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传播过程初探

2019-03-29 01:14鞠虹
戏剧之家 2019年3期
关键词:音乐剧

鞠虹

【摘 要】音乐剧是风靡世界的艺术形式之一,而百老汇音乐剧《音乐之声》自上演之初就深受好评,更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历久弥新,得到了世界范围内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本文从《音乐之声》的传播过程出发,希望能够找寻音乐剧的传播规律,从而为我国音乐剧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音乐剧;《音乐之声》;传播过程

中图分类号:J80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3-0004-03

随着《猫》《歌剧魅影》《狮子王》等著名音乐剧目在中国的上演,中国观眾也开始逐渐了解和欣赏这一风靡世界的艺术形式。音乐剧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其顽强的生命力源于兼容并蓄、吐故纳新。它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欧洲喜歌剧、轻歌剧、歌舞杂剧、滑稽表演等舞台艺术形式,并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民歌、情歌、摇滚乐、乡村音乐、迪斯科舞曲、爵士乐等多种音乐风格。在舞台演出时,音乐剧亦能借用高科技手段创造出豪华炫目的舞台布景和震撼的音响效果,给观众带来视听盛宴。相对于歌剧而言,音乐剧更具有亲和力;相对于通俗艺术而言,音乐剧又更为雅致。这种介于通俗和高雅之间的特性成为音乐剧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音乐之声》是20世纪50年代百老汇音乐剧的“黄金组合”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和小奥斯卡·哈默斯坦(Oscar HammersteinII)合作编创的。该剧于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汇首演,一经上演即获得巨大成功,成为20世纪50年代公演时间第二长的音乐剧,并于1960年获得第14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6项大奖、1979年劳伦斯·米格纳奖以及1998年托尼奖最佳复排音乐剧奖。凭借温馨感人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音乐旋律,原版音乐剧《音乐之声》也多次登上中国舞台,为中国观众带来视听盛宴。下面我们就从《音乐之声》出发,一窥这部音乐剧传播过程的究竟。

一、传播者

艺术传播之始应当是艺术作品的问世,而艺术创作者则充当了艺术传播的先遣者。对于音乐剧这样的综合艺术而言,艺术创作者即整个创作团队,艺术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集体包括音乐剧的制作人、主创、主演等。

(一)西方音乐剧制作是“制作人中心制”。制作人是运作音乐剧的核心人物,负责音乐剧运作的各项事务,包括作品的选择,版权的购买,融资和策划,编剧、导演、词曲作者、编舞、演员、舞美设计等的签约,演出前的宣传及演出后的各种后续事宜等。一部优秀音乐剧的广泛传播,与制作人敏锐的市场眼光和营销策略密不可分。

音乐剧《音乐之声》是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传《特拉普家庭合唱团的故事》改编的。德国人于1956年就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了电影《玛丽亚的故事——特拉普一家》,又于1958年制作了续集《特拉普一家在美国》。这两部电影空前卖座,成为德国二战以后最成功的电影,在德国、奥地利等地广受欢迎。美国好莱坞制作人理查德·哈利戴(Richard Halliday)和他的妻子玛丽·马汀看了电影和小说后大受感动,决定将这个故事改编成音乐剧。在与德国制片人签订了改编合同后,制作人就开始着手组建《音乐之声》的制作团队。

(二)对音乐剧而言,剧本是整个剧作的基础,剧本编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舞台演出时故事主线是否能流畅的衔接。词、曲是音乐剧的主轴,好的词、曲可以有效地引导戏剧情节的发展,完善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音乐之声》之所以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与其优秀的主创是分不开的,即当时著名的编剧组合霍华德·林德塞和罗素·克劳斯及词曲最佳拍档罗杰斯和小哈默斯坦。

《音乐之声》是罗杰斯和小哈默斯坦合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其总谱刚刚完成时,小哈默斯坦就被诊断患了癌症。这部音乐剧上演9个月之后,小哈默斯坦在宾夕法尼亚的农场去世,《雪绒花》成为他创作的最后一首歌曲。近半个世纪以来,《音乐之声》中那些优美的歌曲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哆来咪》《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我最喜爱的事》等唱段的旋律简单优美,歌词朴实无华,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情趣。而剧中人物通过歌曲表达出的自信、乐观、热爱生活等情感也深深地感动了观众,充分彰显出“R&H音乐剧”的魅力。

(三)演员的表演是对音乐剧进行的二度创作。即使是同一部剧作,不同演员的演绎带给观众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舞台艺术能够常演常新的原因。第一位在舞台上扮演玛丽亚的是百老汇著名演员玛丽·马汀。在美国《Show Music》季刊2000年公布的“20世纪音乐剧之最”的调查单中,玛丽·马汀被评为20世纪前50年和后50年影响最大的音乐剧演员之一。玛丽·马汀的嗓音清亮迷人,曾经出演过《飞燕金枪》(Annie Get Your Gun)、《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彼得·潘》(Peter Pan)、《你好,多莉》(Hello Dolly)等著名剧目。由这样一位百老汇明星担纲主演,本身就成为音乐剧上演的一大卖点。而玛丽·马汀在《音乐之声》中的表演也确实出众,她凭借“玛丽亚”一角赢得了第二个托尼奖。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传播者集合了当时业界最优秀的人才,使得作品的各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也是其流传于世、堪称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传播内容

《音乐之声》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与其传播内容有很大关系:

(一)该剧是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剧作或电影总能引起人们格外的关注,因为展现在舞台和银幕上的内容不是虚构的,而是曾经真切地发生在生活中的,这就增加了作品的可信度。如《音乐之声》这种处处充满生活美好的作品,在艺术移情的作用下,人们也更希望它是真实的。

(二)剧中优美的旋律。音乐无国界,无论剧中的歌曲被翻译成何种语言,其旋律都是一样的优美动听。许多著名歌唱演员的演绎进一步增加了剧中单曲的知名度,加快了剧目的传播进程。

(三)该剧充满了美好的感情。剧中有浪漫的爱情,有浓浓的亲情,有拳拳的爱国之情,有乐观向上的热爱生活之情。相信无论什么肤色,无论什么种族,无论什么年代,这些都是人类心灵中最美好的感情,这也是为什么《音乐之声》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传播至一代又一代观众并深深打动他们的原因。

(四)该剧给人们带来了难忘的视听享受。该剧在演出时采用实景舞台,特拉普家的大房子、巍峨的阿尔卑斯山等都被呈现在舞台上。除布景外,演员也以其精湛的演技及唱功,通过歌曲和舞蹈演绎出特拉普一家的故事。这样一场舞台表演无疑带给了观众一场视听盛宴。

由此可见,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传播内容包含了一定的普世价值,能够克服文化和语言的障碍,被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观众接受。因此,该剧较高的观众可接受度是其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基础。

三、传播环境

环境对艺术作品传播的影响很大。就《音乐之声》的传播环境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政治环境。政治环境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的文化决策,尤其在对外来文化的引入和传播方面。如前苏联因为担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1931年以后就停止引进西方电影。而我国在10年的文革动荡时期,也极力反对西方文化。“柏林墙”时期,前苏联唯一允许播放的西方电影就是《音乐之声》。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引进这部电影并在电视台进行播放。可见政治环境对艺术文化的传播具有较大影响。

(二)经济环境。由于音乐剧舞台表演的性质,除了在其本国演出外,其他国家的观众要想在自己的国家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音乐剧演出,必须等到演出团巡演才行。巡演通常由演出公司出面运作,国外的演出公司要引进一部音乐剧,需要前期投入一大笔费用,包括付给制作方的版税、演出前的宣傳、场地的租用等地。同时还要考虑引入地的消费群体和其消费能力,即这部音乐剧的引入是否能够获得收益。因此,经济环境对音乐剧传播的影响很大。

以我国为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老百姓也可以在国内欣赏到原汁原味的百老汇音乐剧。2004年,上海大剧院与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共同运作了音乐剧《音乐之声》在中国的巡演,每个城市每场的演出买票率均超过95%。此后,2008年,原版《音乐之声》又分别于2008年、2014年和2015年多次登陆中国各大城市,并广受好评。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及老百姓消费能力的提高为这部原版音乐剧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使该剧有机会传播至中国并增加了受众。

(三)文化环境。百老汇音乐剧毕竟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其在传播过程中是否能被其他国家的观众所接受,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文化的相异和冲突。如2008年在中国上演的《发胶星梦》以美国早期种族歧视问题为主线,带出关于什么是“美和丑”的讨论。但是种族问题实在无法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于是该剧遭遇了票房惨败。而《音乐之声》在传播过程中似乎没有遇到太多的文化障碍,它在世界上的无数舞台上演。仅在1996年和1998年期间,该剧先后在英国、南非、日本、中国(1998年由成方圆改编成中文版搬上舞台)、荷兰、瑞典、冰岛、芬兰、秘鲁、以色列和希腊演出。这说明该剧的传播内容能超越国界和文化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其所传播国家的文化背景,因此能为各国观众所接受。

四、传播方式

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艺术传播提供了许多方式。就音乐剧而言,除了舞台演出外,还可以通过灌制的录音、现场版录像、改编成歌舞电影等方式传播。音乐剧《音乐之声》在传播过程中借助了多种方式:

(一)舞台演出,包括百老汇演出团的国内巡演和世界巡演,以及各国艺术家在本国内的重新演绎。如我国的歌唱演员成方圆于1998年和2002年两次将《音乐之声》的中文版搬上舞台。该剧由于有动人的音乐、大量的女声合唱和适合孩子们演的角色,一直是社区及学校剧院巡演最受欢迎的音乐剧之一。在美国和加拿大,每年的演出都超过500场。

(二)灌制录音。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舞台演出版的音乐剧很少会被制成录像或VCD等音像制品,但一般都会把剧中的歌曲录制成专辑。《音乐之声》就有多个专辑录音,包括1959年11月原百老汇剧组录音、1985年3月原电影录音、1995年2月原伦敦剧组录音、1998年5月新百老汇剧组录音和1987年工作室录音等版本。其中,百老汇原剧组录制的专辑获得包括最佳音乐剧专辑在内的8项格莱美奖。

(三)改编成电影。改编成电影使《音乐之声》登上了世界舞台。更多的观众通过电影欣赏到《音乐之声》的故事和旋律,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它改编自音乐剧。电影版的传播让观众在有机会欣赏到音乐剧演出之前,就了解并喜欢上这个故事,这无疑是对音乐剧演出的最好宣传,也成为音乐剧传播的强大动力。

(四)木偶剧。很多观众都对《音乐之声》中那场玛丽亚和孩子们的木偶剧表演留下了深刻印象。2007年,著名的萨尔兹堡木偶剧团推出了整场《音乐之声》的木偶剧版。萨尔兹堡木偶剧团有90多年的历史,每年在萨尔兹堡举行近160场的表演,数不清的世界巡演让她闻名于世。此次推出的《音乐之声》木偶剧是以1959年的百老汇版本为基础制作的。每个木偶都是为此剧特别制作的,由9个木偶表演艺术家共同完成表演。其中的歌曲由百老汇的著名歌唱演员完成。因此,该剧在美国的世界首演获得了空前成功。

(五)电视。电视也是音乐剧传播的重要渠道。20世纪四五十年代,音乐剧经常会被拍摄成影视作品,或由原班人马在电视和广播上重演。20世纪70年代,美国公共电视频道(PBS)推出了一个节目叫《演出大观》(The Great Performance),转播全美精彩的表演节目。音乐剧、话剧、脱口秀、歌剧、舞剧、演唱会等都能被转播。只要有转播的节目,通常都会出版影音制品。电影版《音乐之声》于1976年在美国广播电视公司首次播放,之后几乎每年都要由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独家播放。1995年为纪念电影诞生30周年,公司还制作了一部由朱莉·安德鲁斯主持的长达四小时的特别专题片。

(六)网络。网络自诞生之日起,便承担了在人类社会中传播信息的重任。网络是音乐剧信息的重要传播渠道。观众能够在网络上找到有关音乐剧的各种介绍和演出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购买演出票。有关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介绍、演出视频、电影、歌曲都可以在网上欣赏及下载。因此,拥有广大受众的网络拓宽了剧目的传播通道,并通过网络上的人际传播增强了剧目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音乐剧的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传播途径存在着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互,并且其广泛的传播是以人类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的。

五、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指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的实现程度。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传播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一)经济方面。《音乐之声》在经济上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为当时的制作者,也为后来的制作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同时还衍生出了一条商业链。该剧不仅在1959年公演之前就卖出了200万美元(按照今天的标准看为3000万美元)的戏票,还挽救了濒临破产的福克斯公司,并在今后的几十年内为不同的演出商和制作方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几十年来,生产商对于相关产品的热情从未下降。随着各种版本的录音、录像带和光盘的出现,《音乐之声》的爱好者们还可以买到由威廉森音乐公司出版的各种录音和乐谱版本的集锦、布拉德福贸易公司出品的一系列纪念餐盘、爱德莱·艾略特公司出品的音乐盒、马特公司出品的玛丽亚芭比娃娃、麦·亚历山大公司出品的《音乐之声》洋娃娃集和西蒙与舒斯特出品的名为《我最喜爱的东西》的儿童图画书等等。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音乐剧《音乐之声》及其相关产品广泛传播的巨大推动力。

(二)艺术功能方面。艺术具有传递美的功能,同时还有娱乐性和教育性的功能。《音乐之声》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了以上三项功能。音乐剧向人们传递了优美的旋律和演员精彩的表演,电影更是向人们展示了奥地利的美丽风光。人们从《音乐之声》中体验到了综合艺术带来的美感,得到了休闲娱乐和放松舒适的观看体验,同时还在故事中体会到相亲相爱、积极乐观、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传播范围和时效方面。从横向传播的空间上来看,《音乐之声》的传播范围是广泛的:其音乐剧版在世界多个国家的舞台上演,电影版在几十个国家播出,就连电影原声碟和录音专辑也被录制为几十种语言。从纵向传播的时间上来看,《音乐之声》经历半个世纪仍然被奉为经典之作而被经常上演,被一代又一代观众深深喜爱。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会继续被流传下去。

六、结语

音乐剧的传播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音乐之声》在传播过程中,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这些因素之间也相互作用。如政治决策者的否定会直接影响剧目传播的可能性,进而影响到演出商经济利益的获得。再如没有音像科技的发展,该剧也不会拥有更多的受众。作为综合艺术的一个门类,音乐剧已不再是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专利。无论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文化目的,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热心人士都致力于发展这一艺术形式。音乐剧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都相繼设立了音乐剧专业,不少艺术人士也开始探索本土音乐剧的制作。《音乐之声》的传播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启示,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规律,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音乐剧事业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秋伊,陆晨.相约音乐剧[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慕羽.西方音乐剧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文硕.文硕的音乐剧视野[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4]包鹏程,孔正毅.艺术传播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5]陈力丹.传播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音乐轩辕.音乐剧《音乐之声》介绍[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a096b0100ar2b.html

[7]“让我们从头开始说起……”——世上最受推崇的音乐剧回顾[EB/OL].http://www.7977.com.cn/yyzs/jchg.html

[8]The Sound of Music[EB/OL]. http://www.musical-cat.com/world/index.php?name=smusic.

[9]胡斐.音乐剧是赔钱货?百老汇那一套不吃香了?[EB/OL].http://ent.qq.com/a/20090916/000481.htm.

[10]salzburg.info.木偶线牵动出的《音乐之声》[EB/OL]. http://www.aodili.net/html/Austria-Travel/Salzburg/Salzburg-Sound-of-Music/20080729/632.html.

猜你喜欢
音乐剧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