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路径探析

2019-03-22 08:26崔小云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茶文化思政交流

崔小云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75)

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正在加强对大学生开展文化自信教育。从当前所反馈的信息中可知,依靠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难以对文化自信教育形成强大的推手,所以需要努力将文化自信融入到思政教育中来。在将文化自信融入到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着手解决文化自信融合的方式、文化自信融入下的接收主体、文化自信在思政教育中的体现以及文化自信融入效果评价等问题。在大思政视角下来考察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现状,主要以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为主线,以课堂以外的思政教育活动为补充。需要从课堂内外两个领域来考察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的践行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文化自信融入方式问题

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分为课堂教学与思想动员、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文化自信面临着如何与这些形式进行融合的问题,笔者将其概括为文化自信的融入方式问题。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结果,需要在遵循一定的认知逻辑下来实现。所以,在与以上思政教育形式相融合时,应建立起分层化的融入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以文化知识传授为主线,在思想动员中以群体文化知识互动为特征,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知行统一模式。

(二)融入中的接收主体问题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需要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思想交流机制。这三类交流机制都体现出主体之间的思想互动态势。在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中时,不仅需要让学生认知到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优越性,还需要让思政教育者获得对该思想文化优越性的认知,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思想交流提供良好的条件。在以上思想交流机制中,需要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三)文化自信具体呈现问题

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中,需要遵循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定位。这里就涉及到文化自信的具体呈现问题。文化自信的具体呈现不仅反映在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与行动中,也反映在思政教育者的工作中[1]。

(四)文化自信融入效果问题

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中,需要树立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意识,使他们能够以积极正面的文化心态来面对在校的学习与生活。这里就需要对文化自信的融入效果问题展开探究。知行统一模式下的思政教育工作,要求在大学生“知”与“行”两个方面开展效果评价。

二、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的切入点

(一)思想文化自信融入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目前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执行着统一的教学大纲。这就意味着思想文化自信在融入课堂教学中时需要与既定的教学目标相契合。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法律基础与道德”“形势与政策”等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课程要件。思想文化自信需要与以上课程要件之间建立起恰当的关系。由于不同课程要件的教学目标存在差异,在切入点的寻找中应遵循主次之分。具体而言,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知识传递为载体,将思想文化自信融入教学之中。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法律基础与道德”应成为与思想文化自信相融的重点课程。

(二)思想文化自信融入思想动员的切入点

这里的思想动员泛指由辅导员所组织的主题班会、由高校学工部所组织的主题文艺活动以及由高校团委开展的各类思想文化活动。与课堂教学不同,思想文化自信在与之相融时,已经淡化了思想文化中的学理性成分,以符合大学生群体偏好的方式来提升他们对我国思想文化的认识水平,构建起他们在思想文化上的“知”性。思想文化自信融入思想动员的切入点包括以思想文化构件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以弘扬我国优秀思想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活动以及以大学生社团为组织的思想文化传播与交流活动等。

(三)思想文化自信融入社会实践的切入点

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指导下树立起大学生的思想文化自信,将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文化认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他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逻辑,并在知行结合中将思想文化自信植入到自己的精神领域。这需要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入手,并以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随着文化扶贫战略的提出,许多大学生利用假期参与文化下乡的社会实践。这作为精准扶贫战略的组成部分,能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将中国思想文化中的贫富观与实际相结合。

三、思政教育的职能边界

使大学生群体建立起文化自信,不仅需要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做出成绩,还需要在全社会的参与下使他们塑造正确的文化观。为此,需要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职能边界展开界定。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职能界定。

(一)思政教育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建构起知识体系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在思政教育领域需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突出高校的知识传播职能。为此,思政教育应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构建起知识体系。如茶文化中的思想元素是我国优秀思想文化的构件,思政教育需要建立茶文化与国民性之间的联系,建构起大学生在文化自信养成中所应具备的知识系统。

(二)思政教育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建立起探究意识

文化自信的建立需要强化大学生的文化探究,使大学生在文化探究中成为社会文化自信教育的践行者。为此,思政教育需要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建立起探究意识。大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需要具备兴趣、启发、行动、结果激励等要件[2]。

(三)思政教育为大学生文化自信营造出交流氛围

思政教育为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营造出了交流氛围。思政教育所提供的交流氛围具备这样几点优势:首先,交流的主体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能够在思想文化交流中形成共鸣;再者,高校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流具备主题的一致性,能够使交流的信息收敛于思想文化领域。

(四)思政教育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实践基础

文化自信融入到思政教育中,需要将这种自信转换为认识我国国情,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意识到我国思想文化的优越性。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逻辑下,需要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载体,进而通过知行结合来帮助大学生建立思想文化自信。为此,思政教育需要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实践基础,而实践基础则以校外思政教育基地为载体。

四、思政教育的践行路径

根据以上所述,思政教育的践行路径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构建。

(一)提炼和整合我国优秀思想文化元素

将思想文化自信融入到思政教育中,需要对我国优秀思想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和整合。在选择思想文化元素时要做到精准发力,选择大学生熟悉的思想文化元素。我国是茶文化大国和古国,大学生或多或少知晓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茶文化思想元素中的处世哲学能够帮助大学生进行心性修养[3]。

(二)对高校思政教师开展文化培训

对思政教师开展文化知识培训,首先要使他们建立文化自信。可以聘请文化传播类专业的教师作为培训人员,对思政课堂教学人员、辅导员群体、学工部工作人员、校团委工作人员等开展茶文化思想文化培训,为思政教师建立起前置性教育经验。

(三)大思政范畴下综合利用思政教育形式

要在大思政范畴下综合利用思想教育形式,由高校党委制定思想文化自信教育的总目标,并将总目标分解到思政课堂教学部门、文化类专业教学院系、学工部、校团委中。在分目标的指向下,思政课堂教学部门、文化类专业教学院系承担文化知识传授;学工部、校团委承担知行结合的思想文化教育工作。

(四)互联网思维下开展大学生思想交流

互联网思维的特征主要为平等、互助、共享。思政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思想交流提供良好的氛围,而这种氛围以平等、互助、共享的特征来呈现。为此,高校思政教育部门应在开放性教学模式下,为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交流提供在线平台,即以院系为单位开设思想文化交流微信群[4]。学工部、校团委可以在常规工作中,为大学生群体创建以思想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文艺活动。

(五)以校外思政教育基地巩固文化自信

这里的校外思政教育基地可以为挂牌的正式基地,也可以为与高校有业务联系的经济组织。在对茶文化思想元素的传播中,可以将校外的茶社作为思想文化自信教育的基地。如邀请本土茶文化的专家为大学生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讲座,讲座主题的落脚点应放在茶文化思想元素中的处世哲学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联系之中,以增强大学生群体对茶文化的关切度,使他们在聆听和感悟中巩固思想文化自信意识。

五、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

(一)多途径开展品茗活动,激发学生沟通意愿

品茗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创设了参与沟通的氛围。学生所在院系可以提供实训场地,将品茗交流纳入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环节。同时,主题班会活动也可以将品茗交流作为活动内容的选项。

(二)茶文化驱动下强化沟通技巧讲授与训练

大学生需要从文本沟通和口语沟通两个方面来进行能力建构。可以在我国茶文化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感悟、自省、反思的能力。在训练口语沟通能力时,可以搭设与品茗、赏茶、茶道有关的真实人际交往情境。

六、结语

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文化自信融合的方式、文化自信融入下的接收主体、文化自信在思政教育中的体现以及文化自信融入效果评价等问题。思政教育的践行路径可从提炼和整合我国优秀思想文化元素、对高校思政教师开展文化培训、大思政范畴下综合利用思政教育形式、互联网思维下开展大学生思想交流、以校外思政教育基地巩固文化自信等五个方面来展开构建。

猜你喜欢
茶文化思政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