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泊梁山话春秋

2019-03-22 02:52吴济夫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9年2期
关键词:梁山泊大野梁山

吴济夫

梁山,位于鲁西南黄河畔,俗称水泊梁山,史称梁山泊。它本名为“良山”,春秋时因其山而设良邑,秦置寿良县,汉代此处为皇家猎场。《史记·梁孝王世家》载,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徙淮阳王武为梁王”,封地梁国(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三十五年复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北猎梁山……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孝王”。据《大清一统志》《寿张县志》等文献记载,梁孝王葬良山之阳,良山遂易名“梁山”。

清人滕永祯曾有诗咏:“巍巍高耸蓼儿洼,径曲幽深去路赊。雨润青松凝碧露,日融枫木衬丹霞。层峦直矗晴云外,众壑横连渤海涯。楼阁重重光灿灿,花飞疑是梵王家。”此诗给梁山增添了一分神秘的色彩。

水泊梁山的成因

提起水泊梁山,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水浒传》中宋江等108条好汉诛贪除霸、杀富济贫的动人故事。但是,若要问及水泊梁山的成因,可能就没有多少人能够说得清楚了。其实,水泊梁山的成因与地质变动和黄河决溢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地质构造史看,大野泽、梁山泊、东平湖处于山东丘陵和华北平原的接触带上。古地质时代的褶皱运动,形成了低陷构造的基础,在梁山一带形成了山丘林立连绵,高地、坡地、洼地相间,既有黄土冲沟,又有悬崖峭壁等,在该区域形成了复杂的地形地貌。远古时代,这一带地面多有积水陂塘,面积较大的是大野泽。据《尚书·禹贡》载:“大野既潴,东原底平。”《尔雅》中列大野泽为全国十大湖泊之一,即“尔雅十薮,鲁有大野”。“大野泽”又叫“巨野泽”,《千字文》有“昆池碣石,巨野洞庭”句,昆池是汉武帝在长安操练水军之处,碣石是秦始皇求仙入海处,洞庭系著名大湖,将巨野泽与此三处相提并论,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唐代《元和郡县志》载:“大野泽在巨野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古为济、濮二水所汇,随着黄河南北滚动、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大野泽水面逐渐北移梁山周围。

据《尚书·禹贡》记载,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为黄河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河徙。据史籍载,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里,黄河下游共决溢1590次,大改道有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特别是唐末五代,统治者之间战争不断,甚至决堤以水代兵,致使黄河屡泛成灾。从五代至北宋年间,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直接影响到梁山泊。

《新五代史》《宋史》与《读史方舆纪要》等文献载,“后晋开运初(944年),滑州(今河南滑县)河决,浸汴、曹、单、濮、郓五州之境,环梁山合于汶,与南旺、蜀山湖相连,弥漫数百里”。这是黄河第一次大决口。如此汪洋大水汇聚于梁山周围,但未言及成泊。而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史籍中却出现了“梁山泊”的记载。《资治通鉴》载:“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这正如《辞海》对梁山泊的解释:五代时,泽(巨野泽)面北移,环梁山皆成巨浸,始称梁山泊。《宋史》载:“天禧三年(1019年)六月乙未夜,滑州河溢……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这是黄河第二次大决口。黄河第三次大决口是在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七月。“河大决于澶州(今河南濮阳)曹村,澶渊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张泽泊……”由于黄河多次溃决,洪水注入,逐渐形成了以梁山为中心的浩浩荡荡、烟波浩渺、横无际涯的梁山泊。

特别是北宋末年,黄河大决阳武,在梁山泊分流长达90余年,使梁山泊水势浩大。《宋史·杨戬传》有“绵亘数百里”之載,时人有“梁山泊八百里水”之说(《邵氏闻见录》卷三十)。北宋韩琦的《过梁山泊》曰:“巨泽渺无际,斋船度日撑。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彭。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蝇。”由此可见,当时的梁山泊中,山峦耸峙,蒲莲茂密,飞鸟翔集,水势浩荡,舟楫四处通达,梁山泊确乎洋洋大观!

“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

梁山泊水域辽阔,山河交错,泊中有山,山中有湖,地形复杂,芦苇丛生,港汊纵横。正如《水浒传》中描写“周围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山排巨浪,水接遥天”,形胜险峻,易守难攻,是一处良好的风水宝地、天然的避风港和理想的军事要地!

北宋宣和年间,晁盖、宋江等义结四方英雄好汉,“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他们在梁山海拔197米的主峰——虎头峰上安营扎寨,设忠义堂。寨内有竖立“替天行道”杏黄旗的“旗杆石”、吃水用的“宋江井”(英雄井)。大寨周围垒砌石寨墙,北面还建有易于防守的“扭头寨门”。梁山大寨的门外下方有一险峻隘口——黑风口,两侧峭壁高耸,风大且急,素有“无风三尺浪,有风刮掉头”之说,是进入梁山大寨的唯一通道。这里当年为“黑旋风”李逵扼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东面山下有十里杏花村、八角琉璃井、莲台寺、法兴寺等,山林中还建有点将台、演兵场、晒粮场、练箭处、论秤分金银处等。

元代诗人袁桷的《次韵瑾子过梁山泺三十韵》中有“崛强寻故垒”等诗句,这说明梁山的“故垒”至少是元代已经存在。清初进士、寿张县令曹玉珂《过梁山记》载:“其上果有宋江寨焉,于是过往父老而问之,对曰:昔黄水环山夹流,巨浸远汇山脚……祝家庄者邑西之祝口也……郓城有曾头市,晁、宋皆有后于郓。”这可以说明,水泊梁山的确是以晁盖、宋江为首的农民义军的根据地,晁盖、宋江也确有其人。晁盖、宋江带领的义军据山寨为营,凭水泊天险,“出青、齐、单、濮间”,攻东平、打东昌、闹江州、闯东京……诛贪除暴,杀富济贫,“官军数万,莫之敢撄”,开创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演出了一幕幕动人的活剧,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水浒故事。

星移斗转,河移泊迁

《金史·食货志》载: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黄河南徙夺淮入海,北流枯竭,“梁山泊水退,地甚广,已尝遣使屯田”。元至正四年(1344年)夏,“黄河暴溢”,后又数次泛滥,梁山泊水势一度大盛,舟楫畅行无阻。元代诗人陆友《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有“我尝舟过梁山泺(泊),春水方生何渺漠”。明洪武年间,诗人胡翰有《夜过梁山泺》云:“日落梁山西,遥望寿张邑,洮河带泺水,百里无原隰。”这些描述告诉我们:明朝时这里仍是一片茫茫大泊,并且南北水上交通畅通。

此有佐证:1958年,在梁山西边的芦里乡贾庄附近,挖出一只完好无损的柳叶形木制战船,长21.8米,中宽3.44米,共有13个船舱,内装盔甲、宝剑等用品174件,85斤重的大铁锚一个,上铸“洪武五年造”字样,此船陈列在山东省博物馆。至明代永乐年间,“筑戴村坝,遏汶南流,岁久填淤,梁山泊遂成为平陆”。从此,梁山东南部残留南旺湖,北部仅存安山湖。特别是明景泰年间,采取疏、塞、浚并举治理,“河水北出济漕,而阿、鄄、曹、郓间田出沮洳者,百数十万顷”。梁山四望无涯的水泊蓼儿洼,也逐渐干涸成陆,退为良田。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写道:“予行山东巨野、寿张诸邑,古时潴水之地,无尺寸不耕,而忘其昔日为川浸矣!”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夺淮入海长达400余年,横穿京杭大运河,夺大清河入渤海。《清宫档案》记载,河决兰阳,水淹河南四县、直隶三州县、山东二十七州县。《东平县志》载:“河决兰阳,灌入县境……纵横数十里,民田汇为巨泽。”自此,黄河从梁山西北绕境而过,地势平缓,土质松软,前20年两岸没有堤防,只有高不过5尺、宽不足3尺的民埝。1875年,黄河南岸虽然有了官修大堤,仍无济于事。1855年至1949年的90多年间,河决近60次。黄河从河南兰考至山东东阿,形成了“铜头铁尾豆腐腰”的河段,十年九决,梁山水患频仍,淤积严重,梁山泊愈来愈小。泊水缩离梁山至安民山下,成为积水湖,芦蒲片片,水草丛生……

这便是苍茫一片的“水泊蓼儿洼”。后来此处碱化严重,民谚云:“水泊蓼儿洼,遍地白花花,春天播下种,夏天喂蛤蟆,穷人泪如泊,要饭走天涯。”后来,经挖渠抬田,上种庄稼,下植水稻、莲藕,养鱼,成了富饶的鱼米之乡。

梁山泊继续淤积,安民山(小安山)下的积水湖又向大安山以北的山间洼地退缩,形成了一个山间平湖,始称大安山湖。清末,因其地处东平州县辖区,遂易名为“东平湖”。东有泰、沂山区的大汶河水注入,北端有小清河通连黄河。这是当年八百里梁山泊的唯一现存较大水面!至今仍有“游览水泊梁山,不荡舟东平湖,不成其游”之说!

今日旅游胜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两岸建起了钢筋铁骨般的“金堤”,东平湖南又辟建了二级湖——黄河滞洪区。可喜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胜地梁山进行了大规模开發建设,山前山后开挖了几千亩的辽阔水面,植芦蒲、莲藕、菱芡,设驳船、码头、栈桥、亭榭等古建景观,复现当年水泊梁山风貌。按照《水浒传》中描写的风光景物,加大规划建设,增加了许多景点和游览观光设施,使水泊梁山风景区面貌一新。更值得庆幸的是,2010年召开了首届中国(梁山)天下水浒论坛,来自中国科学院和全国各地的百余名水浒专家,经过勘察、研究和考证,共同签字将梁山西部十余里处的近3000亩水面认证为“梁山泊遗址湿地”。这里原是宋金河故道(宋江故里至梁山泊金山的河道),水域辽阔,烟波浩渺,芦苇丛生,荷花怒放,莲蒲飘香,现已开发成旅游区,与水泊梁山风景区构成一体,为其增辉添彩。

岁月更新,沧桑巨变。黄河北徙入海后,陆续筑堤治理,黄河趋于稳定,间或决溢,多系局部,昔日的汪洋沧海终于变成了今日的阡陌良田。现在鲁西南的辽阔平原上,从黄河岸边至徐州古城仅存西北东南向的狭长湖带,且被断隔成两个湖群。在南北两个湖群中间,由于过去黄河西来东流注入张泽泊、南旺湖和梁山泊,挟带泥沙,不断淤积,在梁山南10公里处,遗留下一道东西向高地,群众呼称“金线岭”。早年黄河偶有溃决,即使水漫梁山周围地面,也越不过这道高地,故民谚云:“梁山顶上挂杂草,金线岭上结马苞。”金线岭南五里处的拳铺,传为当年“朱贵酒店故址”。

梁山泊遗留了北五湖(安山湖、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马场湖)和南四湖(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在北五湖中,除东平湖(安山湖)有固定河流注入和黄河分洪备用外,其余四湖已被淤填成夏秋雨季积涝的平缓洼地,有些地面现已开发改造成为稳产高产田。南四湖枯水季节,尚需通过梁济运河引黄补源,今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贯穿,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曾有诗曰:“不见蓼儿洼,梁山一带斜。黄河归故道,绿野任驱车。”这是当今水泊梁山之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梁山泊大野梁山
“知心姐姐”孙二娘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云山梅咏
《水浒传》 中“梁山泊”意义探究
上大梁山(外四首)
梁山车展:最容易忽视的五款亮点产品
登黄金台
本期资深大厨:刘贡父
浅析“梁山泊”与“桃花源”的渊源
梁山泊“八百里”之说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