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新模式

2019-04-01 06:45何大妹
黑河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何大妹

[摘要]构建以学为核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显著。小学数学“助学课堂”教育体系的创新在于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对教学结构的调整,回归师生角色,改写课堂审美,提升教育价值并调试评价视角。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助学课堂

小学数学“助学课堂”的内在原理包括将“教”和“学”均引向更高层次。学习过程主要体现在对于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对知识经验的传承,而此项构建活动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需要师生共同成为一个集体,从而为构建新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因此,应使课堂成为“助学”场所。

一、小学数学“助学课堂”的重要主张

小学数学“助学课堂”主张学生以教师所设计的助学单为基础,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相关研究,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主张为学生创设更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借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张学生在同学间展开交流与互动活动,在课堂中积极质疑、辩论、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批判意识,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主张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制定教学方针,对学生进行有效点拨和启发,使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主张精致细腻的课堂审美教学,追求主体的力量美、创造美、震撼美。“助学课堂”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不再遵循基本而乏味的教学环节,而是构建起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如何学习进行深入研究,为构建学习共同体及实现帮助试教学创造良好条件,从而帮助促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小学数学“助学课堂”的创新策略

1.优化教学内容

在學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对于知识结构的认识与理解也是完整的,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不应孤立看待。对此,对学生的教学也应适当跨界并作出一定的整合。“助学课堂”当中,应整合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而此种整合方式的基本原则,也是基于实践项目开展的,通过信息手段进行深入研究。在“数学+”中,所含内容有数学工具、数学阅读、数学绘本以及跨学科的整合等,而在培养学生整体视野以及相关意识的过程中,这些手段与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以提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显著提升。

2.改进教学方法

“助学课堂”主要强调师助、自助与互助,也就是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对于师助,应发挥教师必要的作用,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使模糊的问题更加清晰,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并使零散的知识点组成知识结构体系;对于自助,应以教学主题作为核心,通过向学生提出开放性的大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对于互助,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使其能够自行补充和辩论,并提出质疑,促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数学概念。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对话学习方式,改进原有教学方法。

3.调整教学结构

“助学课堂”的出发点是学生,更应保持对学生学习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而实现这一重视的基础,就是明确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具体困难是什么、学生的认知障碍是什么、教师需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问题。教师必须真正做到从学生角度出发,才能促使“教”更具针对性。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对课堂问题进行预先研究,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对问题进行补充和探讨,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有详细了解后,就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4.回归师生角色

“助学课堂”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及工作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提升教学质量。而“助学课堂”也重新设定了学生角色,学生不再处于“被学习”的地位,而转变成主动学习的角色,做到会自学、会思考、会合作、会表达等。另外,因学生能够在“助学课堂”教学中更直接地与知识产生联系,因此,教师可以排除一些教学的中间环节,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改写课堂审美

“助学课堂”所表现的课堂生态,包括笑声、掌声和辩论声,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表现出求学若渴、积极争辩的态度,才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深植。通过“助学课堂”模式,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从课堂到学堂,从预设到生成,从单向问答到立体互动等等,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在课堂上交流、沟通,从而实现对教学结构的解构与重建。“助学课堂”对课堂审美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审美作出了相当程度的提升,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6.提升教育价值

“助学课堂”更重视对知识和知识意外内容的关注,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带走”,而这也是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助学课堂”始终坚持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核心,强调教育的科学视角和学生视角,从而做到了以学生为核心、以研究为核心以及以合作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与发展,找到相应的学科支撑。课堂不仅包含了自信的展示和交流,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能够通过提问和争辩的方式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7.调试评价视角

数学课堂是一个有机且关联的整体结构,从而实现知识体系的相互渗透,因此对数学的研究不应将其拆分成单个零散的研究项目。对于“助学课堂”的评价,必须通过生态理念,在动态开放的整体视角下进行审视和研究,使得对于课堂的评价符合真实的课堂状态,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逐渐回归合理与理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重视学生间的和谐与合作,实现教学的动态发展,做到对教学整体开放,从而重视“助学课堂”中师生的发展,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三、小学数学“助学课堂”带来的变化

1.教师的变化

教师角色从“进”发展为“退”,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欣赏者,从传授转变为授业与解惑并存。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此过程中悄然发生着变化,从原本的满堂讲到如今的针对性教学,从长时间、大规模教学发展到点穴式的突破关键问题教学。在这样的转变下,教学虽然更加轻松,但教学质量却得以大幅度提升,并且学生的幸福指数也成倍增长,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

2.学生的变化

学生由过去单一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课堂主体,成为小老师、小辩手、小侦探,不再拘泥于“被学习”,而是更加主动地追求知识和真理,并且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以快速提升。学生逐渐学会了自学和倾听,并懂得思考问题、提出异议、展开合作。此外,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也得以转变,变得不再完全依靠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答疑解惑,而是更多地参与到与知识的直接接触中,使学生能够以更加开放、多元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

3.课堂的变化

小学数学课堂结构也得以显著改变,由学科的知识体系为脉络的逻辑结构,到学生自主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而教师对于课堂的传统认知也在“助学教学”模式下发生了改变,此外课堂审美也因此出现了显著变化,更重视主体美、力量美、创造美。

四、小学数学“助学课堂”的内在原理

1.“助学课堂”将“教”引向更高层次

对于“教”,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境界,即事实性讲解、诱导性提问和不教之教。事实性讲解是一种替代性的教学方式,但仅能做到诲人不倦;诱导性提问是一种引导性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向已知结论,但也缺乏创造性;不教之教则主要向学生提供适当的材料,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促使学生通过个性化方法对问题以更加具有创造性的方式加以解决。

2.“助学课堂”将“学”引向更高层次

“助学课堂”实现了对多种学习方法的创新,使学生原本从单方面接受知识转变发展为探究式学习。这一模式改变了学生以往单方面接受知识内容、被动听课、只能思考小问题的学习弊端,而发展为独立判断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积极讨论并能够思考更高层次问题的学习意识,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科学素养的培养来看,实现“助学课堂”可以让学生对待问题更加实事求是,秉持怀疑与批判的态度,不断探索创新。而从学生学习角度来看,“助学课堂”能够使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促进学生提问与沟通,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卫东.小学数学翻转课堂中助学单的运用[J].新课程 小学,2017,(10).

[2]杨小娟.浅谈“五学法”下的小学数学“卓越”课堂[J].科学咨询,2015,(16).

[3]贺宏燕.《小学高年级数学整理与复习的实践性小研究》研究报告[J].中外交流,2017,(30).

[4]诸锦娟.图式教学让数学课堂熠熠生辉[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07).

[5]糜云.利用助学课堂绽放学生精彩[J].小作家选刊,2016,(32).

[6]張克菊,邢润兰.高山仰止 心向往之——听助学课堂《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J].华夏教师,2015,(10).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