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初探

2019-04-01 06:45闫明伟
黑河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衔接积累兴趣

闫明伟

[摘要]很多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以后,他们的语文成绩会一再下滑,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不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依旧使用陈旧的学习方法,就不可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因此,要立即解决这种初中和高中教学上的衔接问题。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重点探讨怎样利用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进而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关键词]衔接;兴趣;实践;积累

每年9月,都会有一批稚气未脱的学生走进高中的殿堂,他们带着不可磨灭的激情和不可言说的兴奋开始了他们的高中生活。可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是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听”的地位。在倡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今天,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而且初中和高中语文所学的重点内容不同,因此,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很难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生活。如何教学才能做好初高中衔接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了自己的体会。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现状分析,急于星火

由于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上不同,形成了断层的态势,致使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初,很难适应高中语文教与学的方法,这要求教师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明确目标,高瞻远瞩

居高临下,才能高瞻远瞩。学生步入高中之初,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告诉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好铺垫。在现代文阅读中,能自主赏析文本,能准确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等。在古诗文阅读中,能自主学习重点实词、虚词,能独立分析特殊句式,能读懂浅易文言文。在写作方面,要养成多看、多听、多读、多写的习惯等。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做好初高中过渡衔接

高一新生入学之初,对高中学习有着各种各样的美好憧憬。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往往会出现雾里看花似的迷茫感。初高中语文学习差异之大,让他们很难接受,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一再滑坡。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语文教学,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心握在手心里,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动力。”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对初中已有知识的回顾,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感觉里产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石。

在教高一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回忆初中学过的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在读书声中,学生似乎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初中年代,同时他们也急切地想知道,同样是毛泽东的词,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有什么不同,带着这种好奇心走进课堂,走进诗歌,走进高中语文。在学习杜甫的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下整理初中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再通过查找资料,总结杜甫人生的四个阶段,概括其每一阶段诗歌的主要特点,然后在课上交流心得。这样,学生在学习新课前,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就已经可以做到知人论世,而这对体会诗歌中蕴藏的情感有很大帮助。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所教的学科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学科,让他们像向往快乐一样向往你的课堂,做到这一点,你便是成功的。” 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把这句话当成一种鼓励,并不断为之奋斗。

2.给予学法指导,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一餐之需;而教人以渔,终生受益。”这句话表明方法的重要性。教学不应该只考虑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更应该考虑提高他们获得知识的能力。由于初高中语文关于教学与评价的建议不同,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就是考试的内容,考试题多为教材中的原题,学生学习没有创新性,只要学会了就可以了。而到了高中阶段,并不是让学生简单背诵一些课文和基础知识,而是要以课文为载体,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实现从学会知识到会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知识的转变。

什么是自学能力呢?魏书生先生说:“自学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品质和特征,他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即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而其中的“行”是要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比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自己整理相关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一般常识,其次要根据选修教材、必修教材、現代文、文言文、小说、戏剧、诗歌的不同分类,将文章归类,找出赏析的一般切入点及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自然会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我的教学目标是要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和欣赏小说的水平。于是,我先请学生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再由学生分析指出本课学习重点,并设置探究问题,然后在接下来的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概括出鉴赏小说的一般方法。这样,再遇到小说一类的文章,便可以请学生来分析鉴赏了。

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的诗歌单元时,我通过设置思考题的形式,让学生首先了解自己要学什么,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明白该如何学,最后在课下由学生自己总结不同题材的诗歌该如何鉴赏,学生收获颇丰,不仅对鉴赏诗歌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习得了学习的方法。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课文学习:举一反三,注重迁移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学教材学课文的目的就是起到示范的作用,让学生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由于初中语文学习中忽略语法问题,学生对语法了解很少。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没有安排课时去系统教授,这时便可将语法的讲解融入到课文中,如果典型事例分析透彻了,其他的就可以触类旁通了。

必修一的第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中出现了很多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现象。如“晋军函陵”中为什么“军”属词类活用,可引导学生先分析词性,三个名词联用,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缺少谓语动词,由此不仅得出“军”活用为动词,而且了解了一些语法知识,掌握了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种规律。再如“何厌之有”,这时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初中学过的类似的例子,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何陋之有”,发现是倒装句,然后分析谓语、宾语的关系及位置,便可得出这是个宾语前置句。如此再遇上诸如“瓮牖绳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此类问题,便可轻易解决了。

2.课外拓展:举三反一,注重积累

语文教学中所谓的“举三反一”,是指大量积累阅读材料,通过综合分析、概括得出學习方法和学习规律,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高中语文教师应深知不能只教教材,不做拓展。没有量的积累,哪里会有质的飞跃。在教学实践中,怎样通过积累做好初高中衔接呢?

第一,重视试卷或资料中的试题积累。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后不知道语文要学什么。他们感觉包装精美的练习册、花样翻新的试题到处都是,根本辨不清方向。其实,无论是资料,还是试题,大部分都是专家经过潜心研究而成的,其中的营养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并吸收的。每年高考过后,我都会组织学生将诗歌鉴赏题、仿写题、成语题、病句题等各模块试题归类整理到本上,然后自主学习,交流思想。在这一积累过程中,学生首先可以了解到初高中试题类型的差别。其次,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会在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有很多收获。比如,学生在整理2012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仿写题时,例句为“爱心是昏暗夜空中的歌谣,使孤独者感到了慰藉;爱心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使跋涉者感到了希望。”用双色笔写下了这样的话:“爱是人间最美的情感,他总能创造出奇迹。”学生不仅在仿写中发现了方法,更重要的是其真、善、美也再次被唤醒。在整理病句题时,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将病句类型归类整理,有的将病句类型制成树型,有的画成图表,学生不仅进一步学习了初中所欠缺的语法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第二,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拓展阅读。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除了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和自主研读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给学生推荐名著,由学生自读名著,然后写读书心得,最后在开学读书交流会上讨论交流。在高一的第一个寒假,因为刚刚学过必修一的现代诗歌,所以我给出的课外必读书目为《泰戈尔诗选》和《普希金诗选》,选读书目为自选一本喜欢的诗人的诗集,要求写读书心得,并自创一首诗歌,开学初的读书交流会非常热烈,学生拿出自己写的诗来参加诗歌朗诵会。

通过拓展阅读和参与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渐浓厚,高中语文学习的陌生感逐渐消除。通过迁移学习,学生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为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高中语文教学应早点确定方向,不断为之努力奋斗,最终定会收获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魏书生.魏书生与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程红兵.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衔接积累兴趣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