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完善

2019-03-17 07:53张小梨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族人才职业

张小梨

(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职业教育是地方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是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主要任务。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谓是难上加难。教育是地方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动力,对于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一方面要从各方面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还需要使相关教育的发展更加契合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使其形成和地方实际相一致的教育框架,只有这样,其所具有的战略性动力意义才能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在经济基础、文化体系各方面有所不同,职业教育尤其要强调地方性,加强本土性建设。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地方性意义

(一)吻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各种技术技能人才,以此来改善劳动力结构与素质。随着现代社会转型发展,民族地区对技术性人才和服务型人才的需求尤其迫切,特别是对于部分原来以工业为主的民族地区来说,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等原因,经济转型发展刻不容缓,因此也形成了更多的技术人才和服务人才需求。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发展符合民族地区的经济转型趋势,是民族地区经济转型成功的教育保障。

(二)有利于民族地方高等教育普及

大力推广高等教育是国家人才素质提高的重要战略,但是由于招考门槛较高等原因,在民族地区推广高等教育显然有些难度。而从职业教育来说,职业教育的入学门槛低,各种文化层次水平的个体都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这一点比较符合民族地区教育水平落后的现实。另外,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可以享受教育保障,降低了学习者的教育投入,比较适合经济基础薄弱的民族家庭。最后,相对于其他远在他乡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近在家门口,比较适合大多数不愿意到外地上学就业的民族民众,在地理位置上有一定优势。由于职业教育和民族地区大众的教育需求较为符合,因此相对于传统精英教育,职业教育更有利于民族民众进入,在更多的民众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时,当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自然便有所促进。

(三)职业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保障,但是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大多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贫困,这种贫困有历史原因,也有体制、思想观念等原因,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和人力资本的基本情况有关。由于教育、经济条件所限,当地民众的文化水平较低、技术缺乏等问题都影响了民族经济发展。人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没有合适的人才支撑,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无所依托,同时没有相应的素质水平,地方民众的收入就无从提高。而从职业教育来看,其量大面广,可以使更多当地民众在本地较快实现技术发展和观念转变,且由于相关专业学习一般都瞄准现实需求,目标明确、专业对口,对于现实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促进意义,且相关人才的培养不容易形成人才流失问题。一定程度上,职业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地方性不足

从根本上来说,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区域的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内在之义,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要尽可能与地方经济结构相对接,以便填补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缺口。具体到民族地区来说,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必须要在地方性上有所努力,而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地方性发展上具有明显不足。

(一)专业偏向城市转移

按照常理,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自然要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要和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实现对接。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多年以来的二元城乡结构中以城市为中心的意识,加上当地民众的人口流动趋势,多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都生成了城市倾向,其在人才培养上往往是结合城市尤其是民族民众流动主要偏向城市的职业人才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因此便在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中往往会扎堆出现各种计算机、汽修、护理等专业,而对于当地经济发展转型以及新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则缺乏培养。职业教育首先要为本地服务,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城市偏向使得民族地区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才溢出贫困,会影响民族地方自身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难以形成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关系。

(二)脱离民族文化语境

对于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来说,作为地方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不仅有人才培养的责任,同时对于民族地方特殊的民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文化有传承发扬责任。另外,在民族文化语境中的地方职业教育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必须要和当地民族语境相结合,才能使之和其他地方职业教育区别开来,形成地方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民族文化相结合,不仅有利于体现职业教育的亲和性,更有利于地方民众对于相关文化知识的吸收和接受。总体而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和民族语境相符,但是从现实来看,多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都和当地民族文化语境有脱离现象。这一点可以从专业设置、教育方式等方面来看,从专业方向来说,按照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较少偏向当地的旅游服务、旅游商品销售或者是旅游表演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反过来,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可谓是五花八门,不仅偏重于数控、电子电工等与民族地区经济方向不对口的专业,甚至开设了高铁等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本不相干的专业。从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式方法来看,职业教育中的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方法和其他地区并无二致,大多是就专业论专业,而并没有把民族文化融合在其中。[1]

(三)脱离民族社会实际

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关系着地方劳动力培养,而地方劳动力培养情况又和地方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必须要切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从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来看,在专业方向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不相符,但并没有按照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来培养,如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旅游产品制作、旅游餐饮、民族生态产品制作等人才培养不足。另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学员情况和其他地区学员有一定差异性,民族地区的民众在职业教育中有一定特殊性,如民族语言隔阂、经济基础薄弱等,而这些问题在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很多关照,脱离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

三、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完善

关照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教育模式、培养能够服务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地方性发展的本质,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多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以上各方面都有不足,因此要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完善,实际上就是对以上问题进行针对性建设。

(一)培养民族地方实用人才

从以上分析可知,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并没有面向本土经济发展,而是综合当地民众劳务城市的技术需求,以及其他地区的职业教育专业开设情况来进行专业设置,从而使得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所掌握的技术大都不合民族地区本土需求。这一方面使得有一定技术的人才流向其他地区去务工,另一方面也使一部分留在本土的人员所掌握的技术无用武之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偏向,使得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难以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要改善这一状况,首先就必须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强地方实用人才的培养,而这一转向取决于两方面的问题转变,一方面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另一方面是当地民众对于所设专业的认可程度。从专业设置来说,只是师资、教育设施配备方面的问题,只有资金有保障,调整起来并无太大难度,关键在于社会力量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牵涉到自身利益回报,只要在这一方面有所推进,专业设置调整就不成问题。职业教育面向的群体是民族民众,民族群体对职业教育专业的认可才是职业教育生源的保障,也只有生源保障,职业学校的专业调整才能持续,因此对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专业调整关键还在于当地民众的认可。对于这一点,关键在于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真正符合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经过相应职业教育的人员可以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并能够获得和当地收入水平相当的薪资报酬。第二,民族民众对于就业前景的认知。随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民族成员会回到本地就业,而不仅仅是向其他城市流动,在民族成员把当地作为未来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时,其必然会在专业方面寻求和当地较为契合的技能来学习。无论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转变适合当地经济需要,还是民族成员思想认识方面的转变都需要一个过程来过渡,在这期间,能够做的便是通过各种措施使得这个过程更短暂些。

(二)强化教育民族色彩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背景下生成的教育体系,无论职业教育的源流和民族文化有多远距离,但是两者的融合意味着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发展无论如何都需要一定的民族色彩,才能使这种职业教育突显出本土性特征。对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民族色彩强化可以从四个方面来促成。第一,增加民族文化内容。职业教育虽然目标明确,就是为了培养各种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进行专业技能知识教学的同时,还需要适当糅合进一些民族文化内容。第二,采用民族特色的教育方式。对于民族学生来说,其较为习惯的是民族地区已有的话语体系,常用的思维是民族文化思维,各种民族文化形式对于民族成员来说都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性,而职业教育与民族民众习惯的文化知识不同,有一定距离感,因此可以通过民族特色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职业教育,如民族音乐、戏剧、服饰等都可以糅合到教学方式中。第三,开设民族文化相关的专业,近年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这种文化开发取向意味着必然需要一些有关民族文化艺术相关的专业人员才能承担相应的任务,如民族歌舞表演等,因此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可以通过直接开设和民族文化相关的专业来彰显民族色彩。第四,营造民族氛围,如用民族语言教学、粘贴民族图片、用民族文化符号来装饰教学环境等,都有利于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民族色彩突出。

(三)联系民族地区实际

职业教育是民族社会的有机组成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民族社会的其他方面息息相关,民族地区的实际状况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只有和民族社会的其他组成部分有机衔接,职业教育才能和当地社会发展融为一体。民族地区的实际状况内涵丰富,具体在这里主要是指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和民族学生的状况。从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来说,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抓手,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要依赖职业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贫困,贫困问题是当地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就担当着扶贫的责任,要切实履行这个责任,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必须要以扶贫为价值取向。[3]从民族学生实际状况来说,多数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参加职业教育对于部分民族学生来说有一定经济压力,只有在经济上给予相应的支持,才能使他们安心完成学业。特别是部分贫困家庭的学生,因教育致贫问题更加突出,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补助政策,鼓励职业教育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这些政策实施过程中,资助主体单一、资助力度不足等问题也客观存在,这些问题使得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中部分学生难以依靠资助来完成学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对民族学生的资助体系建设,增加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力度,才能使民族学生持续完成学业,同时这也是以上通过职业教育对民族地区实施精准扶贫思想的具体实施。

猜你喜欢
民族人才职业
人才云
我们的民族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多元民族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