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学习如何有效衔接

2019-03-18 02:14曲贵彬
黑河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衔接自主探究数学思维

曲贵彬

[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学习目标以及要求,对比中小学数学学习上的差异,通过对中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数学思维、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有效的衔接方法,即不仅要做好数学知识点的衔接,更要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既要重视培养数学学习能力,更要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本文从分析入手到经验方法的总结,详细地分析了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学习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衔接;数学思维;数学模型;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与初中数学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在培养数学思维方面却相互依存,即都要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中小数学学习的有效衔接。

一、小学数学学习与初中数学学习的对比

1.学习内容上的变化

小学数学学习依存于生活实际,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并解决问题。因此,小学数学知识和课堂都注重从学生的感性出发,以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大多是比较直观的教学材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一,数学学习内容少了些许趣味性,多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这对于数学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从那些浅显的、易于接受的知识中跳出来马上适应,导致发散思维差、成绩不好,许多初中数学教师抱怨学生不能灵活应用数学,原因就在于此。

2.思维上的变化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小学低年级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一般要借助实物、圖像或头脑中的表象来完成数学学习;小学高年级仅靠单纯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就不能很好地学习小学数学,尤其到了初中,具体形象思维已满足不了抽象性很强的知识学习,这种现象在函数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小学到初中,学生数学思维的主导地位有所变化,虽然具体形象思维能让学生受益终身,在初中乃至高中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作用愈加明显,愈加不可忽视。

3.学习能力上的变化

小学数学学习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和学习的基础性,教师过多地注重学习结果,教会学生知识,对过程有时会不求甚解。数学是一门理论依据极强的学科,它要求步步有理,步步有依据,这一点到了初中就表现得十分突出。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推理能力,而小学学生的思维发展、推理能力不同,再加上学生之间的差异,学习时或多或少表现出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现象,致使学生到了初中以后也或多或少出现“想当然”的现象。所以,数学学习从小学到初中必须强调理论依据的重要性。

4.学习方法上的变化

新课改明确提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就数学学习方法而言,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依赖性比较强,对于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还不是很适应,小学教师尤其是低年级教师有时候无法摆脱“教”的主导地位,因为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足,自主学习的经验也不足。到了小学的高年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学习方法也摆脱了低年级的单一接受知识的方法,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习方法上表现出一些不同。初中数学课堂是一个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导者与合作者。不能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学生,就会出现成绩明显下降的情况。

二、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学习的衔接

1.找准中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点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点是与初中的知识衔接在一起的,如“数”与“有理数”的计算有着一致的计算法则,这些运算法则在小学就应该把握好尺度,要反复强调练习,熟练应用,尤其是一些简算法则,更要知其意,明其理,领其神。除了数方面的联系以外,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联系还有“数”与“式”、“方程”与“方程的解法”等。例如:在小学阶段有乘法分配律的计算应用,像2.5×(400+4)这道题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解决;初中的单项式乘以多项式3ab(ab+a2-b3)依然可以用小学的知识来解决。只要我们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不把数学知识学死,适当的把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扩充到含有字母的领域中,就可以将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联系起来,寻找到知识间的衔接点,在知识之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使学生进入初中后能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减少成绩下降的可能性。

2.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

对数学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是掌握数学思想。小学阶段,学生在解应用题时仍停留在小学算术的方法上,一时还不能接受方程思想,因为在算求解题时,只允许具体的已知数参加运算,算术的结果就是要求未知数的解,在算术解题过程中最大的弱点是未知数不允许作为运算对象,这也是算术的致命伤。而在代数中,未知数和已知数一样有权参加运算,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不是消极地、被动地、静止在等式一边,而是和已知数一样接受和执行各种运算,可以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使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数学关系十分清晰。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若不渗透这种方程思想,学生的数学水平就很难提高。所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就要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符号”“类比”“猜想——验证——应用”“建模”“函数与方程”等。六年级有“鸡兔同笼”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很多,有列举法、假设法、方程法。在探究时,教师重点推荐使用方程来解答,这样更加有利于到初中以后对方程的学习,从而更好地渗透中小学数学整体划一的学习方案。

3.重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非常主要的,初中的数学学习同样如此。良好的计算习惯以及优秀的计算能力,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计算在生活生产劳动中运用最为广泛,它与数学应用密切相关,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条件。教师可以从小学的“分数除法”法则以及算法引入,降低计算的高度和难度,让学生感到数学“分式除法”计算是小学都学过的内容,既让学生兴趣浓厚,又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计算能力得到较快的发展。

(2)培养推理论证能力。数学也是一个推理过程,每个理论依据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就要渗透推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养成做题有依据的良好习惯。小学数学教学重视“概念”“意义”的教学,教师讲得细,讲得多,练得多,直观性强,學生学完新课后不断反复地练习,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性,在学习中会出现机械记忆和模仿学习。初中则不然,教师必须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意义”的内涵,把它们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

(3)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数学学习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每一节课都是以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新知识的产生是依托旧知识的。如分数的除法要依托分数的乘法计算,分数的除法又与分式的除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在传授新知识时,教师必须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和对照,有效利用旧知识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时渗透“类推”“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是指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能力,在数学中对空间图形的想象往往借助于逻辑推理与运算,才能确定它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因此,空间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甚至与运算能力都密切联系着。在教学中,教师要大量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图形与相应的知识联系起来,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熟悉的实物例子,不断增强直观体验,认识图形。

(5)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数学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教改的主要任务之一。小学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造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机会,如在讲授“百分数应用题”打折这节课时,就可以先从生活中遇到的打折现象开始,提取生活中的问题,再通过分析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从而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一切都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单单依赖教材的问题。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为培养开拓型人才积蓄力量。

虽然小学数学学习与初中数学学习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导致中小学数学学习的脱节,导致学生进入初中后可能掉队的情况,但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小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做好中小学数学的衔接,就能使学生很快适应初中的数学学习,掉队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参考文献:

[1]郭远杰.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特点与对策[J].中学数学,2011,(10).

[2]顾建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衔接自主探究数学思维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