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稚趣童谣》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添彩

2019-03-18 02:00吕丽娜
关键词:童谣道德与法治情境

吕丽娜

【摘要】  “教育即生活”,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同时具备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科,其课堂的生成和发展不能缺失身边“真实生活”的活水,充分挖掘乡土资源——《河源稚趣童谣》并把其运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有效减少学生的“枯燥的感受”,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本文以拓宽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为出发点进行一些粗浅的尝试,在教学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童谣 道德与法治 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1-222-01

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为道法教师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整合乡土教材的资源,能调动和发挥学生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对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把《河源稚趣童谣》引入课堂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括宽了道法课程资源,提高了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一、利用《河源稚趣童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直接关系到课堂质量,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作为乡土读本资源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了解自己生活的风土人情是学生的需要,也是关注学生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需要。歌谣是语言浓缩的精华,其含义精深,意味深长,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很强的文学性。在教学中适当引用《河源稚趣童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环境,就等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铺设好了一半的道路,促使学生对整个过程都充满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来。

例如讲授《诚实守信》课题时引用《河源稚趣童谣》读本中《讲诚信》并设置了4个问题:1.什么是诚信?2.诚信的意义有哪些?3.讲诚信对我們有哪些重要性?4.在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诚信品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选用童谣《讲诚信》目的是让学生懂得“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人若不讲诚信,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有诚信的人会让人敬服。简单的童谣引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主动性。

三、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辨能力

《河源稚趣童谣》通过形象、生动的以物引事启发人们的联想,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人生哲理,通过歌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现象、概念等。如讲授《法不可违》教学重难点:在社会生活中不良的诱惑与违法犯罪有什么关系?这时我引用《沾了烟赌》这首童谣告诫学生学好三年,学坏三朝,一旦学坏,就有可能出现各种不堪的承受的后果。从现象到本质通过通俗易懂的童谣让学生区别不良诱惑与违法犯罪的关系。恰当地引用歌谣,使抽象的理论形象生动,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有利于学生轻松地接受和形象理解所讲内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有利于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参透和陶冶

著名教授钱理群曾说过“认识你脚下的土地”。其实就是寻找我们的根。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芽并得以升华。在教学中运用身边熟悉的童谣,能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先辈,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怀。如在讲授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要友善相处时,引用《河源稚趣童谣》——《家和万事兴》让学生知道生活在客家古邑的我们普遍都有家庭和睦、敦亲睦邻、邻里守望相助的美好愿望,告诫人们在与人相处时要友善、和睦。讲授《家的意味》课题时引用《劝孝顺》让学生明白花无千日红,人也一样,孝顺父母,要趁着父母还在的时候,从生活上关心体贴他们,从物质上满足他们的需求,在精神上给以慰藉。适当引用歌谣加强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从而更好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引导学生寻找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科目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主要载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带领学生去发现身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活动。《河源稚趣童谣》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财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义高度契合。对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六、用《河源稚趣童谣》,弥补教材局限

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地方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优化课程结构有着重要作用。

《河源稚趣童谣》内容丰富多样,遴选了爱国爱乡、尊长孝亲、诚信守法、好学思进、克勤克俭、和谐知礼等六大类童谣。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适当运用能更清楚说明教材,弥补丰富教材的缺陷。但在教学过程中选取资源时要注意几点:

(一)有选择性的引用,将比较典型的《河源稚趣童谣》制成课件。

我采取的原则是,能够使用自己收集的《河源稚趣童谣》说明问题的,就加以引用,避免了从网络下载的材料千篇一律。

(二)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河源稚趣童谣》中的各种信息。

《河源稚趣童谣》一般以常见事物起兴,以物喻情,对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和丑恶现象给予颂扬和批判,使人们在歌声中获得教育和启迪。通过歌谣的展现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用《河源稚趣童谣》,让学生在更大程度上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更具开放性、地域性、探究性、趣味性,使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宣传、弘扬客家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从而为道法课增添新的活力,新的光彩。

[ 参  考  文  献 ]

[1]《中共河源市委宣传部》,河源稚趣童谣,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

猜你喜欢
童谣道德与法治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快乐童谣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