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艺术的运用探究

2019-03-17 07:53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雕刻建筑设计景观

周 森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雕刻与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韵味和朴素的艺术表达手法承载着民族建筑设计最原始的建筑设计风格。一方面少数民族建筑设计对雕刻与绘画艺术的文化镶嵌,使民族建筑在充满了无穷的审美文化遐想;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群体对族群典型图案、纹样的美术勾勒与雕塑的空间扩张中延续着以民族秉性为纽带的设计形态;换言之,民族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艺术的运用是民族建筑设计的视觉审美与文化再现的双向统一。民族建筑设计对雕刻与绘画艺术的承载,为民族建筑设计的原生态承载提供了必要保障,雕刻与绘画对建筑设计特色的表达是民族建筑生命力的基本体现[1]。

一、典型民族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艺术的运用

(一)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的雕刻与绘画艺术

民族民居作为民族建筑设计的精华,其建筑设计中几乎涵盖了雕刻与绘画艺术的基本运用。在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艺术的运用多以装饰性为主,极少数民居建筑中雕刻与绘画用于祭祀等,比如:布依族双斜面石瓦房中挂壁式神龛的雕刻,多用于祈福避灾。

就雕刻与绘画艺术在民居建筑设计中装饰性而言:包括外部景观性装饰和内部结构性装饰两个方面,在外部装饰中雕刻与绘画艺术尤为注重少数民族群众“依山傍水”的自然心理,在建筑设计中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一方面在墙壁绘画中以彩色山水画为主,比如:白族民居建筑设计中多以菊花、牡丹为图案进行装饰;另一方面在门楼、屋檐、门窗景观装饰中多以木雕、泥塑为主,图案纹样为主,内容源自自然山水,在整体装饰中俨然追求着“依山傍水”的自然建筑设计思维。在结构性装饰中,雕刻与绘画艺术的多元属性彰显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建筑结构同装饰的对接,成为汇聚民族建筑艺术最为广阔的属地。比如:剑川白族民居在屋檐、门头等细微之处均有不同纹样的花雕,在串檐、板裾、耍头等建筑设计的结构中白族“透漏雕”艺术成为雕刻在民族建筑设计中独一无二的典范。当然,在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艺术的运用受民族审美情趣和习俗忌讳的影响,本身设计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和强烈的宗教韵味,比如:土家族吊脚楼通过雕木画柱折射着独特的“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气息,厢房门楣、屋檐上刻画的“双龙戏珠”图案则体现了意欲爱情长久的朴素伦理文化。

(二)民族景观建筑设计中的雕刻与绘画艺术

景观建筑是民族建筑设计的集大成者,是雕刻与绘画艺术在民族建筑设计中的系统性呈现。比如:肃南裕固族民族风情园通过转经轮的雕刻,藏传佛教元素、格萨尔亲王的彩绘、祁连山自然元素的雕绘相映,全面反映了雕刻与绘画艺术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系统性运用。

就民族景观建筑设计的空间承载而言:民俗风情园、广场、图腾地标设计等为主要艺术承载体,通过雕刻与绘画在建筑设计中的文化植入和艺术转化,以建筑设计的形式浓缩少数民族群体最为典型的纹理图案,折射民族建筑设计别样的文化堆积。

首先,民俗风情园作为民族建筑艺术集合,集中反映了雕刻与绘画艺术在建筑设计的有机填充[2]。一方面民族风情园在建筑设计中不断融入民族习俗文化,使民族景观建筑设计在富含文化韵味的同时,实现了建筑艺术与文化意蕴的艺术符号对接;比如:大江埠民俗风情园不仅通过雕刻与绘画艺术对北海蛋家人海上生活习俗予以建筑化承载,而且通过可视化的雕刻与彩绘艺术将哈尼族“蘑菇房”、布朗族“黑牙美”等多民族习俗文化载入景观设计的纹样中,使形态各异的雕刻符号与色彩斑斓的纹理图案形似的民族化而更具神似的民族化。另一方面民族风情园景观建筑设计通过简朴的雕刻与绘画艺术将民族文化的精髓与艺术的精粹植入到栩栩如生的建筑设计中,在为景观建筑设计注入文化生命力的同时无形地实现了文化的民族建筑性表达[3];比如:九顶塔民族风情园由佤族等16个少数民族的建筑设计与文化习俗为共同体,在景观设计中除对少数民族建筑特点和景观布局的临摹外,还通过局部细微的雕刻与绘画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习俗,佤族“甩发舞”、壮族图腾纹样“风雨桥”、怒族“鬼神”祭祀等文化习俗的雕绘等,从文化艺术与艺术文化的交织中深刻反映了雕刻与绘画艺术在民族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其次,民族广场在建筑设计往往利用雕刻艺术的空间性与绘画艺术的平面性,实现民族元素的宏观与微观设计视觉传达。雕刻艺术空间性是景观建筑设计的基本细胞,绘画艺术的平面性是景观建筑设计的基本承载,在民族广场建筑设计中雕刻艺术被广泛用于灯罩、花篮、走廊等细微之处[4]。比如:阜蒙县民族文化广场在走廊、墙壁等处均有富含蒙古族民族风情的雕刻与绘画,马头琴、游牧元素在现代3D绘画视觉下效果尤为突出,这些蒙古族特有的游牧元素在平面与略微雕刻的纹理中有效地夹杂着动静结合草原气息的同时,雕刻与绘画艺术注重逼真性实物的临摹。此外,在广场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艺术也被运用到亭台歇息凳等实用性设计中,比如:大理白族村寨文化广场在亭台歇息凳局部均有线刻、隐刻等独特雕刻方式为主的山水图案,高度反映了建筑设计对雕刻与绘画艺术粗略形式的运用。

再者,图腾地标性建筑设计中对雕刻与绘画艺术的扩大化体现,是民族建筑设计中对雕刻与绘画艺术的基本运用;比如:基洛族巨石“太阳鼓”就是图腾地标性建筑对雕刻与绘画艺术的扩大化运用,特别是在边缘区域雕刻与绘画的手法的重合,使绘画的色彩感与雕刻的纹理感交错生辉,给人无限的敬畏感[5]。一方面民族图腾地标性建筑设计对雕刻与绘画的运用,辅助于整体建筑设计;比如:在畲族宗祠墙壁中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桐油“盘瓠图”绘画,“盘瓠图”作为畲族图腾,在建筑设计特别是群体性建筑装潢设计中必不可少。另一方面雕刻与绘画艺术在图腾地标性建筑设计中独立存在,比如:基洛族巨石“太阳鼓”、畲族图腾“龙头凤”雕塑基本上都是建筑设计对雕刻与绘画艺术的扩大化运用和独立体现。

就民族景观建筑设计的时间维度而言:雕刻与绘画艺术在民族景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以原生态建筑艺术的沿袭与现代仿古设计的临摹交织为纽带,形成了时代气息鲜明的民族建筑设计文化;在原生态民族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艺术的运用较为简单,一方面原始民族景观建筑设计侧重“实用主义”理念,雕刻与绘画艺术是实用与审美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比如:壮族风雨桥的走廊瓦檐、门庭花纹木雕往往在建筑节拐处。另一方面原始民族景观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艺术注重与外在自然景观的色彩、纹样相协调,使景观建筑设计中纹样色彩清淡朴素[6]。比如:水族村寨风情园壁画设计追求自然和谐,在绘画艺术的物象和色彩选用方面都注重山水自然的取材。同原生态民族景观建筑设计对雕刻与绘画艺术运用所不同的是,现代民族仿古景观建筑设计刻意注重民族元素的添加和现代空间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运用,雕刻和绘画艺术手法逐渐科技化。

(三)民族宗教建筑设计中的雕刻与绘画艺术

雕刻与绘画艺术是民族宗教建筑设计的高度集合,雕刻与绘画是民族原始宗教可视化的必然产物,在语言文字缺乏和对立的民族地区,雕刻和绘画艺术是传递宗教教义的基本符号[7]。

首先,民族宗教建筑设计通过特定圣物的雕刻与绘画,折射着群体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比如:早期门巴族宗教庙宇类建筑设计和宗教符号纹样图案,主要以石雕“把窝”和各式“登龙坎”绘画为主,其原始宗教气息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近代墨脱一带的门巴族宗教类建筑设计中多以宁玛派“莲花生大师”的人物绘画为主,在门头等木质机构中均有三大护法雕刻纹样[8]。从雕刻与绘画艺术的勾勒无疑流露着门巴族多宗教信仰的形态。

其次,在宗教建筑设计中通过特定纹理的雕刻和物象色彩的雕绘,体现着本民族宗教的推崇和忌讳。一方面在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对宗教圣物艺术表达的推崇和色彩的运用印证着群体对民族宗教的推崇与忌讳;比如:回族清真寺建筑装潢设计中注重白绿色的色彩运用是对伊斯兰教义寡欲清心的体现,也映射着伊斯兰教对红、紫等暖色彩的建筑忌讳。另一方面在宗教庙宇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艺术对特定实物的着重;比如:纳西族宗教庙宇中一般以东巴教宗教圣灵雕刻为主,部分地区也以藏族土教圣物为主。在绘画设计中通常以简略式的勾勒和特定色彩的着重为主要手法,这同东巴教追求的基本道义与艺术表达形式大体吻合[9]。

再者,民族宗教建筑设计通过极具宗教气息的设计格局,在简朴的雕刻与绘画艺术下蕴含着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观念。比如:侗族群众受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萨坛建筑设计通过雕刻与绘画艺术的造型基本上形似杉树,意在庇佑众生。看似朴素的宗教建筑却蕴藏着浓郁的“天人合一”观念。此外,民族宗教建筑设计通常是传统宗教文化与自然价值观在设计领域的共同体,民族宗教建筑设计在映射显性宗教文化的同时,隐含着朴素的人地协调观,民族宗教建筑设计在宗教外衣的裹藏下透析着富含时代气息的生态建筑设计理念。

二、民族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运用的内涵与特点

(一)民族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运用的基本特点

从建筑设计的表达手法而言:雕刻与绘画艺术是建筑设计与生俱来的表达形式,雕刻与绘画空间与平面的线性延展是民族建筑设计彰显民族色彩的核心要素[10]。或者说,绘画与雕刻艺术在民族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是民族建筑独特设计风格形成的催化剂[11]。从民族建筑设计对雕刻与绘画艺术的承载而言:雕刻与绘画艺术的抽象性、符号化运用是基本形态,雕刻与绘画艺术的虚实相结合、色彩与空间的艺术相呈现、艺术与文化的互映是基本样式。总之,纵观民族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运用的基本特点;一是民族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运用的内外相合,一方面在民族建筑设计中雕刻主要运用于建筑设计的内部和细微之处,而绘画艺术以其特定的平面性主要运用于外部设计;另一方面在视觉效果显现中绘画色彩效能总是最外围的设计机能;比如:在传统节日“开昌瓦”时独龙族具有房顶挂独龙毯的习俗,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屋顶设计采用独龙毯绘画图案,少数地方采用灯光图,绘画的色彩的外在性与琉璃瓦的内在雕刻纹样形成了有效的结合[12]。二是民族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运用的文化点缀,特别是在民族宗教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艺术成为建筑承载宗教文化的不二法门。三是民族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运用的美学构建。

在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通过民族群体性审美意象的勾勒,或临摹、或抽象、或以虚实相接的形式孕育审美主体共同的美学意象。

(二)民族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运用的文化内涵

雕刻与绘画艺术的文化蕴涵是民族建筑设计运用的价值导向[13]。首先,民族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艺术的审美取向是民族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运用的文化内涵孕育的基础。在民族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艺术的运行形式不仅要结合建筑设计的整体布局,还要以民族群体的审美倾向为依据。换言之,民族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艺术的运用要以民族审美文化为依托,这是雕刻与绘画艺术在民族建筑设计中运用的基础。比如:苗族在建筑设计的绘画中注重冷色调的运用,忌讳红色等暖色调。在建筑设计中也要以群体审美导向为依托[14]。其次,民族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艺术的习俗再现。在建筑设计中运用雕刻与绘画的纹样旨在折射特定文化习俗;比如:布依族神鼓建筑设计理念基本上源自“摩教”教义,神鼓周围建筑设计图案也以布依族推崇竹子为依据,目的在庇护村寨部落群体,传统祈福避祸的习俗文化被运用其中。再者,民族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的信仰印证。一方面民族建筑设计中雕刻与绘画的图腾折射;另一方面在民族建筑设计雕刻与绘画艺术对民族宗教文化的承载印证民族群体别样的宗教信仰。

总之,民族建筑设计对雕刻与绘画艺术的承载,为民族建筑设计的原生态承载提供了必要保障,雕刻与绘画对建筑设计特色的表达是民族建筑生命力的基本体现[15]。或者说,民族建筑设计对雕刻与绘画艺术的运用是艺术文化和文化艺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有机碰撞。

猜你喜欢
雕刻建筑设计景观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On art
雕刻树叶
建筑设计的困惑
雕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