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时代少数民族微电影的发展

2019-03-25 07:21代湘云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微电影传播少数民族

代湘云

摘  要  “微电影+”时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微电影,不仅担当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也是民族品牌化运营的主体。少数民族微电影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一部分作品并未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存在创作视野局限、电影语言单一、主题模糊、传播意识局限等问题。新媒体电影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方向毋庸置疑,肩负文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使命的少数民族微电影,迫切需要深思其创作格局与传播视野。

关键词  微电影;少数民族;象征性现实;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1-0076-03

“数字中国”快车道的推进下,微电影的业务形态已经升级到了“微电影+”(Micro Film Plus)时代。“微电影+”时代意味着微电影与任何行业相结合,在教育、旅游、医疗、司法、社会、民族、科技等领域自由拓展,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微电影对社会及个体均产生了超越性的影响。巴里·科特曼认为,电影产业的跨界发展使其成为传媒产业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其产业链的核心特征是价值链的自我完善和价值链向关联产业的延伸,可谓“大电影产业”[1]。新媒体开启资源共享与服务升级新阶段,媒体融合步入系统性创新时期,微电影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式发展现象,正在成为主流的文化传播模式。

1  少数民族微电影的行业环境

对于一个艺术门类来说,微电影发展的现阶段尚属于初期阶段,业界没有统一的制作标准,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声明,不论是制作者或是受众,微电影都是一种新鲜的创作尝试或视听经验建构。根据《中国网络版权产业发展报告(2018)》提供的数据:“短视频市场用户流量与广告价值爆发,预计2020年短视频市场规模将超350亿元。”①同时,《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蓝皮书通过不同监测机构得到数据:“截至2017年底,短视频独立App用户规模翻倍,已突破4.1亿人,较上年同期增长116.5%,2017年短视频使用时长占移动互联网总使用时长的5.5%,平均每天在线观看微电影的人數达到了1.6亿。”[2]新媒体短视频的破竹式崛起,宣告全民进入到了短视频集体狂欢的状态。直播与短视频呈现向全民平台发展的趋势,用户生产内容、专业生产内容与社交属性成为平台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观察微电影与地区发展的关系不难看出,越是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西部地区,越是重视微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带动作用,特别是少数民族题材结合旅游产业、地方形象宣传、文化传承、跨国商贸合作等领域,取得了相当一部分的丰硕成果。数量如此可观的微电影作品中,既有出自专业机构制作,也有出自业余爱好之手,参差不齐的少数民族微电影作品,在表达的方式、立场与视角上各有不同,这些差异决定了微电影的质量高低,质量也最终决定了传播效果。少数民族文化对微电影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独特丰富的创作宝库,微电影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来说,是一双飞向全世界的翅膀,两者的结合需要社会对其倾注更深层次的探索。

微电影的手段和美学虽然基于传统影像,但从它的创作手段与传播渠道,微电影象征着一种更为自由的影像空间。1940年左右本雅明在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文章中提出:“电影的真正可能性,存在于它的这种独一无二的能力中,即用逼真的手段和无与伦比的直观性,去表现无比迷人的东西、使人惊讶的东西,即超越自然的东西。”[3]微电影不仅具有传统影像的逼真性与跨时空特性,微电影小而美的制作特点,将影像的跨时空性大大发挥到了极致,微电影遍地开花,涉及的题材广泛而混杂,观众在镜头后能看到的内容比以往传统媒介所展示的更多、更快、更新奇。微电影像是一个生活间隙的闯入者,快速地摄取“采摘”一个片段,又快速地传播到网络平台与人分享,它与社会高频率的转发互动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媒介的单向传播,这也是新媒体的影像革命。微电影向观众展示那些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在数量上与视野上均超越了以往的传统媒介,观众通过客户端观看“出入”他者世界那些使人着迷、惊讶的、超越自然的东西,微电影的艺术形式显示出了多元与便捷的特征。

全球趋于同质化发展的过程,包围着人类的信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时而分散时而汇聚,已经远远超出个人的感性经验的范围,人们需要借助多方位的媒介系统去感知周围环境,建造感官世界的信息环境,以确认自己的认知系统随时随地处于更新的状态中,与外部世界保持实时性接触,新媒体影像在信息工程建设具有举足轻重且无可替代的位置。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产业的应用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智能互联在未来会以更高的转速带动全球,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改写人类影像语言的读写模式,在高科技引领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中足可以见新媒体的未来不可限量,微电影的发展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不单要寻求完善自身,还要借助高科技保持长久的活力,实现其可持续的、成果共享的发展。

2  少数民族微电影的发展视野

微电影创作的特性决定了其数量与速度上的双重优势,观众有了更多可以观看“他生活、他文化”的入口,少数民族群体被更多的个人、集体用短小的影像片段带到观众面前,在镜头前展示民族文化艺术与生活习性。观众在少数民族微电影《传承》中看到了云南罗平布依族的饮食、婚嫁习俗,从《弩》中了解到德宏州傈僳族世代相传的弩文化精神,《拉祜拉祜》展示了绚丽多姿的拉祜族民族歌舞,以及《彝剧》中复现出来的楚雄州彝族戏剧艺术历程,《小水井》谱写出富民县小水井村苗族农民合唱团的天籁之音等,少数民族微电影展演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及其民族历史,对比传统大电影的观赏经验,微电影的探入视角多元、题材更加分散。相对于主流文化中大众的“自我”视角,少数民族无疑是神秘的“他者”,被观看的对象。“他者”的概念包含着以主流大众文化为中心的意识形态,这就赋予了少数民族的两种形态,既有神秘、野性、绚丽的特征,又有落后、封闭、排他的内在属性。以往的少数民族题材影像作品,要么倾向于将少数民族文化以绚丽的形态包装出来夺人眼球,要么执着于挖掘原始状态下原生态、活态的纪录式创作,这两种传播角度,前者流于文化猎奇与民族风情空壳叙述,不能真正呈现或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核心价值,后者则显示出极其明显的文化“封闭性”与“排他性”,着力表现少数民族社会与现代文明完全脱节与隔离的状态,例如简陋原始的生活条件、族裔内部人员神秘的文化传承活动等。在微电影+的时代,国内、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的情况下,微电影创作者应当思考一个问题,少数民族微电影到底是什么?应当展现什么内容?以何种方式展现?

3  少数民族微电影的创作格局

少数民族微电影,是新媒体的产物,与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共栖。区别于传统媒介的少数民族现象式、符号式表达,它既不是民族风情片,也不是民族纪录片。微电影于这个时代诞生,与时代共振,不局限于在具体传播情境中获得一时的回应。微电影的发展格局,首先,在于展示时代应有的价值体系,更进一步说培育新的民族主体性将是它的长远使命。其次,还应着眼广阔的未来,借助智能互联体系,利用新媒体微传播提升国家软实力,发展新媒体外交助推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服务于主流话语体系的建设等,主动融入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从这样的高度出发,新媒体微电影的發展需赋予更高的创作与传播眼光,自信的对外表达模式。

“微电影+”的产业时代下的微电影创作活动迫切需要打开局面,从两个极端里走出来,一个极端是固守民族志理念,镜头表现力不足,视听体验感不佳,在影片的故事基调上沉闷压抑;另一个极端是文化内容读解的障碍重重,文化差异的排斥性对于一般观众来说内容过于晦涩,观众在吃力地接收与解读过程中失去关注兴趣。这两种创作方式,均不适合少数民族微电影创作。将少数民族塑造为虚幻的符号化形象、与主流文化相隔离的他者文化,着实难以被大众真正接受,微电影的传播功能在这个层面上完全失去了意义。另外,作为新媒体影像的少民族微电影尤其不应向观众传递这一信息,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严重误解,也不利于民族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微电影的创作,仍然脱离不了电影的基础创作美学,首先,制作水准看齐专业大电影制作,并具备良好的影像结构、节奏及精良的视听效果。其次,重视创作视角的甄选,放弃单独以少数民族族裔内部封闭视角,也不要单独以外界的“闯入者”视角叙述草率处置,少数民族微电影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交叉视角,才能避免实际创作中的偏见,不执于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任何一端,书写当下少数民族文化正在发生的激荡与变迁,连接当下的现实境遇创作优秀作品。湘西州首部外宣微电影《嗦哝·花亘》给出了一种范例,影片以新一代湘西鼓王和时尚乐队架子鼓手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刻画苗族鼓舞在时代变迁中的开放性传承精神。坚守苗族传统文化的老鼓王与现代架子鼓新生代的双重视角碰撞,既符合现代审美趣味,又刻画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与困境,不失为少数民族微电影创作的一种参考。

4  结束语

民族文化的传承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哪个民族的延续是靠着固步自封走到今天。北京民族电影展组委会主席牛颂对民族电影文化的发展曾做出前瞻性的分析:“追寻传统不是复古,而是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对电影而言,是力求在光影中激活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把传统文化的枝丫嫁接到现代中国的植株上,让传统真正融入时代血脉。让传统文化融入时代血脉,不是附庸风雅,而是要使传统转化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坚信优秀传统文化能将我们与过去相连,并赋予我们创造奇迹的动力。”[4]

注释

①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7%BD%91%E7%BB%9C%E7%89%88%E6%9D%83%E4%BA%A7%E4%B8%9A%E5%8F%91%E5%B1%95%E6%8A%A5%E5%91%8A%282018%29/22515833?fr=aladdin.

参考文献

[1]巴里·利特曼.大电影产业[M].尹鸿,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

[2]唐绪军.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9(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9.

[3]瓦尔特·本雅明.单向街[M].陶林,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18:67.

[4]牛颂.民族电影最终的成功必在于文化自信[N].中国民族报,2017-04-21(9).

猜你喜欢
微电影传播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