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变形记》中主人公孤独感的营造

2019-04-03 13:27庄敏
青年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孤独感变形记

庄敏

摘 要:《变形记》是著名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向读者传递了强烈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的营造离不开作者的巧妙构思。本文将从主人公遭受的生理异化、空间隔绝以及主人公自身和外界表现的对比三个方面探讨作者在小说中对主人公孤独感的营造。

关键词:孤独感;生理异化;空间隔绝;自我与外界;《变形记》

《变形记》①讲述了一个人变甲虫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在遭遇了生命的巨变后则承受着精神上无边的孤独感。小说呈现出的孤独感直接而强烈,能够轻易被读者所感知。本文从主人公的生理异化谈起,试图揭示主人公孤独感的直接来源;继而以空间隔绝为立足点,分析作者为主人公搭建的空间在表现孤独感方面的作用;最后整体对比主人公在异化后自身和外界的表现,揭露外部世界如何推动主人公孤独感的形成。

一、生理异化

《变形记》的开头对于每位读者来说都不陌生:“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紧接着作者对主人公的甲虫外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小说开头的描写使主人公在最开始就成为了异类,他的格格不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异化后的外形。作者没有选取诸如猫狗这一类可爱的动物作为主人公的新形象,而是挑选了外形容易激起常人反感的甲虫,可见作者是有意通过外形阻隔主人公同其他人的情感联系。作者数次在小说中勾勒主人公的甲虫外形,包括他的背部、肚子、外壳、细腿等,读者在脑海中想象出主人公后都难免会受到强烈的冲击,更何况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因此当主人公以新形象第一次出现在众人面前时,秘书逃离、母亲尖叫、父亲哭泣,大家的态度已经很好地说明了格里高尔是个异类,他的外形就像横亘在他和别人之间的木板,隔绝了共情的可能。

在小说中,作者数次着力描写格里高尔异化为甲虫后的行动不便。初为甲虫,格里高尔不懂如何准确地翻身、着地、后退,他只能独自摸索,适应不便。然而没有人会体谅他的难处,也没有人提出要帮助他,大家都只是冷眼旁观。

可以说,甲虫外形在一开始只是一个外在形态,还未能有力营造主人公的孤独感,但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甲虫外形越来越不被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所接受,而随着突兀程度的加深,主人公的孤独感也在逐步加深。外在形态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家人不会考虑躯体中是否还会安放着格里高尔的灵魂,因此此时的格里高尔与他的甲虫外形可以说是“彼此的依靠”了,孤独感就在主人公与甲虫外形的融合中凸显出来。

二、空间隔绝

《变形记》中的空间展现是很明显的,作者正是有意通过空间的隔绝营造主人公的孤独感。小说中有三次写到格里高尔从个人空间进入家庭空间的场景,第一次是他变成甲虫的那个上午,第二次是妹妹和母亲企图搬走他房间里的家具时,第三次是他进入起居室聆听妹妹拉小提琴的夜晚,然而这三次经历最终都以格里高尔被赶回房间而告终。家里人把格里高尔的房间视作一个可怖之地,也视作一个关押之所,并且在格里高尔的个人空间和家庭公共空间之间他们始終设有隐藏的严密界限,因此格里高尔每次进入家庭公共空间都会被视为一种攻击和挑衅。对于格里高尔来说,他由原先的被驱赶到后来在明白了大家的驱赶意图后自己主动爬回房间,表明他渐渐知道了自己在家庭中应占有的正确空间在哪里,家庭公共空间不接纳他的进入已是不争的事实,他在公共空间中的退场既显孤独,又添悲凉。

然而,作者并未将格里高尔的房间描绘成为一片净土,在他的房间中作者仍然试图展现第二种空间隔绝。即使在自己的房间中,当妹妹要进入时,格里高尔为了避免惊吓到她仍然要躲在长沙发的角落里,甚至后来还用床单遮住自己的身体。这种情况下的格里高尔最终的归属空间事实上只有一个角落,这也意味着大家对他的接纳充其量也只能达到角落般的大小,一旦他越出角落被人看见那么即使他没有任何攻击行为大家也会将他视为敌人,罪责将尽数归到他的头上。大空间中的二度空间隔绝使格里高尔显得越发孤独无助,角落的狭小逼仄与外部世界的宽大广阔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他的孤独感却在生活空间的被挤压中喷涌而出。

此外,正是由于这两大空间的隔绝使格里高尔对自己的房间形成了特殊的感情,房间于他而言是庇护所和休息区,因此在没有人时他便在房间里任意爬行,感受房间里的事物带给他的安定,这是他在面对强烈孤独感时的自我慰藉。但是这种安定很快又被打破——妹妹和母亲企图搬走他房间里的家具。这很有可能会使他失去感情支撑,抹去他身为人类时的记忆,因此他拼尽全力也要保护那幅他喜欢的画像。一方面,这是他在忍受巨大的孤独感后的外在表现,因为他只能以房间里的事物作为感情依靠所以他必须得捍卫个人空间;另一方面,外部世界无法看清他的孤独,甚至误读了他的内心世界并对他的个人空间指手画脚,这种不被理解与他壮烈的行为结合起来就使他的孤独感尤为动人。

三、自我与外界表现的对比

《变形记》中主人公在变形后自身的表现与外界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对比进一步渲染了主人公的孤独感。总体来说对比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主人公面对自己的态度与外界对他的态度形成的对比。主人公在刚发现自己变成甲虫时心态很平静,也并未表现出很大的惊异,那时他还想着要赶去上班,但外界对其自然是避之不及,这种强大的反差使主人公在小说中展现出的是孤立无援的状态,他就像在被人嘲笑的丑角一般立在小说之中。

“可是格里高尔才说头几个字,秘书主任就已经在踉跄倒退,只是张着嘴唇,侧过颤抖的肩膀直勾勾地瞪着他。格里高尔说话时,他片刻也没有站定,却偷偷地向门口踅去,眼睛始终盯紧了格里高尔,只是每次只移动一寸,仿佛存在某项不准离开房间的禁令一般。”

现实生活中平常人不可能做出如主人公一般的反应,这当然能够从侧面说明主人公被生活的重压异化后的心理,但同时也是对他孤独感的营造。因为此时的主人公还怀有人类的心理,他以为自己还能够被社会接纳,他还没有意识到明显的不妥,他坦然自若的表现与外界对他的恐惧和躲避形成极端对比。甚至到了小说的后半部分,主人公在听到妹妹拉小提琴的声音时还幻想让妹妹把小提琴带到他的房间去,并且要和妹妹吐露心声,其实小说发展到了此时这个情节是非常不合理的,但作者偏偏要以音乐为饵诱使主人公跌入不切实际的自我幻想中,继而又迅速用周围人的厌恶和冷漠打破主人公的幻想。这种“世人皆醒我独醉”的态度展现的是主人公对自身命运和人性的认识不清,他愈是以正常的人类思维看待自身,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甚至包括读者都愈发认为他不正常,正是此种荒谬和反差使他的孤独感被进一步放大。

二是主人公对家人的态度与家人对他的态度形成的对比。这一对比在小说中是非常明显的。主人公在异变后仍然担心家里人的生计问题,并且为自己无法再赚钱养家感到羞愧,同时他也明白自己对家庭造成的困扰,因此他总是竭力避免影响家人。然而家人对他的态度却令人心寒,父亲对格里高尔的两次驱赶使小说的气氛异常沉重,格里高尔的遭遇让人痛心。被家人冷落和伤害的格里高尔仿佛置身无人的荒原,他只能拖着他日益消瘦的身躯沉默而孤独地活着,直至走向死亡。而在小说的结尾,格里高尔在死亡前仍然“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而他的家人在他死后却觉得拥有了“新的梦想和美好的打算”。这种春日暖风和冬季寒风般的态度对比使主人公身上的孤独感在他去世后都无法消散。小说中作者一直在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中铺写这种对比,这些充满细节的对比营造出的孤独感是饱满而强烈的,每一次明显的对比都意味着主人公的命运转入更凄苦的境地。最后作者借助死亡的结局让主人公的孤独感在结尾到达了顶峰,但是这种孤独感并未随着看似充满希望的结尾而渐趋减弱,而是久久弥漫在小说之中,始终敲击着读者的心灵。

四、结语

在《变形记》中作者从生理异化、空间隔绝以及主人公和外界表现的对比三个方面着力营造了小说主人公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贯穿全文,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情。小说中孤独感的营造不仅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独特,同时也对小说主题的表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本文所引内容皆出自卡夫卡.变形记[M].李文俊等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卡夫卡.变形记[M].李文俊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刘伟安,赵学斌.语言的焦虑——卡夫卡小说《变形记》主题新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73-77.

[3]李丽华.论卡夫卡《变形记》的空间想象与叙事[J].大众文艺,2017(01):31-32.

[4]索绍武.亦幻亦真好精彩——卡夫卡的《变形记》艺术特色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0(S1):157-161.

猜你喜欢
孤独感变形记
变形记
甜甜圈变形记
变形记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十一”变形记
十一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