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探究

2019-03-17 07:53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观念民族理念

雷 彬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

民族生态理念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典范,孕育着富有时代特色的生态理念与和谐准则。特别是民族生态理念同群体宗教信仰相结合,使传统朴素生态理念成为了民族群体的信仰。一方面民族生态理念与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教义相糅合,生态理念逐渐成为群体社会生活生产的行为规范。比如:鄂温克族在打猎中受原始自然宗教中“猎神”崇拜的影响,禁止捕猎幼崽。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群众在长期依山傍水的自然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人物同根”的自然观念,比如:门巴族群众在生活中崇尚“人物一理”的朴素生态理念,在社会生产中格外注重自然生态的保护。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动,以学校为主要阵地的生态理念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一方面以民族传统趣味文化为载体的民族生态理念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教育的重要素材,使得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时代创新的必然选择。[1]特别是以民族趣味文化为主体的民族生态理念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典范,践行生态中国的应有之义,使得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成为必然。因此,以学校为主要阵地的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成为塑造个体生态素养的重要一环,探究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成为不可避免的挑战。

一、基于文化视域的民族生态理念的基本认知

(一)民族生态理念的蕴含

民族生态理念是少数民族在长期依山傍水的自然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习俗之总称。民族生态理念同民族乡约寨规、宗教文化相互糅杂,形成了丰富多元的生态理念。

就民族生态理念的内容蕴含而言:一是少数民族群众在长期自然生存中逐渐形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注重自我生活需求的同时注重自然万物有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通常表现为“猎禁”等。比如:鄂温克族群众在打猎中禁止捕猎幼崽,注重自然万物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的协调发展,注重自然界的和谐发展。比如:藏族群众社会生活中主张“人物一理”,忌讳杀生。三是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的生态理念,注重生态平衡。比如:鄂伦春族群众在树木砍伐中主张“秋砍春植”,对于过度砍伐树木的行为都有相应习惯法的惩戒。

就民族生态理念的载体而言:一是民族生态理念同传统宗教文化密切关联,一方面民族群众普遍信仰原始自然宗教,通常信仰“树神”“水神”等,通过宗教信仰逐渐凝聚成朴素生态理念。比如:哈尼族群众在原始自然宗教的影响下形成了诸多的生态理念,比如:通过祭祀土地、推行土地轮息耕作制度,祭祀水神,达到禁止水源的污染。另一方面受民族宗教忌讳的影响,民族群众在生活中也形成了诸多生态理念,比如:藏族群众禁止“污染水源”等都是由宗教教义演化而成。而普米族在“万物有灵”等自然宗教观念的影响下秉承自然敬畏的生态观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二是以民族传统乡约寨规为载体,通过群体性禁止或推崇行为逐渐形成丰富的生态理念。[2]

(二)民族生态理念的特征

民族生态理念是少数民族群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而成的观念和思想。传统民族朴素生态观念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诸多特性,主要包括民族性与地域性、前瞻性、教育性、实效性等。所谓民族性与地域性是指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群体分布广泛,以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生态观念差异性与同一民族生态观念地域性差异为主的多元性。一方面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态理念差异明显。比如:哈尼族群众生态观念涉及面广、普及程度高,生态理念不仅同传统建筑——蘑菇屋的设计息息相关,而且同轮息耕作的生活方式也密不可分。而德昂族生态观念基本上以禁止砍伐树木为着重点,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两者生态观念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同一民族群体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也颇为突出。我国少数民族众多,随着民族群众的迁徙,传统民族观念的地域性差异也逐渐显现,比如:甘南藏族群众作为世界藏学的重要地区,在生态观念的践行中注重以佛教教义为载体的观念性传承,但青海湟中藏族群众在生态观方面体现为“禁止杀生”与“杜绝环境污染”。所谓教育性是民族生态理念的价值推断,民族生态理念通常同民族传统宗教文化、乡约寨规相辅相成,在不断传承沿袭中成为民族地区先进文化理念之一,当前缓解民族地区生态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3]。另一方面民族生态理念从细节着手,对当前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所谓前瞻性是少数民族群众在践行传统朴素生态观念的同时基本上已经意识到生态理念的主要范畴,既注重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可持续发展又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同时还兼顾自然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共存。比如:鄂伦春族群众的“秋砍春植既满足了群体的生活需求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所谓实效性是民族生态理念不单是宗教教义等信仰式文化习俗包裹下的认知观念,也不单是群体生活中道德准则,而是被民族群众不断践行的富有实效性的生态观念。比如:贵州地区仡佬族群众对破坏“风水林”等生态环境进行“杀三牲”的惩戒一直践行并延续至今。

二、民族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植入的充要性

(一)民族生态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植入的可能性

民族生态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植入不是学术性的妄断,也不是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间断性涉及。民族生态理念自身的属性使之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一是民族生态理念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一方面民族生态理念同民族传统文化相辅相成,民族生态理念通常涉及到民族宗教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领域,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接纳民族先进文化的窗口。另一方面民族生态理念是民族群众的智慧结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民族生态理念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的必然趋势。二是民族生态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民族传统文化异彩纷呈,是诸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承载的通俗化载体和道德规范,民族生态伦理道德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构建。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逐渐注重生态教育的贯彻,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成为必然选择。

(二)民族生态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植入的必要性

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有着潜在的必要性。首先,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创新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核心在于手段的革新,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4]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中民族生态理念的植入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关键。其次,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是践行美丽校园、生态中国的应有之义。一方面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通过对学生生态理念的教育,使提倡绿色生态反对铺张浪费成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另一方面民族生态理念蕴含丰富的伦理道德,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为构建生态中国树立必要的信念。再者,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是培育与完善师生生态素养的重要手段。生态素养的培育不仅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主,还需要以民族生态理念为主的生态行为准则和生态伦理道德的熏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理念植入成为培育与完善师生生态素养的不二法门。

三、民族生态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植入的策略

(一)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注重民族生态理念的扬弃

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价值尺度、科学理性教育的重要环节。立足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注重民族生态理念的扬弃既是民族生态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植入的前提,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5]。众所周知,民族生态理念通常与民族宗教文化、乡约寨规等结合,特别是民族朴素生态受原始自然宗教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宗教迷信色彩和神化巫术色彩,比如:德昂族传统生态理念以富含迷信色彩的“贵生”为出发点。因此,一方面在民族生态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植入的过程中要注重民族生态观念的扬弃,摒弃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驳的观念,推崇科学生态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比如:在植入哈尼族生态观念时摒弃传统自然宗教元素。另一方面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过程中要注重民族生态理念的时代性洗礼,使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同当前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相衔接。

(二)依托学校教学管理,推动民族生态观的“四进”

依托学校教学管理推动民族生态观的“四进”建设是民族生态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植入的关键。[6]民族朴素生态本身丰富多元在岁月的冲击下更加复杂多变,要实现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一是要加强民族生态理念的整理与归纳。以地方民族生态理念为中心,逐渐向外扩散不断梳理民族生态理念,使民族生态理念逐渐以先进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形式进入校园,成为“美丽校园,生态中国”建设的桥头堡和思想政治教育植入的窗口。一方面将民族生态理念同“地球日”“植树节”等节日相结合,加强民族传统生态理念在民族地区的有效传播。[7]另一方面在校内以民族学生为主体进行民族生态理念的传播与宣传,实现民族生态理念以可视化的形式进入校园。二是要注重民族生态理念入课堂。一方面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为主,以新时期国家生态问题和生态建设为桥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民族生态理念的植入。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民族生态理念的渗透与植入。特别是在关联学科中有效地引入民族生态理念,使民族生态理念成为学科素材而不断被运用。三是要注重民族生态理念的入教材建设。近年来诸多不同层次的学校在以民族文化为素材的校本教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部分校本教材也涉及到了民族生态观念,比如:肃南裕固族中学在校本教材建设中明确将裕固族在保护草场的生态理念植入当中。[8]特别是民族地区将民族生态观念纳入校本教材建设,成为提高师生生态素养的必然趋势。四是要注重民族生态理念入脑,使之成为培养师生生态素养的重要源头。因此,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务必要加强民族生态理念“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大脑”的建设,使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成为可能。

(三)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构建民族生态观的可视化

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构建民族生态观的可视化是民族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植入的重要手段。民族生态理念是民族群体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探索总结的成果,通常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形式和载体。[9]因此,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要以民族文化为载体,使民族生态观念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可视化形成呈现。一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扎根民族传统文化,以民族传统文化为载体,将民族传统生态理念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可视化教学成果。比如:瑶族“人与自然同母同源”的和谐生态观,直接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难以使学生掌握精华,在植入过程中应以瑶族“万物有灵”的宗教文化和生态习惯法文化为载体,实现民族生态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植入的载体性可视化建设。二是利用多媒体、互联网技术实现民族宗教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植入的可视化。此外,依托校本教材建设实现民族生态观念以书本形式的可视化建设。

(四)立足实际课堂教学,注重民族生态观的课堂设计

立足实际课堂教学注重民族生态观的课堂设计是民族生态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植入的核心。[10]首先,在民族生态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植入的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构建,一方面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要以培育师生生态素养为基本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结合当前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维度,注重民族生态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植入过程中的三维目标构建。另一方面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要明确眼前目标的构建,以美丽校园建设为契机,杜绝浪费行为,加强师生生态意识的提升。突出民族生态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植入的实效性。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中要不断注重民族素材的涉及,使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必然趋势。[11]再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不断注重民族生态理念的关联性教学运用,在民族生态理念中有效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总之,民族生态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植入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然结果,是践行“美丽校园,生态中国”的应有之义。要实现民族生态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坚持以民族文化为载体,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与教学设计为基础,不断运用新媒体,扩大民族生态理念的传播成为民族生态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植入的不二法门。

猜你喜欢
观念民族理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我们的民族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健康观念治疗
多元民族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