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广东新文化的重塑与嬗变

2019-03-28 13:12饶品良
关键词:新文化岭南文化岭南

饶品良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620)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全面阐述了我国未来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改革开放40年,广东创造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空前的伟绩,震惊了中国和世界。岭南传统文化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继承传统、借鉴吸收,通过现代化转型和重塑,嬗变而成广东新岭南文化,广东新文化精神的异彩和气质,推动了广东乃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一、广东新文化在新时代的重塑与构建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

岭南地区包括今天的广东、海南、广西部分地区以及港澳地区,岭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脉,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岭南文化的新思想、新理论层出不穷,在全国独树一帜,处于领先地位,在近一百多年来成为主导文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前沿地,出现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岭南文化也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新观点、新理论、新思想不断涌现,我国改革开放的许多理论和经验就出自岭南,岭南文化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2]

首先,新时代的广东新文化加速了对中西文化精华和中国南北文化的融合。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孔雀东南飞”和“赚钱在广东”的民工潮,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新移民总是与“打工仔”“打工妹”“外来工”或者“暴发户”“老板”等联系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广东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全国大批精英蜂拥而至,为广东新岭南文化的塑造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资源。与此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来广东经商贸易、学习交流、旅游探亲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据广州市公安局的数据显示,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城市的广州近年来加速“三中心一体系”(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2016年,经广州各口岸入境的外国人达269万人次,占全国总量的9.5%;在广州市有住宿登记记录的外国人224.7万人次,同比增加9.3%。广州市每天实有外国人约8万人,最多时(广交会期间)接近12万人。[3]这些来自中国不同地方以及世界各地的人带来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在岭南大地上与传统岭南文化碰撞、交融,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促进了岭南文化的重塑。

其次,新时代的广东新文化显著提升了传统岭南文化的品格。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带着传统中原文化的北方学子习惯地以农耕文化为参照体系,把不同于农耕文化的岭南文化视为“蛮夷”“异质”,加上广东方言保留着大量中古汉语音调,与普通话毫无相同之处;岭南文化中大量盛行的大众文化等,令北方人难以理解甚至无所适从。于是,岭南文化的这些迥异于中原文化的传统特质遭到质疑、批评,甚至是带着有色眼镜的指责,广东在他们眼里成了“文化沙漠”,一些丑化广东人、诋毁岭南文化作品、影视剧的出现,又加重了人们对岭南文化的误解,使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度陷入激烈的争议与迷惘中。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全面覆盖和深入,岭南文化一面回应批评与责难,一面对自身文化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和反省,逐步升华自身的文化品格,积极主动地强化岭南文化的对外宣传和包装,提高他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使岭南文化由内敛型文化重塑为外向型文化,并逐渐构建岭南文化的新精神。时至今日,岭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得到较为理性的梳理,岭南传统文化中的“开放包容”“义利并举”“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为新时代的岭南文化建构提供了文化资源,形成以广州为中心,体现开放、兼容、重商、务实、直观、多元等特质的新岭南文化,使新时代的广东文化构建和发展能够自觉符合新时代先进文化发展的需求。

再次,新时代的新岭南文化发生了从中华文化圈的边缘到中心地位的重大转变。岭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岭南地区在古代交通落后,致使岭南地区一直处于国家权力中心的边缘,迥异于中原农耕文化的岭南文化也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重视。然而,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认识到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赋予岭南文化转型的可能与希望,成功地创新了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大众文化,推动了高雅文化跨出传统的神圣殿堂,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使岭南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岭南文化通过“市场经济、契约伦理、竞争进取、市场道德等现代观念的北伐”,发挥当代中国的“思想库”、改革开放实践的“先行区”和外国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文化窗口”等功能,逐步奠定了自身在中华文化圈的中心地位。现在,广州也和北京、上海一起,并称为当代中国的“三个文化中心”,[4]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二、广东新文化彰显的新时代文化自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圈的一种地方子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以其独具一格的特色,以其沉稳、朴实的风格构成了中国区域文化的一道风景线,为岭南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丰富和壮实了中华文化,为中华文明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新时代的广东新文化更是在岭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形成比传统岭南文化更强、更坚定的文化自信。

(一)广东新文化对岭南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超越、创新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新移民带来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岭南传统文化交汇之后,为广东新文化精神的建构提供了文化资源,从传统的“贵和尚中”到当今的“兼容开放”、从“重义轻利”到“义利并举”、从“知行合一”到“务实求新”,对广东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广东由古代的“南蛮之地”变为今天的“前沿阵地”提供了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时代精神、价值观念与品性,[5]构成了广东新文化的内涵。使岭南文化完成了从被偏见性的“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的转型,实现了从“边缘文化”“主流文化”重要阵地的构建,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也成为中华文化走向现代化和世界的试验区和先行点。

(二)红色革命文化在广东新文化中的继承与延续 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包括对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延续。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化失去了汉唐时代的博大恢宏风格,在总体上呈现保守、封闭特征,而此时的岭南文化却开启了主动了解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了“开风气之先”的飞跃,由此产生的现实需要和文化自觉又刺激了岭南文化的不断创新、超越自我,呈现出一种优秀的近代文化精神。在这种文化熏陶下,广东出现了洪秀全、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大批文化精英,诞生了《盛世危言》《大同书》等巨著,先后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革命事件都与广东有着密切关系,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也强化了岭南文化的自信。而五四运动前夕,廖仲恺对社会主义流派和历史的介绍、朱执信对马克思的介绍、刘思复对无政府共产主义学说的介绍等,开始为岭南文化增添革命文化精神。五四运动之后,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诞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打下了群众基础;之后,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中共三大的召开、北伐在广州的誓师出征等,使广州成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中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广州起义、粤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红军在粤北的南雄战役、红军长征时在粤北突破的三道封锁线、琼崖纵队的孤军奋斗等;抗日战争时期的东江纵队抗日史、两次粤北战役、广东海军的悲壮抗战;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以木艇打败军舰、解放海南岛等,这些岭南文化中的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集中体现,孕育了岭南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涵,在广东新岭南文化中得到继承和延续,成为广东新岭南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现实社会根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予了广东新文化自信的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指引下,《红色娘子军》《三家巷》等广东优秀电影和作品风行全国,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岭南文化更加呈现出多元性、商业性、大众性的特征,文化概念增加了更多开放追求、向往和梦想的成分,文化形态、形式、载体也出现了巨大变化,粤曲、粤语歌曲以及《外来媳妇本地郎》《公关小姐》等众多优秀影视作品至今脍炙人口,岭南文化焕发的新精神助力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前沿地,为广东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创新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促使岭南传统文化嬗变而成广东新文化,并赋予广东新文化自信的时代内容与特征。

(四)广东新文化蕴含的民族凝聚力在新时代的体现 香港、澳门曾因历史原因,在近代脱离中国政府的管辖达百年之久,但两地积聚着的浓厚岭南民俗与文化,使港澳地区与中国内地紧紧地保持着血浓于水的骨肉联系,不但促成了港澳两地的顺利回归祖国,也为“一国两制”在港澳地区的成功实施做出重要贡献。[6]现在,虽然港澳两地的社会制度迥异于祖国内地,但在“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下,中华民俗文化在港澳地区得到很好的保存与发展,港澳地区的语言文字、传统节日习俗、人际观念、建筑风格文化、饮食习惯、路名的命名等,都凸显着浓烈的岭南传统文化特色,蕴涵着中华民俗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通过岭南传统文化在港澳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和辐射作用。在新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内地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岭南文化也不例外,由传统岭南文化嬗变的广东新岭南文化,已开始潜移默化在港澳两地人民的生活之中,对于打击“港独”的逆流势力,增强港澳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意识,让港澳同胞与祖国内地人民共同承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广东新岭南文化在港澳地区的民族凝聚力体现,还有着良好的示例效应,有助于打击“台独”的嚣张气焰,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会产生更深远、更大的影响。

(五)对文化殖民主义的成功应对成就了广东新文化的自信胸襟 文化殖民主义主要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文化凭借其超强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力量,利用报刊、书籍、电影和互联网等手段,自觉或不自觉地推销自己的经济理念、政治理念、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同化他国的一种不平等的国际文化交流现象。西方文化的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针对中国青年大学生接受力强等特点,腐蚀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降低当代中国青年正确辨别是非的能力,以达到“不用铁链却能征服人心”的文化殖民目的,企图以温和的文化殖民方式改变中国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颠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7]可见,文化殖民主义与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是截然不同的。面对文化殖民主义,我们只有主动出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岭南传统文化自身的高强兼容能力、崇尚创新精神是应对文化殖民主义的绝妙武器,能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与理性思考,激励本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与“走出国门”,扩大文化传播。尤为重要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教育。现在,许多文艺工作者、粤籍大中学生甚至专家学者已经加入掀起弘扬岭南文化高潮的行列,东山少爷的《唱好广州》就是其中的代表;许多高校青年学生也站了出来,有呼吁保护粤方言的,有利用古汉语对粤语进行重新认识考证的,有呼吁重振广东乐坛的,有自己组织乐队的;许多之前鲜为人知的岭南文化的史料、掌故、证据被青年们发掘出来。甚至一些在人们印象中只会追时尚新潮的广东年轻一代也开始更加关注岭南传统文化,弘扬岭南文化的热情令人始料不及的,这为构建广东新岭南文化精神奠定了重要的民众基础,也成为应对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有力武器。

三、广东新文化的未来建设与展望

弹指一瞬间,改革开放已40年了,现在我们已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正昂首阔步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前进,这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这标志着广东的新岭南文化要处理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按照新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和表达形式,实现岭南传统文化的嬗变和创新发展。

首先,要继续深化改革广东文化体制。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之后,广东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商品交易、技术提升、人才交流等都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岭南文化也一度在全国范围内领跑。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经济利益逐渐成为人们生产活动中盲目追求的目的,产生功利性文化,人们热衷于赚快钱,过分强调物欲化,广东一些地方出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这对广东新岭南文化的发展无疑是杀鸡取卵,也是为什么广东可以一度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领头羊,却无法一直引领国内文化发展的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一困境就需要政府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治理,创新文化行政管理方式,尤其在新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体制的建设和管理、规范主流舆论的传播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广东文化体制,切实提升广东新岭南文化的领域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善用行政、法律、科技、经济等多种现代管理手段,才能更好、更快建设和发展新时代的广东新岭南文化。

其次,建立健全的、现代的广东新文化市场体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以及一系列社会成就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日益强烈的群众性文化需求和巨大的文化消费能力,也给广东的文化建设注入新思维、新机制和新的发展动力。岭南人也由此意识到:人们只有具备较高的现代科学知识和管理技能,以及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素养,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立于不败;而且还需要精神文化生活来调节紧张的生活节奏。于是,在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的广东,人们开始在寻求现代管理和高科技知识的同时,自觉追寻个人气质、修养、内涵、风度的塑造,文物保护、艺术欣赏、高雅音乐会等在岭南大地蔓延,书法、摄影、文学创作等文化追求日渐盛行,名村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等文物古迹得到保护。但是,广东文化市场的兴盛发展还需要继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建立健全的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才能形成良性的文化发展氛围,使人们对文化的追求促进岭南文化的发展,岭南文化的发展又嬗变成新广东文化精神,而新广东文化又反过来塑造岭南人,形成人与文化交融共同前进。

再次,不断提高广东新文化在新时代的开放水平。岭南文化有着悠久的开放历史,现在,岭南人在改革开放的持续进程中已经形成自觉参与、开拓新岭南文化的意识,正在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广东的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地位,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尤其是在我国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趋势之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桥头堡的广东深圳市已经形成具有中国岭南特色、充满现代活力的新文化特征,形成“排污不排外”,以崇尚创新、脚踏实地、追求卓越、宽容失败为特征的岭南新文化价值体系。[8]这种新文化价值体系是岭南地区的一个新文化缩影,正依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指示,引导着岭南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打造符合新时代发展诉求的新广东文化精神。

最后,深化广东新文化在教育领域的改革。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特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教育也无可选择地融入改革开放的建设大潮中。深化教育改革是为广东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国“两个百年”的关键。可是当前广东的文化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文化的建设和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研究,需要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民俗学、语言学、文艺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鼎力合作,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广东新文化的建设和教育也需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因此,广东的教育必须深化改革的力度和措施,落实实际行动,加强岭南文化的宣传和教学方法,提高岭南文化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育领域在新时代传承、创新广东新文化的作用,为新时代广东新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增进广东经济发展后劲创造重大机遇。

猜你喜欢
新文化岭南文化岭南
忆岭南
岭南文化名家
雨岭南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不辞长作岭南人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与挑战以及韩国在未来国际合作中的角色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与岭南文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