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丝桐 一生愿做“琴种”

2019-04-04 03:18魏安城
优雅 2019年4期
关键词:古琴老师文化

魏安城

张丝桐(原名:张旭),字伊墨,号丝桐。四川省川派古琴学会理事、成都市温江区古琴文化学会会长、墨香琴馆馆长。深得蜀派、广陵派、虞山派精髓,琴风博览众长。自2006年墨香琴馆成立以来,长期致力于古琴文化艺术的研究、传播及推广。

古琴有一种中国传统的内敛镶嵌其中,对于女性来说更像是一块璞玉,安静而温润地提升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这种提升是潜移默化的,从音色到指法以及弹奏时的动作都会融汇至演奏者的仪容仪态中。在年轻美丽的古琴老师张丝桐的身上,便体现着一种明净、清澄之美。

乐器与生活相通,她与古琴相通

张丝桐出身在四川简阳,8岁之前在天津生活,后跟随父母来到成都。父亲张杰君先生也是一位老琴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便开始习琴,那时习琴的人特别少,全国能统计到的人也就一两百人。在张丝桐的童年记忆中,骑着凤凰牌自行车、身背古琴四处拜师学艺的父亲,是一个异样的存在,神秘且执着。现在看来,早早跟着父亲学习古琴的经历,如此珍贵,以至于若干年以后,除了貌美如花般的容颜,她还有了一个古琴老师的身份。

当时,父亲及其琴友们是跟着文革之后最早一批研习古琴的人在东方艺术学院研习古琴,老师是九嶷派的掌门高仲钧先生。她家的第一件电器不是那个年代多数家庭所向往的电视机,而是可以播放磁带的收录机,至此,除了人声、炒菜做饭声,《梅花三弄》、《高山流水》和《潇湘水云》这些被先前大师们演奏的古琴曲便成了整个家庭生活的背景音乐。这样的环境为张丝桐后来的学琴、研琴、授琴创造先决条件,而父亲对于古琴的热爱与身体历行也为张丝桐后来刻苦学琴做出了榜样。

学习古琴,除了了解古琴的基本乐理并刻苦磨练技法外,来自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必不可少。父亲练琴之余会带她看戏、听戏,有时高兴了,自己还哼上一段,所以张丝桐也喜欢听戏,从戏剧的唱念坐打、咿咿呀呀中感觉到戏曲的抑扬顿挫与古琴有着相通之处。

古琴这件乐器,最初并不是张丝桐学艺途中的专攻。钢琴、吉他、长笛,她也都有涉猎。可是绕来绕去,最终还是回到古琴上。古琴更符合她的心性,更能打动她,这是她现在的说法。但曾经学习别样乐器的时光,她也并不认为是一件荒诞的事情,好多事你都得去亲历以后,最终你才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适合你的,何况音乐的表达与使用什么乐器并没有直接关系。只是古琴进入她的生活太多,像是命中注定,逃也逃不掉,她的根扎在古琴上。

朝朝暮暮与古琴相伴,她对音乐的理解和偏好也逐渐形成。那些曾戏让她欢心悦耳的东西现在却是不大喜欢了。像以前学习过的钢琴,虽有“乐器之王”的美誉,但就是不太让人亲近。相比钢琴,古琴更多的是温柔敦厚的味道,音色丰富且空灵飘逸。比如钢琴最小的音是1/2,古琴最小的音则是1/4甚至更细,古琴是一种单音乐器,不能够演奏和弦,但它由空弦音、泛音、走音这些部分成就了另外一种东方美。这种选择也伴随着生理上的痛苦,张丝桐小時候学琴用的琴不如现在的好,磨手,总是一不小心就把手磨破,很痛。可是幼小岁月中那些于磁带中传出的琴音,却在无形中敦促着她,忍着疼,坚持重复地练习。每天在琴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在一段时间里她只练一首曲子,反复钻研,甚至于一天只练其中一句,其间的枯燥与乏味也许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除了常规的技法练习,她还乐于发掘曲谱背后的故事,才好让自己如身临其境般去感受曲子所想表达的画面。当被问及自己是否有创作琴曲时,张丝桐表示,某些时刻会随着灵感迸发出一些新的旋律,这些旋律她会用手机或纸笔记录下来,现在距离一曲妙音或许并不遥远了。

古琴拥有一种独特的记谱方式——简字谱,乍一看还以为是“天书”。它与其他乐器不同之处在于打谱,这是由于古琴谱并不直接记录乐音,而需要据谱反复弹奏、琢磨直至句逗清晰,音乐流畅,结构完整时一曲打谱才算完成。张丝桐说,在反复弹奏中最费时费力的是琴曲的节奏安排,必须要熟悉琴曲的一般规律和演奏技法,揣摩曲情,进行再创造,才能最大程度上再现原曲的本来面貌。现存的古谱大部分已成绝响,必须经过打谱恢复乐谱的本来面貌。揭示其内在的精神意蕴,展现谱曲者所要传达的美,这是张丝桐放在自己身上的另一个使命。

古琴的种类款式很多样化,张丝桐也有着自己的偏好。一款是仲尼式,相传以孔夫子命名,它是所有琴里最简洁的一种,流畅的线条,含蓄大方的造型,体现一种中庸内敛的君子之气。另一款是蕉叶式,它的外观像一片芭蕉叶,有着另一种柔美活泼的意蕴,曲折的线条像流动的音乐,优美的身姿表现着文人的浪漫情趣。与琴人交流时,看到一些喜欢的琴,张丝桐会收藏,但是从不刻意。

古琴在她的心里生根发芽

有次张丝桐遇见小学同学,同学问她现在在做什么,张丝桐说自己现在开琴馆,教古琴。同学很惊讶于她的坚持。张丝桐说:“是,小学三年纪我弹《关山月》、《秋风辞》,我现在依旧在弹。”每个阶段对同一首曲子的领悟和表现是不同的,它和生活的沉淀、人生的经历息息相关。

习琴多年的张丝桐也有踱步不前的时候,好在未曾放下。2006年大学刚毕业面临着工作,张丝桐去参加了深圳航空空乘人员的面试,当时心想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继续研习古琴,可是后来天南地北的飞,发现根本没有时间,于是2008年她就辞去空乘一职,回到家乡,继续研习古琴。

张丝桐说:“弹好古琴要不断提升修炼自己的技艺,探究琴曲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些时候会有一些突破不了的瓶颈,靠自己很难打通。拜师学艺,这是古琴传承千年不变的一种方式,古琴是门传统的学问,尤其需要师者口传心授,予以点拨。”

父亲,无疑是她古琴生涯中的第一位老师,引领她进入了古琴的世界。后来她一路得到了曾成伟、李凤云、吴文光老师的悉心教授。说到这些位恩师,她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无比的感恩与敬重之情。在拜访吴文光老师时,当时心里琢磨了很久没有答案的一些事情,包括在古琴这条道路上的心结,关乎传统,关乎创新,在吴文光老师亲历的一个故事中得到了答覆。当年吴文光老师在美国做交换生时,古琴在国外并不那么容易被人接受,演出的機会也很少,吴老师就在异乡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古琴讲演方式,传播古琴文化艺术。期间没有放古琴的琴桌,他就自己制作,背着琴挤地铁,在几百人人面前先讲后演,为的就是心中对琴不灭的热爱。张丝桐听吴老师讲这段经历,深知作为一个琴人的不易。“虽然他笑着跟我说出这个故事,但我知道他的那段心路历程是很艰辛的,所有的成果都是通过他一步一步努力得来的,回头再想想自己的问题,觉得都不是事了。”

成为一名“播种之人”

在2006年创立琴馆后,张丝桐的父亲给琴馆取了“墨香”这个名字。“墨”隐喻中国传统文化,古琴距今3500年的历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每周六的下午,琴馆都设有由张丝桐的父亲教授的书法课,名为书法课,其实是传统文化的熏陶,说文解字的过程,一个字就能引出很多诗词歌赋,这也是培养学琴者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修养。

许多古琴老师觉得学习古琴至少得在八岁之后,上不封顶,因为古琴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心性稳,才能弹出古琴的韵味。可张丝桐觉得因人而异,有些人会早一些,有些人会晚一点,毕竟每个人心理成熟的时期不一样。张丝桐说:“我个人从小接触古琴比较早,所以在我儿子五岁左右,就开始让他习琴了,童子功很重要,虽然要理解曲子背后的意境,但也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因为每个阶段每个人追求的事物都不一样,在我们琴馆,有三十多岁来学琴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古典气质,陶冶情操;有学院的老师学琴是为了修身养性,平复心绪,每个人需要的东西都不一样。”

张丝桐的爷爷是老师,父亲也是老师,现在她也是一名老师。她会观察他们是如何与学生交流,传授知识。有遇到过很有天赋的学生,但是中途放弃了,张丝桐心里会有些难过,但也不会阻止他,张丝桐相信,也许中途会去其他方向磨练自己,但最终还是会选择回到古琴的世界,在她小时候,父亲对古琴的热爱在她内心播下了一颗种。现在她也希望通过教授古琴于他人内心中播下一颗种子,哪怕这个教与学的过程很短暂,也没有关系,一但播下了,在适当的时候,总会发芽。因为喜欢而与古琴有了交集,它会像一个老友,一个知己,静静地在那里,或近或远但始终不曾离开。她负责播种,能为与琴有缘的人洒下一束光,她就很开心了。

今生与古琴相伴

自从成立墨香琴馆之后,张丝桐和父亲就在成都杜甫草堂、文殊院做公益教学,传播古琴文化。张丝桐是第二任馆长,她希望能把这些事一直做下去。最近几年,在父亲和老师们的帮助支持之下,张丝桐在成都温江各个中小学、大学开展公益讲演,让更多人接触到了古琴,并了解古琴是怎样一种乐器。每当张丝桐看到孩子们炯炯的目光中,闪烁出对古琴的喜爱,都让她欣喜不已,觉得十分有意义。也许在不经意的某个瞬间,他们的心里已然种下一颗琴的种子,未来的某个时候会与古琴产生关联。

2008年奥运会以“太古遗音琴”的演奏作为开幕式,看到那一幕时,张丝桐的内心震撼、激动。作为一个从小习琴的人来说,她的心弦也随着琴音一起律动。场面的宏大,琴声的美妙,故然让人难忘,但古琴作为传统音乐的代表,终于在历史的节点被世界瞩目,这才是让她感到心有所依的地方。古琴历经3500年的历史而没有断代,既要在传统的根脉上进行创新,也要符合当下大众对音乐的审美,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古琴的艺术之中。

现在,成都古琴文化交流环境很好,众多琴馆、学会得以开办,经常会举办一些古琴雅集,琴人们会见面交流。2016年,她成立了温江区古琴文化学会,2018年被授予温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代表性传承人,张丝桐说:“古琴文化艺术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上,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不断去深入挖掘与研究,我会一直走下去。”

猜你喜欢
古琴老师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谁远谁近?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