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的文化适配策略探究

2019-03-17 07:53左雨露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母语双语

易 经 左雨露

(1.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410081;2.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湖南·吉首 416000)

从双语教育的本质目的来看,并非只是单纯的语言学习,也并非仅仅为了实现更好地交流。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既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又能有效传承与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双文化人。因此,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如果只重视语言学习而忽略文化语境,那样会割裂语言与文化的共存关系,使得语言成为枯燥的符号,进而给语言学习带来困难。而且,忽视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也会造成民族文化意识、民族文化自信心的缺失,也不利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发扬。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文化成为国家重要软实力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更是肩负着培养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繁荣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积极融入民族文化,实现语言与文化的互通互融,对于培养新时代民族高层次人才以及繁荣民族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文化失衡的审视

(一)一元与多元的冲突

双语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来汉文化或者其他外来文化的输入,进而打破单一的民族文化格局,本民族传统文化也将遭受多元文化的干扰和冲击。因此,如何在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境遇下继承及发展本民族文化成为双语教育必须考虑的重要现实问题之一。对于特定的民族而言,尊重和维护自身历史文化传统,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及文化的延续性是每个族民的内在使命,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认同。然而,双语教育的引入对本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外来文化不可避免地与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交流、碰撞。在此过程中,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都试图影响、吸收甚至同化另一种文化,将其引入自身文化体系进而发展壮大。双语教育培养双文化人的目标也使得这种文化冲突更加明显。如果教育思路与模式对此缺乏考虑,则很容易加剧这种文化冲突。因此,如何在保持文化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传承与发扬本民族文化,深入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内涵,进而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成为双语教育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此外,双语教育并非简单的语言沟通能力教育。如前所述,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既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又能有效传承与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双文化人,承担着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使命,包含着民族心理和民族认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双语教育也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在多元文化教育过程中,又必然面临着对立文化的冲突与调和,强文化与弱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区别客观存在,如何合理地对此加以理性引导是现代双语教育面临的又一挑战。

(二)社区、家庭、学校文化失衡

双语教育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包括社区、家庭以及学校在内的语言及生活环境将对少数民族学生双语学习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从目前情况来看,无论社区、家庭还是学校,文化失衡现象客观存在,这不可避免地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学习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社区环境来看,少数民族特有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使得少数民族群众大多处于相对单一的文化氛围之中,日常生活中往往只接触本民族群众,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交流相对较少,再加上地理环境、交通、语言以及传媒条件的限制,更加剧了这种文化孤立的社会现实。这进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意识以及思维模式,缺乏接受外来事物的能力,使得双语学习的背景知识和经验严重匮乏。整体而言,母语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处于支配地位,社区环境中文化失衡现象明显。

在社区文化失衡的整体环境下,家庭文化环境也不利于双语学习。少数民族母语是家庭交流的主要方式,很多少数民族家长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思想观念落后,文化意识淡薄,自身汉语使用能力相对较差,再加上本身缺乏外部交流且对掌握双语能力并未产生足够的认识,甚至对此持怀疑态度,不少经济困难的家庭并不支持孩子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汉语。更有甚者,部分观念落后的家庭认为学习汉语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弱化和漠视,进而持反对的态度,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双语学习缺乏和谐的家庭文化环境。

就学校层面而言,暂且不论民族学校,就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汉合校来说,其双语教师也大多为本民族教师。这些教师固然具有一定的汉语能力,但由于自身的民族身份、所处的语言环境以及缺乏自我学习的动力等原因,他们在教学上通常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缺乏主动介绍外来文化的能力及动力。此外,由于办学条件的局限性,少数民族中小学校园中大都是同一地区甚至相同民族的学生,这也使得校园文化氛围相对单一,从而导致汉文化以及其他民族文化输入输出严重失衡。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文化适配的要素

首先,虽然双语教育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调和与均衡,但母语文化的输入输出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少数民族长期受本民族文化熏陶是既定的事实,无法回避,在母语文化的熏陶下少数民族学生形成了既定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如果深入理解并把握这种母语认知模式并用于汉语教学,不仅能够促进母语文化的正向迁移,还能够避免因采用不同的语言教学模式所带来的认知冲突。此外,对母语文化的重视和关注,也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传承及发展本民族文化,这对于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乃至繁荣中华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重视汉文化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适度输入与输出。如前所述,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支持,适度的文化输入能够解决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冲突、思维冲突以及认知冲突。适当了解主流汉语言文化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突破固有观念的影响,也能够在相互比较中修正自我价值观及思维理念,对于消除文化认知偏差,继承和弘扬多彩中华文化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应兼顾学生的文化背景、文化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对这些内容的识别目的在于实施差异化教学,将学习内容同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衔接,以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作为桥梁,实现语言思维的顺利过渡,最大程度减少认知冲突和偏差。

(1)回应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对个体接受新事物以及理解事物的方式具有重要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既具有同龄群体的相似的个人认知水平,又具备特定环境、背景下的特殊学习经验。因此,双语教育过程中必须对此给与回应,通过关注个体生活经验的特殊性,识别其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进而采取对应策略以激发其学习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动力。在此过程要特别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经验,以此作为衔接,提高其对汉文化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对生活经验的回应和利用是培养学生语言及文化认知的起点,对后续学习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2)回应文化背景

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同汉语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对此给予充分关注进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差异所带来的学习困难及交流障碍是双语教学理应关注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学生所处的独特生活环境决定了其在价值观、思维模式、文化观念、心理预期等方面带有明显的民族印记,这种印记是客观存在的,难以在短时间改变的。因此,在双语教育过程中需要关注并及时回应这种文化背景差异,通过观察学生跨文化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融合现象,认识文化背景对语言学习的作用机理,进而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3)回应文化价值观

双语教学既通过语言学习培养少数民族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认同感以及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手段。因此,双语的学习不可避免地涉及不同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审视。不同文化之间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的个性特征,既具有普适的价值取向也有独特的价值内涵。因此,积极引导学生识别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价值取向,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也能够在理解不同文化的基础上主动对外交流与输出灿烂的中华文化,而这也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文化回应性教学实施策略

(一)尊重文化差异,构建现有经验背景的关联性

双语教学离不开文化背景的支撑,在以文化背景引导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需要拥有包容的理念。双语文化背景差异客观存在,难以消除,因而应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挖掘母语文化中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在此基础上实现两种文化的有效衔接。因此,双语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导入汉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下的经验知识以及生活背景,了解文化差异的本源并以本民族文化为桥梁对汉语文化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做出积极回应。

此外,还应将文化差异同民族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语言背景相联系,将语言文化输入同生活经验相结合,识别两者之间的衔接点,使语言学习紧跟学生生活常识及生活经验,提升知识输入的可接受性及转化效果。这要求双语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及实施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知识体系以及认知模式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风格以及接受能力的了解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积极回应学生学习需求,创造能够实现文化与语言有效过渡的学习及教学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双语教师还应在现有双语教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挖掘现有知识内容背后的文化元素,做延展性文化背景拓展。文化背景信息的引入也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及经验,使内容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减少学生的心理排斥。

(二)教材设计应注重文化均衡性,并积极回应民族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

双语教材内容的组织和编排需要对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予以回应,同时还应对母语文化、汉文化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加以平衡。

首先,双语教育不应只注重汉文化的输入,还应回应本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背景,并保证三者的适度平衡。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单一文化造成的认知与思维局限性以及“文化失语现象”的产生,也能够使少数民族学生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有进一步了解,有利于培养文化认同感、文化自豪感。需要注意的是,教材内容组织上应给予本民族文化足够的重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明显、内涵丰富,但在文化多元化以及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很多民族学生对自身传统文化缺乏清醒的认知,对文化内涵及价值取向缺乏深刻的理解,进而造成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困难,而且难以发挥母语文化对于汉语学习的桥梁作用,进而影响汉语习得以及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

其次,需要对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予以回应。教材作为语言及文化传递的载体,应回应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习内容最大程度地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因此,双语教材的内容组织需要考虑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及生活经验,挖掘既贴近现实又具有普遍性的文化资源作为语言传播媒介,确保教材内容的民族化、生活化。此外,教材内容的逻辑体系设计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认知模式及学习特征,减少学习障碍。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语言学习的通识性,又能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促进学生思维、语言、文化意识以及文化价值观整体提升。

(三)办学形式多样化,防止母语的过度输入与输出

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的地理环境以及居住特点所造成的文化失衡问题客观存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双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失衡问题束手无策。可通过政策支持,合理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异地读书,如适当扩大内初班、内高班的办学规模以及提高办学质量;根据儿童可塑性强的特点从学前教育开始适当引入双语教育内容;通过对口支援政策逐步建立民汉合作办学机制,实现双语教育从学前教育到中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完善现有双语教育体系。通过构建跨文化的学习环境、提前创造双语学习的条件以及实施合作办学的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语言学习中的母语的过度输入与输出,均衡双语学习的语言氛围,逐步改善民族地区文化失衡的局面,同时也能有效克服社区、家庭、学校中的文化氛围缺失问题。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母语双语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母语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母语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新目标英语中考总复习文化背景知识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