑学、民族学等相关方面的专家对村落进行细致调查,不仅拍照绘图文字描述,而且深入挖掘建筑蕴含的历史文化、家族文化。调查之后,立档分类保护,可以把建筑分为保存全部完好的建筑、大部分保存完好的建筑、一半保存完好建筑、小部分保存完好的建筑、完全毁坏的建筑等类型,登记建筑结构中具体损坏的部分,从而采取具体措施分类保护,保护好传统建筑。针对每一阶段的保护措施,保护效果,都要记录在档,全方位、追踪式做好保护传统村落建筑工作。

第二,注重传统村落建筑的日常维修工作,加强保护力度。当地村委会,组织村民成立传统村落建筑养护小组,定期对村落建筑进行修缮、加固、消防等日常养护工作,从基层组建保护力量,做好保护传统建筑的基础性工作。尤其要聘请当地工匠艺人对养护小组进行石板房修建技艺、修缮等相关技术知识培训,这样才能担负此项工作。养护小组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制定工作原则,明确职责,工作既要讲效率,也要讲效果,赏罚分明。尤其强调对维修的传统建筑在用料方面、工艺方面遵循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凸显建筑的原始风貌。

第三,加强宣传教育,鼓励村民居住传统建筑。传统村落的建筑要有人居住才有活力,没人居住的房屋没有生气。针对现代人们居住观念改变,年轻人不愿居住在石板房生活的现状,怎么才能有人居住在石板房生活,这是保护工作面临的难题。一些本来保存完好的建筑,过几年没有人居住,房屋杂草丛生,自然损毁了。我们需要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传统建筑的价值,自发回归传统建筑。同时,制定奖励政策,居住在传统建筑内生活的村民给予一定奖励,吸引人们到石板房居住。居住的前提必须是对损坏的传统建筑进行严格修缮之后,经有关部门评估安全之后才能安排村民居住,要保证村民在石板房内安全生活。

第四,传承建筑营造技艺,适度重建传统建筑。传统建筑是依据营造工艺修建而成的,营造技艺是传统村落建筑存在的根本。鼓励传统建筑工匠艺人广招门徒传承营造技艺,避免技艺失传。同时,组织专家整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方面的书籍出版,保存营造技艺文献资料。“历史建筑只有原址保护,才最有价值。”[2]针对当前很少有人修建石板房的现状,我们可以适度重修石板房,利用新技术材料,对损坏的建筑进行修缮、修复、重建,使民间流传的营造技艺在修复保护传统建筑工作中发扬光大。鼓励当地工匠艺人与大中专院校师生合作,把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搬上课堂,培养民族传统建筑的专门人才。

第五,建立传统建筑维修基金,推进各项保护工作实施。政府下拨的传统村落或者是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资金,要拿出一份资金作为建立传统村落建筑维修资金。同时,从相关扶贫资金中,规划一份资金用于传统建筑的维修和重建。政府鼓励地方企业、社会组织进行筹资,扩充传统村落建筑维修资金库。当地要整理全村资源,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增加地方收入。在这些收入中,抽出部分资金注入到传统村落建筑维修资金库。通过各种渠道筹集传统村落建筑维修资金,为日常修缮传统建筑工作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各项保护工作顺利进行,达到实效。

四、结语

传统村落是人类适应自然创造的产物,建筑是传统村落重要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村落的建筑特色、建筑历史、建筑风貌、建筑保存完整度是认定传统村落的重要依据。保护民族特色建筑是传统村落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笔者以安顺平坝一带石板房为个案讨论民族建筑的现代性保护问题上升到贵州传统村落建筑保护问题思考。贵州的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建筑类型多样,历史文化厚重,如何保护好传统村落建筑,必须认真思考这几个问题:一是谁去保护?二是保护什么?三是怎么去保护?四是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结合当地传统村落的现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这些保护工程的效果才达到预期目标。保护传统村落建筑最重要是要靠生活在当地的基层民众去保护,需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民间组织等社会各界的人士专家学者提供相关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支持,尤其专家学者智力支持为基层民众的保护工作提供各种咨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层民众要保护的内容是建筑物本身外形结构和内部功能、建筑营造的技艺、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即保护建筑物本身及其蕴含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体的保护工作开展就是根据传统村落建筑现状,制定保护科学合理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基层民众根据工作方案具体落实到位,确保各项保护工作取得成效。保护传统村落建筑的目的在于使建筑物完好保存,发扬建筑蕴含的优秀文化。归根结底,保护传统村落建筑就是要保护我们的美丽家园,传承中华文明,留住我们的乡愁。

猜你喜欢
村落传统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