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朗读训练 提高语文素养

2019-04-01 06:45单春玲
黑河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朗读指导语文素养表达能力

单春玲

[摘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朗读的要求,是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素养归根结底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完美结合,而教师指导好朗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素养;朗读指导;表达能力;语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又恰恰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前提。”“应积极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兴趣,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做好语感的培养,形成发散思维,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阅读、写作能力。”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必须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总体目标上来。

一、朗读对于语文素养的意义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虽然篇数有限,但都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是学生吟咏和品味的佳酿;教材中还不乏一些极具时代特色和现代气息的作品,学生可以从中积累和吸收优秀的文化营养,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与洗礼。在题材多样的阅读中,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受到思想的洗涤,捕获语文灵感,增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提高阅读技能,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重要。

1.提高听说能力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石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与周围的人接触和交流,这种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听说训练,内容大多是零碎的、简单的、肤浅的,甚至是杂乱无章的。经过教师指导的朗读,学生才能训练和完善自己的听说能力,从而把话说得合乎大众逻辑,合乎语言规范,生动而富表现力。

2.提高写作能力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法宝

听、说是为写打基础,写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在作文时常常苦于无话可写,即便是挖空心思也勉强写出可怜的只言片语,又往往因为思路狭窄而无法展开内容。长期的朗读训练中,教师是学生写作能力引路人,带领学生的思维穿街走巷,登堂入室,穿越时空,感知古今,尽情潇洒。久而久之,日积月累的素材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思路开阔,条理分明,写起作文来内容更加生动和具体。

3.增强学习兴趣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原动力

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生对于文字的感知,必然是从课堂中的朗读开始的。针对小学生在朗读中缺乏持久性,分散性大的特点,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强化朗读训练。如“多式激趣法”,指名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轻声读自由读,同桌互读,轮流读、分角色读、竞赛式朗读、齐读等,选择朗读方式要因文而异,不能强求表面上的多样化,要避免一些惰性极强的学生“滥竽充数”,真正创新朗读方式,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

4.培养语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核心

一个人如有很强的语感,说出的话才能让人听起来舒服,文章才能表情达意。语感是语文素养的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中,学生可以边读边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尽情地表达出来,这种投入的朗读,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文章情境中,把自己与文中的角色融为一体,细腻的情感如涓涓细流汩汩涌出,从而准确地捕捉到文章的主旨,语文素养得以升华。

二、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语文素养归根结底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完美结合,而教师的朗读指导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点。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

1.从兴趣入手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要想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朗读训练中来,教师必须针对不同文章的内容及特点,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朗读情景,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在教学《黄继光》第三段中,教师可以把“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这一自然段当作切入点,找出重点句结合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进行指导。如在教学“他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更近了”这句话时,先让学生观看课件,观察他此时处于什么情况?(肩上腿上都负了伤)然后让学生进行想象回答:如果你是黄继光,在负伤的情况下,会觉得怎样?(很艰难、爬得很辛苦、没有力气了……)分析指导后,再请一名学生配合黄继光的动作进行朗读,学生逐渐体会出来这句话的朗读应该从“顽强地”语气激昂开始减缓,特别读到省略号时放低声调,减缓语速,用低缓的语调读完这一句,这样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朗读技巧

有了兴趣这个大前提,教师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不仅要求学生做到读得准确流利,更要注重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调整好语速。在朗读的时候,句中的某些词语从声音上还要加以突出,为了突出某种情感还要把句中的某个词语读音加重,恰当地使用重音可以使语言更加鲜明。以《雨后的池塘》一文为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池塘中,多荷叶,荷叶上有雨点,圆如珍珠,明如水晶。”为了突出池塘里的荷叶多,因而“多”要读得重些。荷叶上的雨点课文用了两个比喻句来描写,因此,“圆——珍珠、明——水晶”这些词也要重读,把荷叶上雨点的特点读出来,仿佛就展现在眼前,让读者、听者领略雨后池塘的美景。朗读速度的快慢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决定性的作用,快慢恰当好处才能体现出作者情感的寄托。如《徐悲鸿的故事》教学中,读到外国学生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就是把他们送上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这句话时,语速可稍慢些,表现出外国人蔑视中国人的态度;当读到徐悲鸿被激怒大声地说:“先生,你说中国人不行吗?那么我是中国人,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这句时,为了表现出徐悲鸿不甘中国受屈辱、要为中國人争一口气的决心,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特别强调语速要快些,声调要上扬。

3.抓住朗读训练点

文章的重点句段是提高朗读能力的训练点,在《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先抓住描写秋天颜色的语句:天那么高,那么蓝。重音落在“高”和“蓝”上,“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重音落在“蓝、白”;“稻子熟了,黄澄澄的……”重音落在“黄”上,这些词是秋天显著的色彩,把秋天勾勒出来,朗读时适当予以强调。其次,抓住文章的比喻句“稻子黄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这个比喻句描写了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运用赞美的语气读出小鱼把黄叶当作伞,蚂蚁把黄叶当作运动场,燕子把落叶当作电报,这些比喻句与小动物有关,富有情趣,读时要亲切活泼,几个喻体要重音强调,让学生把这些句子的内容想象成一部有趣的卡通片。

4.以读助思,以思带读

朗读是为理解打基础,理解是为悟感作铺垫,当明确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后,就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怎样的朗读更合适,以此训练学生眼到、心到、手到,让学生一字一句读,且边读、边思、边问,做到以读助思,以思促读,思读结合,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最后一自然段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可能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学生默读前提出思考题:这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岛上的英雄儿女是指什么人;祖国的南大门是指哪里;为什么说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学生带着问题在读、思、想的过程中,知道了我国的边防战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辞劳苦,西沙群岛也在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作贡献,通过以读促思,以思带读,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培养语文素养。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而且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心灵和思维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刘天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J].甘肃教育,2006,(16).

[2]李瑞刚.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1).

[3]丁连军.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策略[J].新课程(教研),2010,(09).

[4]臧吉瑜.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4).

[5]马宏.优化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之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1).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朗读指导语文素养表达能力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职高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