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恰切路径

2019-03-17 07:53戴庆倩朱其锋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民族

戴庆倩 朱其锋

(1.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2.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3.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马克思主义信仰简而言之,是指对马克主义和共产主义理念的信奉,并作为世界观和行动指南的一种信仰[1]。十八大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党员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新时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民族大学生党员守护自我精神家园思想武器。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南,不遗余力地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践行新担当、新作为是民族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最直接的诠释。民族大学生党员作为特殊社会群体,肩负着民族地区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的双重任务,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成为必然趋势。但是,民族大学生党员在个人本位主义的动摇下自我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一方面高校对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缺乏有效机制,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在民族文化和时代文化的冲击下民族大学生信仰迷失屡见不鲜。因此,针对影响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因素,构建夯实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恰切路径成为当前高校和民族地区共同面临的新挑战。

一、影响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因素

(一)多元文化冲击下民族大学生党员信仰理念的弱化

民族大学生党员作为民族地区的“幸运儿”,在精神导向中既有先天性传统民族信仰的复合又有新时代信仰源泉的滋润,传统自然宗教信仰的民族秉性和青年学生时代文化吸吮共同构筑着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基本信仰[2]。换言之,民族大学生党员信仰具有鲜明的复杂性和浓郁的时代性。但是,纵观高校民族大学生党员信仰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民族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动摇,特别是网络亚文化不断地渗透,导致了民族大学生党员群体自身定位模糊,党员基本觉悟弱化,在国际格局变动和西方文化的蚕食中民族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念信仰日渐下滑甚至持质疑态度,个别民族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日趋功利化,在思想觉悟方面基本上处于空洞状态;另一方面民族大学生党员在多元文化冲击下马克思主义信仰心态和信仰方式逐渐被肢解,党员该有的理念素养和信仰意识不断弱化,进而导致民族大学生党员信仰危机、信仰迷失等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多元文化冲击下民族大学生党员信仰理念的弱化,严重制约着高校对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

(二)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受民族文化牵制

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受民族文化的牵制容易弱化马克思主义理念在生活中的指导性[3]。首先,民族大学生普遍具有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为主体的民族信仰文化容易造成他们对信仰选择的迷失,有的甚至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上出现极端信仰理念。高校在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中缺乏有效的指导,未能在引导民族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民族宗教观念。其次,传统民族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源泉,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中并未将民族文化转化为有机载体,反而成为制约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障碍。再者,民族大学生党员难以将民族群体独特的审美意念、虔诚的信仰理念、朴素的家国情怀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念和实践当中,导致他们精神信仰同文化活动互相脱节,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难以有效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自然而然地弱化。

(三)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主义理论教育缺乏有效机制

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主义理论教育缺乏有效机制,民族大学生党员在文化接受程度等方面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在理论教育中一概而过,导致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缺乏针对性[4]。具体而言:一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育基本上以公共课的形式开展,在教学过程中马克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性难以保障,以专业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又注重理论教学和应试教学,在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专业化培育方面缺乏专业性,课堂实效性难以保障。二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缺乏时代性,在教学模式中依旧以授课型为主,缺乏学生自助提升。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教学难以升华到精神信仰层次;另一方面以党课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在时代文化的冲击下也不断形式化、僵硬化。三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内容缺乏时代性创新,特别是针对民族大学生党员在理论学习中缺乏过渡性知识的衔接和民族文化的理论包裹,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缺乏实效性。

夯实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国家对民族地区战略部署的基本表现,有助于为民族地区培育合格的后备力量[5]。深化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是高校民族大学生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窗口,是新时期应对多元文化冲击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从而为高校优化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创新必要机制。当然,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有助于民族大学生党员自我人格的塑造,从而为肩负使命提供必要的精神保障。

二、如何培养民族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依托教学,强化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效果

依托教学,强化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效果是夯实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高校是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洗礼的重要时空枢纽,必须要夯实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一是要坚定不移地以高校为主要阵地,加强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落到实处,在接受程度上恰到好处。高校在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专业化、基础化外,还要加强对民族预科班、青马班等民族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二是要针对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教育的内容,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在丰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时,要高度注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地方民族文化的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民族化、本土化。此外,对民族宗教信仰等问题要积极面对,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民族宗教信仰等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渐自我探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奥妙。三是要统筹时代特征,不断完善高校对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教育的方式[6]。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数字网络资源和大学生APP客户端喜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开展数字化教学,将生硬的信仰、理论教育转换灵活多变地以民族大学生党员为主体的自助课堂;另一方面针对民族预科班等民族学生,在教学方式中要注重民族性教学资源的采纳,从而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自助参与性。

(二)依托组织,深化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理念信仰

依托组织,深化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理念信仰是夯实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高校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主义信仰的培育不单是学生自我人生发展的需要,不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体现,而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战略布局。因此,深化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理念信仰。首先,要依托高校组织,一方面要依托班级、院系、学校三级党团组织,层层递进不断组织民族大学生党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念、共产党党史等理论的学习,并根据组织原则,加强对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劝诫、监督。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高校“青马工程”,以青马班等专门组织为基础,加强民族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的同时升华马克思主义理念信仰。其次,要依托民族大学生生源地组织,不断将民族群体的家国情怀、德性品行、高尚情操、经典习俗融入到组织学习中。此外,还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建设,在社团建设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党员学习的浓厚兴趣,从文化学习中夯实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念信仰的自觉性。

(三)注重实践,推动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

注重实践,推动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是夯实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社会实践是促进信仰理念升华的关键,民族大学生党员作为社会特殊群体,要不断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相并拢,不断在实践中彰显共产党人敢为天下先的表率作用[7]。因此,要夯实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务必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发挥实践效能,积极鼓励民族大学生党员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自身经历践行马克思主义,以信仰的信条选择精神支柱。具体而言:一是高校要积极鼓励民族大学生党员投身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洗礼中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升华奠定实践基础。二是要协调民族区域发展,完善以民族大学生为主导的公益性活动,在活动中要不断突出民族大学生党员的角色扮演,为民族大学生党员社会价值的实现由民族区域的发展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念为纽带的文化圈,通过角色扮演、责任担当促进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我选择。

(四)注重评价,扩大对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考核评估

注重评价,扩大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考核评估是夯实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注重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考核评价[8]。首先,要针对民族大学生党员的特殊性,以高校组织为主体确定大学生马克思信仰评估方案,一方面既要注重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课堂考核方案的健全,又要注重民族大学生思想考核方案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将民族大学生的社会活动纳入思想考核机制,为民族大学生党员划定思想红线和党员信仰底线,督促他们提高党员觉悟。其次,要明确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评估原则,既要注重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考核评估又要突出党员的思想评估,实现民族大学生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评估的整体性。再者,要扩大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评估体系,一方面既要沿袭党员思想汇报的传统又要创新评估体系。[9]另一方面要扩大不同组织之间抽查式、对调式的评估模式。

(五)创新思路,创新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培育方式

创新思路,创新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培育方式是夯实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力。[10]马克思主义培育的传统授课模式难以顺应时代变化与学习主体的需求,导致以民族大学生党员群体为主培养主体;游离于马克思主义理念体系之外,导致马克思主义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性,以党课和组织生活会为主,培育模式基本上也以授课为主;忽略民族大学生党员的特殊性,使得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培育方式逐渐形式化、教条化。新时期夯实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务必要创新信仰培育思路,整体而言:一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自媒体的传播效能,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形式鼓励民族大学生党员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为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积累理论硕果。以网络平台、自媒体的传播效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二是要树立帮扶对策。一方面实现教师党员与民族大学生党员一对一的结对子、高年级党员和低年级党员结对子、民族大学生党员跨院系结对子,从而全面帮扶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升[11]。另一方面针对民族大学生党员信仰问题的典型剖析、对症下药,不定期专门组织民族大学生党员进行理念信仰、理论学习的专题研讨,从而为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扫平障碍。三是要始终注重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学习,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为开启民族大学生党员核心信仰的钥匙和正确处理民族传统信仰同马克思想主义信仰之间关系的法宝,从而提升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性和自身使命感。此外,要创新大学生社团活动,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促进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效性。

总之,要夯实提升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针对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主义信仰的现状,以民族大学生党员的特殊性和信仰危机为切入点,在突出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夯实民族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恰切路径使之成为当前高校发挥马克思主义培育的主阵地。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民族
我们的民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