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系统下民族地区英语教学提升策略研究

2019-03-17 07:53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普通话语法少数民族

洪 娜

(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一、对少数民族英语教育工作发展的审视

英语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我国英语教育方式仍然采用的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欧洲广泛传播的外语教育法,俗称“翻译法”,这种教育模式以语法为核心,注重语法规则的练习、教学及记忆,强调语句表达及转换的准确性。长期以来,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听力能力的培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也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及认知心理特点。而民族地区特殊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以及思维习惯也对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学习带来一定的阻力。此外,地区整体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英语教学策略及方法也亟待提升。总体来说,目前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四个方面尚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缺乏针对性、差异性教学策略。目前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方法也普遍采用翻译法和较机械的任务型教学,没有根据少数民族学生语言习得特点制定差异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师资队伍不强的情况下,这更加剧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困难程度。其次,英语教学内容与民族文化、地方生活传统联系不强,当前民族地区的英语教育更多的是一种通识性教育,忽视了本土文化输入以及紧密联系生活的现实需要。再次,忽视英语教学的实际应用。不可否认,通识性的英语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语言使用的准确度,提升学习成效。然而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问题一直困扰着少数民族学生及英语教师。最后,少数民族英语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多语言特点关注度不够。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生活传统以及语言习性,少数民族学生日常交际使用本民族语言,在学校使用现代汉语,还学习英语,这种较大幅度的语言跨度对他们来说增加了心理适应难度,此外,各种语言在词汇、发音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都无疑又加大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外语的难度,然而对此学校及教学层面并未足够重视。

二、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过渡语及语言迁移问题分析

20世纪60年代末,在西方语言学领域出现了过渡语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为塞林克(Selinker)。塞林克首次将“过渡语”这一种概念引入语言学习领域,并对这一概念进行系统阐述。塞林克认为,过渡语指的是学习另外一种语言的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存在于母语与目标语言间的具有过渡性质的语言系统。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状况较为特别,通常处于多种语言环境下。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母语是当地的民族语言,他们日常生活使用当地的母语进行沟通,然而在跨民族沟通时,通常使用本地的通用语言(在少数民族区域内处于主要地位的沟通语言)进行交流。部分民族地区往往有多种民族共存,在课外活动中,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习惯上使用通用语进行沟通交流,即普遍使用的交际语言,这种沟通语言也被称为地方普通话,口音及腔调与普通话类似,然而又与普通话有较大的不同。作为在校学习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还要学习当代汉语及普通话。所以,从塞林克的过渡语概念出发,少数民族学生的过渡语表现出多种语言的特点,就是汉语过渡语(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及地方普通话等)及英语过渡语。过渡语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及掌握其他语言过程中需要借助的语言系统,他对目的语的学习以及自身的语言习惯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存在多种过渡语形式从而造成语言迁移情况更为繁琐。少数民族语言对英语的词汇及发音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英语对本民族语言的口头输出也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当前,过渡语(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介于当地语言和英语之间的包含少数民族地方普通话、普通话和当代汉语以及英语中介语等层面的复合语言形态)对少数民族语言(母语)以及英语也有影响的趋势。这些繁琐的语言迁移特征整体表现在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表述上,在少数民族同学的英语交流中会掺杂着自己的本民族语言、普通话、乃至地方普通话。然而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的表征中,也通常会夹杂着英语习惯、地方语及普通话。这是语言迁移的相互性及双向性特点的联合作用的结果。

语言迁移流程表现了语言学习人员的心理认知进程,在某种范围内符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有关主体智力发展原理。依据Jean Piaget的建构论及互动论相关理论原理,人的语言能力在成长阶段主要依靠适应及组织两条关键路径来起效果。组织以重新组合的模式来创建各类图式为特点,然而适应又包含同化和顺化两种具体形式。同化指的是主体依照一开始就存在的认识体系对外面来的刺激展开分析说明,通过认识改变,实现与已经存在的认识体系具有的学识及思想模式相统一,完成了将环境条件或客体归入到主体已经存在的图式(Schema)中,完成了Schema渐变的最终目标。顺化正好与同化处于对立面,顺化是经过对本来就存在的认识体系的变化来顺应来自外部变化的构造,产生出新的图式,完成内部Schema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三、基于语言迁移的英语教学提升策略

遵循语言迁移“双向性”的这一特征,想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就需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挥英语对少数民族母语的正向迁移作用,尽量规避母语对英语的反向渗透,此外,还要依照少数民族学生的认知方式来进行英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达到认知上的同化,让学生逐渐接受并习惯英语的表达及语言习惯,寻找合适的教学策略。

(一)通过互动集中式授课,提升语言输入的通晓性

1978年,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克拉申)提出语言监控模式理论。1980年这一理论模式被我国引进,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依照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人类的大脑具有两个语言系统,一种是有意识的监控系统,另一种是潜意识的监控系统。监控系统能够有意识地捕获并掌握语言特征,并且具有语言编辑和控制能力。监控模式也给出了“学得”和“习得”概念。“学得”是监察以及核查句子是否符合语法。那么“监察”又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要具备足够的时间,其次要将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上,最后必须要清楚语法法则。克拉申相关理论还认为,要使语言输入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语言交流内容的可理解性;(2)交流内容既有趣又需要互动;(3)交流内容充足;(4)非语法程序安排。根据克拉申的相关理论,少数民族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聚集在一起来学习英语,能够满足内容的充足、可理解、有趣、互动等要求,能够提升语言输入并达到理想的效果,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语言的负迁移。

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通常为集中教学模式,然而在进入大学后,这种教学模式就很难统一实现。无论少数民族学生处在哪一个学习阶段,根据语言的双向迁移性理论来说,英语老师都要尽可能地将少数民族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授课,增加课程的互动性及趣味性,在讲授语言的使用上要尽量控制语言的负迁移化的影响,完善讲授语言。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实际情况,最大化地运用形象且易懂的语言来进行英语授课,增加英语的输入量,提升易理解的语言在输入信息中的占比,多多创造一些在特定语境中学习英语的条件,并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使用少数民族的语言对英语进行注解,进行双向认知。在实际教学中还要尽量避免使用多种中介语言,以减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

(二)注重整体系统性,强化授课内容的连续性与衔接

语法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一环,从英语的语法结构来看,其往往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特征,当前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英语教育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基于词汇积累的教育模式,对语法的教学往往是在词汇储备充足的基础上逐步进行,这种方式并无可厚非。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来说采用这种整体教育模式也是现实需要。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英语教育思路的僵化,例如当前高中阶段虽然注重语法的学习和训练,但其并未形成系统整体的教学方法,课程学习还是按章节顺序进行,教师授课过程中也很少进行语法链接,这种做法对语法学习不利。少数民族学生在多样化语言习惯的混合下,对英语语法的理解及把握能力更需要通过系统化的方式来加强,所以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在英语的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语言习惯及认知特性进行整体讲授。在讲授中,要从整体成效出发,避免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将密切相关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确保整体性。此外,还要对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口语、翻译、写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三)优化授课资源,凸显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来说,教学的要点还是英语语法规则的传授。语法规则的教学首先要与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习惯相符,其次要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个方面要统一于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同时在授课资源的选择上要围绕语言交际这一根本目标,并将语言输入的限制性也纳入考虑范围。此外,少数民族的英语教学必须要有与之相符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英语教学的载体,少数民族具有本身特定的语言环境,这也就决定了英语的学习不仅要同时结合语法规则和内容,还要结合少数民族特定的语言环境,也就是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情境因素、社会因素、语境以及上下文关系等,就是要使英语教学同具体社会交际能力建立联系。同时,语言发生的情境也是语言整体中的重要一部分,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少数民族英语教学中也要体现出文化的特征,例如,在英语教学材料的选取方面可以选择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有利于促进双方文化的融合,共同传扬优秀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

(四)根据民族学生语言习得方式,改善语言学习的情景模式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少数民族尚未形成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但他们通常可以使用双方都能够理解的口语来进行沟通。这种语言习得及运用特征表明他们可能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时,要足够重视培养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合理应用语言技巧进行英语口语表达的能力,并尽最大努力创建和少数民族区域内相似的多语言学习条件,让学生在愉悦和熟悉的氛围下学习英语,增加熟悉、易理解及切合实际的英语词汇、语言的输入量,提升语言学习的效率。

对于少数民族英语教学环境的改善,不但要详细考量课堂情境条件,而且要遵照少数民族区域内的独有的语言环境特点,最大限度地降低过渡语之间的交叉影响。在英语教授的实行阶段,可以开展一系列英语语言实践活动,组织英语学习课外活动,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使英语学习方式贴近生活,强调出民族文化特征,整体优化英语学习环境。

四、结语

语言是特定民族在特定范围内开展沟通的媒介,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拥有其特殊的文化印象。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英语,同样也是少数民族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沟通媒介。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不但是一项学习过程,而且还是一种语言、文化交流的表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迥异的文化进行互动,这个过程不可避免会出现文化矛盾,这种矛盾常常是语言迁移的双向性所导致,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语音不准凸显出了语言迁移的影响,也表现出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方式与其他民族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的产生与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多语言特点密不可分。基于少数民族特殊情况,少数民族的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授课时结合当地语言特征、习惯及文化背景详细剖析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迁移特点,注重文化教授,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授课策略来整体提升少数民族英语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普通话语法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