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国家视阈下的文化认同研究

2019-03-17 17:52张宝成郝子涵赵玲艺武咪咪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文化

张宝成 郝子涵 赵玲艺 武咪咪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2014年9月,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只有积极培育各民族成员的中华文化认同,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文化”一词内容非常丰富,包含在许多学科内,不同的学科对其界定也不同。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1952年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就指出关于文化的164种定义。

“认同”一词则是一个经常使用的术语,最初用于心理学领域,“认同(英译identity)”一词,起源于拉丁文idem(相同)之意。“认同原属于哲学范畴中两事物相同时甲等于乙的同一律公式。”[2]“认同”概念在心理学研究中受到关注,并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用来意指“一个孤单的人如何在发现自己和赋予个人意义时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简单地说是指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同一感”[3]他指出“认同”的概念为“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4]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首创了“自我认同”概念,认为“认同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5]

关于民族学的文化认同的定义必然不能放到文学领域中使用,基于文学领域的文化认同定义运用到法学学科中也会感到不尽如人意,基于此因,在全球场域下对文化认同做出一个能够涵盖各学科领域较为全面的定义就显得格外具有现实意义。

一、国外学者关于文化认同研究的发展及其现状

文化认同理论是美国埃里克森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所提出的。50-60年代开始,全球化和文化身份认同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女权主义、民族运动、黑人运动等许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人们才开始慢慢关注和研究文化认同的问题。而从70年代开始,文化研究的视角在政治学、尤其是国际政治研究中长期遭受冷遇,并不被主流所接受。在80年代,文化问题的研究在经历低谷之后迎来了高潮,在冷战结束后,受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大量使用“建构”“认同”“互动”等社会学及社会学术语。文化认同的研究也开始呈现阶段性的变化,塞利姆·阿布总结道:“80年代的欧洲,对于文化认同研究的主旨是‘批判’‘认同性’的形式进而对一个极为不确切的概念提出质疑。”进入90年代,认同的研究开始从“形式”向“身份”转换,以此来探讨个人身份、家庭身份、社会身份以及职业。[6]90年代后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文化的影响,因此受到政策的关注。丹尼尔·贝尔曾探讨过,最终为经济提供方向的并不是价格体系,而是经济生存于其中的文化价值体系。在市场成为经济与文化的交汇点后,经济逐步转而生产那种由文化所展示的生活方式。[7]在20世纪,“认同”问题的研究探讨因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变为一门显学。

进入21世纪后,国外对文化认同的研究丰富了起来,全球化的发展将文化认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得文化认同研究的范围变得宽泛,细致起来。曼纽尔·卡斯特在《认同的力量》中指出:认同尽管能够从支配性的制度中产生,但只有在社会行动者将之内在化,并围绕这种内在化过程中构建其意义的时候,它才能够成为认同。[8]在文化认同的研究中,现代性则是必须所要讨论的问题,埃及学者萨米尔·阿明从批判西方现代化的理论出发,认为以西方的语境为主会致使发展中国家长期从属于不利的地位,而这就进一步导致全球化两极分化愈发严重。[9]在文化认同的研究里,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争论也是焦点,世界终将会形成一种文化,一种全球性的文化,这种全球性的文化终将会把所有民族文化很好地统合起来,这是乐观主义的观点。而持不同观点的学者则认为民族认同和全球认同是你消我长的关系。三好将夫和汤姆林森等学者认为全球化有着后殖民主义的色彩,若使西方文化成为中心,则使其他文化都变为了边缘化文化。

在全球化时代里文化认同的另一个焦点是“认同危机”的产生,这种危机的产生与全球化里以西方为中心的过程有很大关系。菲利普·英格哈德认为“全球化无疑是西方文明扩张的大结局”,但这个过程并不能消除有关的认同问题,会使它更加明显。[10]

总的来看,文化认同并没有如同人们所预言的那样出现逐步变得一样的趋势,相反出现了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所共存的现象,学者们对文化认同的研究角度变得丰富起来,通过全球化的浪潮对文化认同领域所造成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为切入点,从现代性为出发点讨论本土化和全球化从而探讨文化最终是多元化还是终将被统一、从政治和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论述文化认同对本国本民族的重要性、从宗教、民族和文化认同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当文化认同危机这个观点被提出时,更是将文化认同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使得人们更加清楚地明白了文化认同对于全球化这个时代的重要意义。

二、我国文化认同研究概况及趋势

我国的文化认同研究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升温,在上世纪90年代,《文化认同论》成为中国文化认同研究的第一部专著,这本书出版于中国的学术理论建设的新时期,这个时期存在的意识形态很是反复,国内的文化认同问题有待解决,这本书对于国内研究文化认同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作者关注的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认同,这就导致了最初国内关于文化认同的研究重点偏向民族文化认同问题。如黄光成指出,尽管各民族在文化传统与社会发展程度上有很多不同,但是绝大多数民族依然“把自己看成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11]王希恩认为民族认同包括积极民族认同与消极民族认同,积极的民族认同以他自己的族属为荣,对于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历史都完全认同并且相对排斥其他民族的东西。消极的民族认同则对自己的民族感到困惑与不满,但在自己的民族遭受侮辱时,也会影响到其强烈的自尊感。[12]

研究者们对于文化认同有一个高度概括的定义:文化认同是指人类对于文化的认可度和归属感。在我国,文化认同多被纳入民族学的研究中,如郑晓云在《文化认同论》中认为“在文化与认同的关系中,认同才能存在,存在必然已被认同,认同是文化的主要核心因素”。徐则平提出“文化认同意味着接受并归属一种文化”。詹小美在《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政治认同》中提到文化认同总是与民族认同联系到一起,并且联系民族认同对于文化认同做出一个概念:“文化认同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承认、认可和赞同,由此产生归属意识,进而获得文化自觉的过程。”文学角度研究者邹威华认为文化认同问题“主要是指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的集体身份选择,其显著特点可以概括为一种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

21世纪初,全球化的视角被引入文化认同的研究中,郑晓云先生由于在之前并未探讨过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也没有将文化认同上升到与国家安全有关的水平高度上,因此,在后来的研究中以《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作为他的前言探讨了全球化进程中文化认同中的问题,这在中国掌握适应全球化进程中的形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阮炜指出“多元的世界语境的中国性是一种必然”,[13]但是,尽管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信仰,也不可能离开民族文化认同,因为,“中华文化的质素已经与生俱来地流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14]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有很大一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在这种大背景下,文化认同、认同危机和国家安全等问题,陈刚认为,“现代化是促进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的重要原因,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除了积极的影响因素外还会出现认同危机,例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利用自己在全球中的强势地位对弱势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各种不平等的条约。在文化方面的霸权就是这些强势的国家强行在弱势国家利用电影、电视、广告等方式推行的自己的思想、观念及文化。”[14]王成兵的《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探讨》着眼于当代认同危机这条主线,从哲学和人学的角度探讨当代认同危机,同时又在《消费文化与当代认同危机》中界定并探讨认同危机,分析了危机的特征,同时还以当代生活为背景,对危机的产生的外在原因进行探讨。

近几年来,基于文化的全球化以及各类媒介的发展方兴未艾,国内学者对于文化认同的研究开始朝着多样化发展,研究人数也在持续增加。赵汀阳的《认同与文化自身认同》认为文化自身认同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成为了时代的核心问题,文化自身认同由于自身的概念含糊而导致人们对其争论不断,关注度也不断上长,此外,文化自身认同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他者”的存在,因为“人们对自己所属集体的表述总是建立在对其他集体的特性描述之上”;[15]俞楠的博士论文《“文化认同”的政治构建: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战略研究》提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发展中国文化,通过实现文化认同的政治构建,思考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16]作者高度肯定了政府在文化认同建构中的积极作用,相信政府应该主动去承担认同构建的责任。林明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和谐》认为研究文化认同一定要从多元的角度去研究,不能仅限于本民族。他提出文化认同是文化和谐的基石,我们国家的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值得学习与推崇的地方,并且每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都会掺杂着其他文化,与其他文化会有一个相互交融的情况,而这样两种文化互动交合后就会产生一种新的较为和谐的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的象征,文化是由人塑造的,人也生活在一个既定的文化情景当中,个体文化认同也是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这个大环境中由不同优秀的文化交融发生反应而形成的,并且由于解读文化的视角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维度的文化认同。这样就得出了“人是文化中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社会是文化的社会,文化是社会的文化。人们应该融入文化,人们应该认同文化,这才是高度和谐的文化;人也应当融入社会,社会也应当融入人,这才是高度和谐的社会”[17]这样的结论。此外,媒体文化的文化认同也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林铁在《现代性与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认同》中提到,少数民族电影在文化认同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尊重民族文明的基础上完成少数民族电影的叙事,通过展示少数民族文化来起到人类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避免不了现代性对电影可能产生的扭曲的影响,因而,“应放下传统/现代、国族/族群、我族/他族的对立思维,在一种平等对话中完成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18]王栋梁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特点及应对策略》中提到,在网络全球化时代,当大学生处于一个极易被蒙蔽的网络虚拟空间中有可能会无视一些道德与法律制度,再加上大学生文化认同在网络时代与非网络时代有结构上与内容上的差别,文化认同主体在网络世界中不再单一,出现“交互主体性”,随之,认同环境变得复杂;网络时代中文化认同没有了地域上的限制,文化认同的防御机制在网络空间中的图像、音频、文字等的冲击下被不断削弱。要通过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实现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与自信。[19]

我们总结国内近30年来学者对文化认同的研究及分析他们的观点发现:研究者们由于有着各自的专业背景,就会出现以文化认同为主题,从不同角度与维度来切入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的现象,研究者们从同一个维度出发,大致有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全球化与现代化角度、文化身份认同角度、社会发展角度、现代媒介角度、大学生文化认同角度等,这几个层面也通常会联系到一起、组合交叉谈论。在同一个角度下,例如民族文化认同会从民族文化认同的含义、民族文化认同的现状、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以及民族文化认同在文化认同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等维度来研究。

三、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文化认同的概念及内涵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无法回避一个事实: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文化的多元性,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和交往,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是在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无法回避的事情。“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20]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广泛地接受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对其文化的认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民族性,而一旦当这种文化民族性消退,产生了对别的民族,别的国家文化的认同时,这将足以颠覆国家政权。但这并不是反对其他文化,而是在充分维护民族和国家的主权上,尊重其他文化,承认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差异性,将文化之中不平等的关系转变为平等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途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21]在世界范围内,文化认同在民族问题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国家范围内更是如此。我国从封建制度的瓦解,到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引进,各种思想、文化的冲撞,使得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在思想上出现了混乱,使得文化认同方面受到了影响。一方面是来自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另一方面,来自现在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因此,在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并当成重点工作来抓好。使各族人民意识到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文化认同的定义

在西方,亨廷顿曾对文化认同做出过这样的定义:不同民族的人经常用对他们最有意义的事情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使用某些符号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身份,如旗帜、十字架、新月、甚至头盖等等。[22]他曾指出:“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反而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23]在国内,中华文化对文化认同做出了这样的解释: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即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24]“在全球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时听到一些唤起种族和民族情感的强烈呼声。这些力量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根本上来讲,它们都代表了一种在失落的和混乱的世界上寻找归属的渴望。这一切都证明了这个世界的文化发展是不和谐、不平衡的。”[25]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我们认为文化认同的定义是:文化认同是对于某一种约定俗成可以影响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包括观念、宗教、语言等内容的统一感觉的认可和赞同。是在全球化发展迅速的今天,人们面临着文化乱象和文化冲击的前提下,对不论是从历史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或是现在所产生的文化的认可和赞同,该文化所代表的是相关的价值观体系和本国的精神,又能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并不是狭隘地限于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认同,也不是否认文化的差异性而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和共生共存性。

(二)文化认同的内涵

首先,是基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当今互联网迅速普及的年代,各种信息充溢在人们的生活里,人们比以往更加容易接受到其他文化,那么在多种文化冲击、碰撞的时代,人们往往会受其他文化的影响,盲目地崇拜其他文化,甚至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拥护其他文化,而文化认同的本质就是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就像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抢去申遗,西方的圣诞节在国内的市场似乎比中秋节更加受人欢迎,更多的人对经典名著只停留在“知道”的表面,这并不能全部怪罪于全球化,而一部分归因于人们缺乏认同感。文化的传播和渗透都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没有认同感的我们非常容易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己,那么文化认同便引导人们在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更好地去对自己的文化加以肯定和认可,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去对待外来文化,这体现了文化认同的适应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最主要的就是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的交流交融,所以文化的认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全世界接受的一个重要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倡的文化的认同是以对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的尊重理解和相互尊重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这个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在当今世界开展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互动与承认,使其达到更高层次上的文化和解,文化认同也可以增加抵抗任何形式的文化霸权、文化中心主义的力量,提倡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其次,我们认为影响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文化,是代表相关的价值观体系和本国的精神。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发表讲话时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文化认同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每个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关于本国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这些价值观体系和人文精神又是建立在该国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发展上,这不仅体现了该国的历史传统,优秀的文化,更是适应该国的发展水平的。每个国家的每个民族的历史不同,国情不同,所体现的文化自然也不同,文化认同是根植在历史和文明中的基础认同,当人们对本国的文化和历史有着极高的认可和赞同时,都会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当人们听到或者提及本民族文化时,便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中华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是相互交融、相互吸收、一脉相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构建文化认同,可以使优秀的本国文化和精神深深存于人们的心中。而在一体化国家的建设中,由于对边疆民族文化建设的忽视,会造成一些地区民族关系和民族及国家关系紧张的局面,这些局面造成的原因是由于文化和信仰问题冲突造成的,有些边疆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主流文化有一定差距,而这些差距往往会导致一些冲突,因此文化认同有利于解决各民族文化信仰的冲突问题。

最后,我们认为这并不只限于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也并不是否认文化的差异性相反是保护文化的多元性和共生共存性。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网络等渠道将国外的文化、技术、资本等引入发展中国家,结果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出现了混乱,如社会的冲突、文化的混乱等,这就造成了一定的认同危机。认同的构建在很多领域都可以开展,每一个领域的认同也会对人们造成影响,文化认同也会影响着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等格局,所以我们不应该把文化认同局限于本国本民族。当然,我们更不能认为文化认同就是为了认同一种文化,消除文化差异,相反正是为了保护文化的多元性和共生共存性才强调文化认同,文化认同需要多元性,实质就是主流文化的包容性,文化的包容性是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必然结果,只有不断地扩大包容度,扩大文化交流、文化对话才能使文化兼容并蓄,增强文化的多元性,使文化认同增添魅力。

四、结语

文化认同不是近代社会才有的,而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文化认同的产生也依赖于内部和外部力量的结合,要发挥文化认同的力量就要明白文化认同是什么,文化认同是所有认同中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认同。当前,我国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讨,需要通过把我们所看到的有关文化认同的表象问题,深入到一个更深层次也就是本质问题进行研究。而弄清楚本质问题的关键就是明白何为文化认同。随着各种文化涌入中国,国内思想的碰撞,人们对本国文化的不自信,都将冲击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大都要大力地加强文化认同,否则,这个国家将丢掉自己民族的魂,因此,文化认同最重要的是实践,而实践的第一步则是对文化认同有着清楚的认识。

猜你喜欢
全球化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全球化陷阱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