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闻的价值追求与制作要求

2019-03-25 07:21杜付贵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现场感

杜付贵

摘  要  融合新闻作为媒介融合的“终端新闻产品”,作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专题的演化产品,在传统的新闻价值之外,以其现场感和历史感、知识性与工具性、逻辑性与参与性为最终的价值追求,不断创新不断以更丰富更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只有把握融合新闻的价值追求,我们才能在碎片化、社交化、可视化、共享化的时代更好的呈现新闻内容,满足读者的新闻需求。

关键词  融合新闻;现场感;新闻逻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1-0045-03

在《纽约时报》的《雪崩》报道出来后,融合新闻逐渐成为一个被大众熟悉的概念。融合新闻(Convergent News)又称“多样化新闻”,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超链接以及GPS位置信息等多媒体产品形式的新闻形态。它是媒介融合的“终端新闻产品”。在媒介融合后,没有单一的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而是各机构同时拥有多种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平台,发布新闻。融合新闻借助多媒体技术、网络编程和可视化工具软件使新闻形态更加多样化,新闻内容更加全面化,新闻产品更加受欢迎。如何用新技术融合新闻素材更好地呈现新闻内容,满足读者的新闻需求,成为各家媒体必须正视的问题。而融合新闻的价值追求是决定呈现形态和新闻发展趋势的根本。本文结合国内外融合新闻案例进行分析。

1  融合新闻的价值追求

融合新闻可以利用不同平台进行发布,涉及文字、视频、音频、图表等多种形式,除了传统的新闻价值标准如真实性、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之外,融合新闻更讲求以下方面。

1.1  现场感与历史感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从事实准确到场景还原,无疑都是真实性所致。新闻现场感是指记者将真实的事件通过文字描写、直播、动画、VR、AR等形式展现给受众,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美国作家、编辑Roy Peter Clark《This is why we write stories》中认为“一个好的故事不是把你‘指引到那儿,而是把你‘放到那。某种程度上讲,故事是一种运输。它把你从你原本在阅读的地方带到另一个时空当中。”融合新闻更讲求把用户代入新闻现场,让用户获得亲眼所见的“我经历”的现场感。

融合新闻中如今大量使用VR、AR、动画、H5等技术,增强现场感,使受众与新闻主题产生巨大的共鸣。《纽约时报》沉浸式报道《我在叙利亚目睹的一切》(What I Saw in Syria),让每个用户如同身临其境。卫报的VR作品带读者进入6英尺×9英尺的单人监狱,体验“单独监禁”的滋味,BBC采用了VR技术的动画作品《We Wait》,依据BBC记者对叙利亚难民的大量真实采访和报道,以实景拍摄还原一个叙利亚难民家庭第二次尝试偷渡地中海逃往希腊的经过。27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一等奖的《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不同于传统的通讯和专题报道,澎湃新闻采用下拉式长幅连环画、渐进式动画形式展现黄大发带领老一代修渠脱贫、带动新一代致富的故事,H5中插入炸药爆炸等音频和天渠擦耳岩360度全景照片,通过用户点击发出相应的反应,水渠流水,炸药炸山,水渠决堤,村民评价等,仿佛经历了村民修渠的过程,听到了村民的各种反应,给用户强烈的现场震撼。《5·12汶川地震8周年祭》全景VR,2017年中国新闻一等奖的《千年古墓,惊世挖掘》江西网采用720全景技术拍摄,立体、动态、全方位呈现海昏墓,财新网2016年年终策划的《2016年的一场大水》等融合新闻作品现场感都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

历史感是透过新闻事实背后的历史资料呈现和对比实现。今日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今日新闻可以融入历史数据资料,历史对比中看清真相。如《武汉填湖卫星图》的湖区变化情况,赫芬顿邮报《天空下的监视》中的一周飞机监控变化图。融合新闻强调情景(历史)再现,远去的情景就是历史的场景。《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中也描绘了过去草王坝村缺水的历史,在历史追溯中突出村支书带领村民修建“天渠”的价值。

1.2  知识性与工具性

融合新闻由于集成了大量的新闻素材,知识性特征明显。通过一个新闻可以看到事件的方方面面,历史与现在,问题和答案,成为“关于事实知识的知识”。如澎湃新闻推出的《何处为安——难忘欧洲逃亡之路》用图片呈现难民的故事,之后又推出了关于土耳其、希腊、德国边境难民的紀录片,从中可看出各国对待难民的举措等。再如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千年大墓惊世挖掘——南昌海昏侯墓出土》则设有“探索发掘”和“珍奇古物”等栏目全面反映了墓葬发掘的过程和成果,介绍了马蹄金等文物知识和价值。在社科研究思维带领下,融合新闻整合大量数据信息,具有较强的知识性。

融合新闻制作时,很多媒体或机构重视数据库的建设,或众包或独立制作,呈现很多新闻应用。基于大数据建立的包含数据库的融合新闻则可以方便用户搜索相关信息,从BBC《每条道路上的死亡》到《华尔街日报》的《China-Global-Investment-Tracker》,从ProPublica的《Surgeon Scorecard》到Reveal News 的《Lost and found》,路透社的《The Echo Chamber》都可以看出知识性、工具性很强的新闻应用。如ProPublica的《Surgeon Scorecard》作品旨在真正帮助那些需要接受手术的患者,让他们了解将要对自己“动刀”的医生。主页中可以进行搜索,用户可以输入自己的住所、外科医生姓名、医院名称,也可以输入个人的住址并选择要做的手术类别,包括附近做过该手术的医院、有并发症的医院的比例(包括高低比例)。点击蓝色字体的医院可以查看关于该医院更详细的情况,看起来非常实用。Reveal News的《Lost and found》记录了美国联邦政府1900年以来记录在册的失踪人口和尚未确认身份的死者情况,网页提供多样的分类搜索项(性别、种族、州、区域、时间、年龄),每一个案例提供的信息也尽可能细致(失踪地、衣着、物理特征、DNA、指纹信息等),以期创造“找到”的可能性[1],工具性特征也非常突出。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与中国网在2016两会期间制作的“谁在代表我”这个产品,即把全国人大代表的个人信息数据库完善后,网友可以通过填入自己的信息,让机器找出与其最匹配的人大代表。

1.3  逻辑性与参与性

融合新闻亦是在讲故事,大量材料的呈现更需要逻辑性——材料逻辑和故事逻辑,在相应的叙事逻辑点设置参与环节。融合新闻采集的材料多,理顺材料间的关系与布局,突出故事发展节奏,才能调动读者的阅听意识,更好的理解新闻内容。网页导航板块名称、数据使用与呈现、超链接的设置等都离不开对材料和故事逻辑性的理解。

在Web2.0以后,网友发布评论让新闻成为一个永没完成的文本,自媒体、随手拍摄发的设备和平台的出现也让网民对新闻有发布权、发言权。众筹新闻更是调动了普通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融合新闻制作过程中增加互动设计,带动网民参与就成了必需。广播电视可以呈现现场,但观众多是旁观的,融合新闻的交互设计让新闻受众自由点击,自主选择。

而一些新的设备和制作技巧也让参与性大增。如360度全景视频、VR,使受众与新闻主题产生巨大的共鸣。卫报的VR作品——带读者进入6英尺×9英尺的单人监狱,体验“单独监禁”的滋味,叙利亚公民记者组织SMART发布的VR短片《诺贝尔的噩梦》(Nobel's Nightmare)。用户戴上设备,会和名为“白盔”的叙利亚民间救援队站在同一辆卡车里,火速前往俄罗斯轰炸处救援。在那里,可以看到平民被乱石淹埋的悲惨景象。该短片由六个捆绑在一起的GoPro拍摄而成,制作团队从200多小时的视频素材剪成5分钟的成品,捧得2016年洛杉矶新媒体电影节虚拟现实单元最佳影片奖[2]。

把新闻变成游戏无疑也是增加用户参与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财新的《北京摇号》应用半天开发完上线,一周内达到150多万的访问量。据说这个游戏缘起一条新闻,北京车辆摇号摇中的比例是1/137(2014年6的数据)。为了让读者更好的感受,财新可视化团队把新闻变成了真实体验摇号游戏,比例和现实一样,读者通过参与切身体会新闻内容和摇号感受。移动端的应用体验者会主动分享,吸引更多人参与。

2  融合新闻的制作要求

既然融合新闻讲究这些,制作融合新闻时应注意什么?

2.1  深入挖掘故事背景,搜集音视频、历史数据等资料

融合新闻不再是单一的文字、视频、音频等的报道,而是它们的有机结合。中央厨房或融媒体工作坊都需要全媒体思维,深入挖掘故事背景和细节,搜集多媒体素材。如澎湃新闻的《好人耀仔:一位宁德村支书的45岁人生》,报道了在2016年抗台风“莫兰蒂”工作中带领干部和村民救灾的过程中被卷入河道,不幸以身殉职的福建宁德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党支部书记周炳耀,澎湃新闻组织时事新闻中心、视觉新闻中心精干力量形成报道小组,两次前往福建宁德,深入乡间地头采访,搜集了包括语音、视频、图片在内的多达400G的素材[3]。在腾讯《远洋梦魇》的采访中,记者尝试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去还原当时的一分钟,从不同的角度去尝试刺探出他的感觉。通过特稿式的采访和资料搜集深入了解故事的真相。如经常问采访对象“那片海是什么样子”“天空是什么样子”,“云是什么样子”“月亮是什么样子”“船上吹来的海风是凉的还是热的”这种很细节的问题。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就在那个海上,被海盗绑着,从记者能想到的各个角度去触及那个点[4]。

融合新闻一般在相关事件的资讯发布之后,如何设计报道出新鲜感和历史感,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成为产品生成的基础。

2.2  使用最新技术制造现场感、代入感、参与感

随着机器人、无人机、360全景视频技术、AR、传感器、3D动画、直播软件和自动剪辑软件、H5等新技术的使用,融合新闻的素材和呈现更加丰富多样,代入感和现场感也更强烈。在腾讯《远洋梦魇》中通过地图来分发和强化整个作品的结构,地图本上面展示了这个事件中船员们被挟持、关押到释放的时间和行程。另外作品通过3D动画来还原海盗登船的过程,用船员的音频来增强现场感。再如江西网的《千年古墓,惊世挖掘》,720度全景拍摄展现了从航拍全貌到墓下文物的方方面面,带领受众进入虚拟的新闻场景,以第一人视角来观察和体验海昏侯大墓。呈现手段多样,互动性强,页面设计风格与文物发掘相协调,很有文化品位。

留言互动上传分享转发、众包新闻、新闻游戏、交互设计等都受到媒体足够的重视。留言互动上传分享转发是Web3.0后的社交媒体的自带特征,欲想实现裂变式传播,调动用户代入参与则成了制胜法宝,如人民日报的H5产品《保卫祖国》《总理邀你参加两会》、新华社的《点赞十九大》等。

2.3  产品思维

融合新闻的制作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心理和阅读习惯,必须具有产品思维。以用户为中心,从前期调研选题到后期推广都应有产品意识。即前期资料搜集时要重视调研,在舆情监测和现实发现的基础上选出好故事,在选题策划时尽可能多的集体讨论,及早进行产品规划,明确报道重点和所需要的多媒体信息和设计设想。设计后注意测试反馈和评价,及时进行调整。推广时拟定产品推广方案,多跟其他平台合作,同时,接受采访或总结经验发表。重视后台数据分析,了解传播效果。如《解放日报》的《党代会报告解读》,打磨47稿,最终呈现在用户面前,取得了理想的传播效果。

2.4  重视重大问题数据库的建设和共享

在大数据时代,基于数据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融合新闻也越来越多的呈现数据图表或数据库。AI加入媒体后,更需要数据的搜集和处理。没有自家的数据库建设在未来的智能媒体竞争中失去了先机。《今日美国》早期手工录入体育数据,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如今成为独家报道的有利工具。路透社建立上市公司和公司高层的个人数据库,可以根据需求及时拉出公司间和公司高层间的关系链,这些数据都成為媒体发展的重要资本,因此必须重视重大问题数据库的建设和共享,吸纳更多计算机人才进入媒体或是多与数据公司合作。

3  结束语

新闻报道在新技术的辅助下更加强调沉浸和互动,在视觉思维和设计思维下具有更大的创意空间,新闻形态具有无限可能,融合新闻产品会越来越多。融合新闻报道中用户更易感受到新闻现场,新闻的逻辑性更加明了,新闻体现出较强的历史感与工具性。融合新闻在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的策划创意过程中,现场感和历史感、知识性与工具性、逻辑性与参与性成为不能忽视的价值追求,而深入挖掘故事背景、搜集音视频、历史数据等资料,产品思维下使用最新技术制造可视化交互性的新闻产品,增强新闻用户的现场感、代入感、参与感,重视重大问题数据库的建设和共享则是实现这些价值追求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镝次元数据传媒实验室.2015年计算机辅助报道佳作,有没有你的菜![J].中国传媒科技,2016(Z1).

[2]张雯.直击GEN | VR、游戏、机器人写作:新闻新玩法效果如何?[EB/OL].[2016-06-17].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Q5ODE5Ng%3D%3D&idx=1&mid=2651241125&scene=21&sn=27ce58bbf60aebf31da6a4712ebe3fd8.

[3]李媛,等.好人耀仔:一位宁德村支书的45岁人生[EB/OL].[2017-06-17].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7-06/17/c_136375502.htm.

[4]香芋.鹅厂融媒产品又刷屏了,新型深度报道是这样做出来的[EB/OL].[2017-01-13].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kyMDMxMg%3D%3D&idx=3&mid=2649433746&sn=c37d529a00fd88d07361fe1377ecf5fa.

猜你喜欢
现场感
直接引语,让报道鲜活起来
现场短新闻写作技巧探析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浅析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由诗歌的“现场感”生发开去
广播电视和新媒体:过去、现在和将来①
浅谈电视新闻中的现场报道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釆编探究
现场感:生发课堂魔力的一种可能
浅论电视新闻特写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