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贵在做有效科研

2019-03-22 15:56
成才 2019年3期
关键词:课题学校研究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依据,以教育领域中的问题和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教育科研是有目的、有计划、连续和系统的探索活动。

教育科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科研活动,要有科研方案和超前意识;教育科研是一种创新活动,要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它最终提出的必然是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新理论;教育科研要借助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搞科研要借助一定的理论来指导,扩大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同时要选择恰当的科研方法。如: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案例法等;教育科研是一种探索规律的活动,其研究成果要有普遍推广和指导作用。

二、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价值

(一)彰显办学特色,助推学校内涵发展

人们常说,“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有发展眼光的校长和教师都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注重发挥教育科研在办学理念、育人模式、课程建设、高效课堂、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从而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助推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武汉市江岸区教育系统近五年内,申报立项了国家级课题5项、省级课题12项、市级课题51项、教师个人课题154项。许多中小学教师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着力推进课程建设,构建育人模式,按照“质量优、特色新、品位高、现代化”的江岸教育发展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聚力“质量一号”工程,科研成果不断转化,科研兴校落地开花,擦亮了江岸“教育大区”“质量强区”的名片。

如,育才小学的幸福课程建设研究、育才二小的教师文化建设实践研究、新村小学的生态学校建设研究、长春街小学的学习中心课堂建设研究、育才行知小学的行知文化构建研究、育才实验小学的智慧课堂实践研究、武汉二中的“十大走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武汉六中的科技创新教育实践研究、育才高中的多样化课程建设研究、七一中学的“四四五生态课堂”研究、培英中学“扬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育才中学传承与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新育才教育研究、武汉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学的“125生本幸福课堂”实践研究等先后在市、区做过教育科研经验交流,并在全国、省、市产生了积极影响,育才高中和育才小学被评为“全国教育改革示范基地学校”。去年11月,江岸区与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正式签约,携手共建中部唯一的教育现代化实验区,江岸区步入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快车道。

全区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实践的基础上,注重挖掘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的规律、策略和路径,及时组织专家论证,做好教师教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真正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践行学校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打造办学特色,赢得社会声誉。

(二)工作科研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是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需要;是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关注自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教师播下课题研究的种子,收获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

例如:东西湖区恒大嘉园学校是一所建校仅三年的九年一贯制新校,学校组织申报立项了市级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感教学实践研究》,参与研究的教师将“阅读”安排进课表,开展“晨诵、午读、暮吟”的读书活动,“经典诵读”落到实处,让经典浸润人生,让阅读成为习惯,打造“书香校园”。

学校又以“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为抓手,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一年一个台阶,促进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90%教师都能使用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卓有成效。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接地气”,体现了“工作中研究,研究中工作”。

教师们还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组织编写《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手册》(1—7年级,已出版),并面向全国发售。围绕课题研究开展各种方式的学习和培训,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两年来,学校新增区优青5人,区学带3人;11人在区优质课比赛中获奖,5人在市级以上优质课比赛中获奖,4人在期刊上发表论文,1人出版自己专著。

三、中小学教师要做有效科研

(一)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是基于“问题——求解”的行动研究

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与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研究生做学术论文有着不同的特点。相比而言,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是基于“问题——求解”的行动研究,是通过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此基础上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因此,“问题——求解”应是中小学教师的有效研究范式,亦即中小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共同遵循的操作规律。

案例:武汉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学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发展提档升级——

该校针对初中生学习压力大,教师职业倦怠普遍存在的初中共性问题,“十二五”期间,申报立项完成了市级重点课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初中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的研究,“十三五”期间,完成了市级重点课题《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的研究,全校上下聚焦问题,积极分析现状,调查研究,寻求提升学生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策略和措施,探寻轻负高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在多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学校“幸福教育”的理念文化、德育模式、幸福课程体系、125幸福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持续多年的“幸福教育”实践研究,将红色传统文化发展为幸福教育理念,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家长和社区高度赞誉,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助推学校2018年成功创建市级教育现代化学校的评估验收,也形成了学校积极向上、和谐进取的良好发展态势,让百年老校重新焕发青春,成为了老百姓家门口满意的学校。

(二)“问题——求解”有效研究的六有研究范式

中小学教师开展有效教育科研应遵循“有真实问题、有实证方法、有教育数据、有典型案例、有理论建构、有实践成效”的六有研究范式。

如:有位小学教师,发现一年级的学生抄写生字一字多遍,负担很重,于是进行了“抄四遍和抄八遍的效果比较”的实验。结果证明抄四遍效果最佳。然后写成研究报告,论证“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大有潜力可挖,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这位老师的这种做法就是一种有效的科研活动。

再如:武汉市崇仁路小学“十二五”期间,申报立项了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伙伴教育的小学生学习活动整体建构实践研究》。

在时任校长张彦平的带领下,崇仁路小学围绕“伙伴文化生生不息”这一理念,通过全面建构小学生学习活动的框架,探索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发展的学习活动的形态及指导策略,落实学生主动、全面、生动活泼地成长的素质教育要求,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形成了:

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及其指导策略

班级建设中的学习活动设计及其指导策略

学生社团中的学习活动设计及其指导策略

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学习活动设计及其指导策略

四、中小学教师应拒绝“伪科研”

(一)跟风炒作多,自然生成少

研究性学习一热,全国都在研究研究性学习;选科走班热起来了,各路人马又都涌向了选科走班;翻转课堂、慕课、核心素养等概念来袭,相应的研究又都蜂拥而至……教育研究领域,各路热词,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这种状况不但反映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存在浮躁的情绪,也暴露出研究能力不足的问题。热点需要研究,但研究总得有基础,走马灯似的换课题,不但获得不到教育真知,反而败坏了教育研究的风气。

(二)装点门面多,真实研究少

教育科研的目的,或为解决实际问题,或为思考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但现在有些教师所做的很多研究好多出于其他的实际需要,例如基于教师评职晋级、评先争优等目的,因此也就多了许多应景急就的课题,而少了精细的科学研究和论证。

(三)两头重视多,过程重视少

申报立项、开题、结题搞得轰轰烈烈,研究过程冷冷清清,这些都源于研究目的的功利性、研究问题的虚假性和研究能力的不足。各个中小学几乎都设置了教科室,都有专门的人员组织领导课题研究,充分显示出在某些学校教育科研是少数人的事,是笔杆子的事,也说明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仍是两张皮。

(四)经验总结多,规律突破少

中小学教师从事的研究以行动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但是,教育科研是一种探索规律的活动,其研究成果应具有普遍推广和指导作用。通过教育科研提升教师的理论认识乃至增进人类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规律把握也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应有之义,如果众多课题都停留在经验总结层面,而很少在基础教育共性规律问题上突破,研究成果缺乏普遍推广价值,确实也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实不足。

(五)束之高阁多,落地开花少

真正地将教育科研做到实处,就是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解决一地一校一时的实际问题,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在为了研究而研究的畸形的教育科研观引领下,许多教育科研成果成为装点门面的饰物,除了用于应付各种检查、评比之外,没有得到推广应用乃至持续的研究,结题评审通过之后研究也就束之高阁了。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

行动研究是主要方式——工作科研化,科研工作化。

学习积累是主要途径——查阅资料,学习理论。

定量定性研究是主要方法——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理性思考。

集体研讨是成功保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反馈调整是必要环节——阶段总结,调整改进。

分工协作是成功路径——责任到人,分工协作。

成果应用是研究目的——科研成果不断转化,科研兴校落地开花。

猜你喜欢
课题学校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第一次写课题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学校推介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