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2019-03-22 15:56
成才 2019年3期
关键词:丝路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家国情怀这一素养不仅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而且是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中的最高层级,在某种意义上可看作是历史教育的根本宗旨,更是一节历史课的“课魂”!

回溯既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这些民族大义和文化基因的世代传承,才能最大限度体现历史教学的现实功能。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积淀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呢?

一、要挖掘素材,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渗透

“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则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历史课堂教学应当避免陷入空洞的说教。通过设置历史情境,重新建构课堂内容,利用有情、有境、有趣的素材,合理地引导与激励,让学生“神入”具体的历史情境,在情感渗透中架起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感受历史的脉搏,在情境中激活隐性教育价值,使学生真切体悟传统文化的魅力、爱国主义情感,人类的普世价值,进而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

如我在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引入《日落紫禁城》一书中的一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匆匆来去的“近代化”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历史在这里沉思,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将学生带入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这样一个历史时刻。笔者制造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历史氛围为学生的探究创设情境,并提供探究的材料。随后,笔者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倒流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将有何感受?落日的紫禁城为什么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些什么?“几个读书人”除了呼号,还做了些什么?“历史在这里沉思”,沉思什么?为什么“眼角”会“滑落一行浊泪”?“悲哀”的是什么?“感动”的又是什么?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尝试指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学生了解了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初步树立了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创造条件,巧设问题,在问题中探究

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问题探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造条件,精心设计、层层铺设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得出结论。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大格局意识,并由此上升到理性思维层次的认知与思考。

如可以设计“追随丝路人,传承丝路精神”环节,给出一系列相关图片文字等资料,假设这位“丝路人”是丝绸之路上的军人,僧侣或商人,分别设问:①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怎样的斗争?你还知道哪些为开辟丝绸之路而付出努力的历史人物?这些军事斗争对丝绸之路后来的和平交流有什么意义?(霍去病率大军击河西匈奴、取河西走廊之地,李广利伐大宛,攻下宛城;西域都护的出现,标志着丝绸之路进人繁荣和畅通的新阶段。相对匈奴而言,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农业文明代表的汉帝国,对丝绸之路的沟通、经营,更有利于欧亚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传播)。②佛教在龟兹地区已广为传布,僧俗造寺、开窟、塑像、绘画、供佛等活动已很频繁。龟兹国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有怎样的地位?鸠摩罗什在佛教传播中有何贡献?(龟兹国是佛教传入中原的必经之地,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中转站。鸠摩罗什将印度佛教的梵文同时翻译成龟兹文和汉文,精确并且富于韵律,如同音乐一般,有利于佛教的传播)。③丝绸之路上的商人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为什么还要继续跋涉在丝绸之路之上?商人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起了什么作用?(除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强盗袭击的威胁外,还会受丝路沿途国家政治环境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因为经营的商品具有高额利润,故而愿意冒着很大的风险长途跋涉,他们在丝路沿线建立商业据点、贩卖商品的同时,也传播着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与文明的传播使者)。最后设问:综合上述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所理解的丝路精神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丝路千年发展的历史,它凝结了丝路沿途各族人民的勤劳、勇敢与智慧。丝绸之路上往来不绝的“丝路人”,把不畏艰险、开拓创新、忠于信仰、不辱使命、宗教宽容、传承文明、和平往来、合作交流等伟大的丝路精神作为永远的精神遗产留给了后世。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当今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构建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等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聚焦国运发展。

三、打破结构,整合知识,挖掘“课魂”

在讲抗日战争时,笔者打破了原有教材结构,从兽性、血性、人性、理性四个角度整合知识,重塑教学结构。“兽性”,主要通过日本侵华史实,揭露其勃勃野心和滔天罪行,以及灭绝人性的一面,如七三一部队的罪行和南京大屠杀等,点到即止,因为血腥的渲染既不是本课的重点,更不是主题。“兽性”的揭露,必将激发血性的高涨和对人性的呼唤,引起内心“善”的共鸣;“血性”,从淞沪会战、血战台儿庄、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战役背后的英勇事迹入手,以及对张自忠、戴安澜等名将的多方评议,形成对全民族众志成城、一致抗日的高度认识,进而展开两条战线、两个战场和远征缅甸的介绍,小中见大,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国军民抗战的伟大力量与世界意义;“人性”,日军的暴行是其人性泯灭的实证,而战时的日本人也不乏人性义举之例。再有聂荣臻元帅善待日本遗孤的事迹,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更有中国远征军入缅携手反法西斯和陈纳德飞虎队开辟“驼峰航线”支援中国等,让学生深刻意识到人性是人类文明的本色,相反,抗战老兵鲜为人知的故事和悲惨的社会命运,则拷问着当代社会的良知。探究人性,正是要唤起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尊重;“理性”,是反思战争应有的态度。我们既要理性分析日军反人性背后隐藏的历史原因,又要理性看待国共两党在两个战场的作用,还要透过史料理性地看待抗战胜利的意义和这段令人悲痛的历史,更要警钟长鸣,反思我们能做些什么。

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定位,应该在动态中整合。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应着力选取基于乡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如讲洋务运动汉阳铁厂时,可以补充介绍我校原校址汉阳兵工厂界碑、龟山附近的一系列遗址及汉阳铁厂博物馆等资源,学生了解校史的同时也提升了对乡土历史的认同感。

在校外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还可以鼓励学生去寻找身边具体生动的实物资料。如可以设计“从衣食住行中感受身边的时代变迁——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主题,分衣食住行四个角度,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体现改革开放前后自己的家庭或家乡变化的实物、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源,包括选取家中不同时期的典型服装,请长辈讲述自己在这40年间有关梦想、奋斗、观念、工作等方面的故事,了解自己身边的国企改革情况,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选取家中祖辈新旧房屋变迁照片,“三转一响”等老物件实物或照片资源。学生将搜集的资源进行分类和小组合作,采用服装T台展示、票证实物展等多种方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展现改革开放以来衣着从“黑蓝灰”走向“个性化”,饮食从“解决温饱”走向“吃出健康”,住房从“蜗居”走向“广厦”,出行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全方位变化。

学生通过这一活动,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而小组合作分析原因,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随着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中国的农村和城市从此焕发新面貌。由此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最后,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评价中。家国情怀教育的评价不应狭隘地理解为“考试”,而应注重评价学生的实践性成果。如走访当地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成历史遗存考察报告、传统文化遗产介绍、文物保护建议等。如武汉有着丰富的与中国近代史相关的遗址遗迹,仅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就有35处之多,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选取部分典型遗址,要求学生实地走访,针对教师给出的细节化要求写出考察报告,如描述该遗址相关的历史人物及事件,走访当地老人了解该遗址今昔变迁,对该遗址的发展及保护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评价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知识习得、探究能力、思维方法与精神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注重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尤其是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认识上、情感上、思想上的变化等。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参照改进。

“未有我之先,家国已在焉;没有我之后,家国仍永存。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总之,历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家国情怀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最好体现。如何透过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做有意义的人”,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是每一个历史教师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丝路家国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丝路梦
丝路
梦丝路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丝路谣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