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巴瓦酒店建筑谈

2019-04-12 01:55非亚
城市地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巴瓦客房入口

文/图+非亚

纵观斯里兰卡建筑师巴瓦的建筑生涯,除了其自宅和卢努甘卡庄园,酒店的设计也是其职业生涯中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多座个性独异的建筑,在建筑界影响深远,巴瓦也因这些酒店设计而成为斯里兰卡国宝级的人物。2018年8月去世、以高端酒店设计闻名的设计师卡希尔,在设计斯里兰卡Amаnwellа度假村时,曾表示这座酒店受到过巴瓦设计手法的启示,其实他是在向巴瓦致敬。

巴瓦一生中设计过大小近二十座酒店,其中既有乡土地域风格,也有简约的热带现代特色,还包括历史建筑的改造,但无论是哪一种,巴瓦都能够从场所、文脉出发,去解决面临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他设计的酒店也呈现出了个性和特色。

左右页图: 碧水酒店是巴瓦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斯里兰卡的“国宝级”人物,巴瓦比较注重这个酒店的休闲空间,从水体到草坪,从廊架到高耸的椰子树,都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内敛与纯净,同时又让人感觉静谧、舒适。

椰子树掩映的碧水酒店

巴瓦从未能在科伦坡中心区建造一座酒店,不过他最后的酒店项目——碧水酒店,就位于科伦坡南侧边缘的瓦杜沃,业主指定要巴瓦来担任项目的建筑师。巴瓦仔细筛选了他记忆中未能建成的项目,采用了在斐济苏瓦酒店设计中第一次出现的设想;他也回溯了为俄里翁酒店所做的客房样板——客房的床位于一个部分封了玻璃的浴室前面,正对房间的窗户,这一设计于1967年首次用在塞伦底伯酒店的简单客房,并对其原型进行了发展,结果得到了一个壮丽的版本。

酒店位于一条单调的珊瑚礁铁路线和海边之间的一个椰子种植园,前部为一个围墙围合的入口广场以及停车空间。建筑主入口门廊,为一个高挑的坡屋顶构架雨棚,大巴车可以直接驶入雨棚之下,高大的雨棚连接着一个低矮的平屋面门廊,通向两扇精美的方格子木门。大门两侧的草坪,伫立着两个生锈的金属罐子,了解过巴瓦对陶罐的喜爱,对他在入口陈列金属罐子的用意就会心领神会。这个半开放的前院,散落着高耸、优美的椰子树,围墙的材质,主要为光洁的浅黄色粉刷墙面以及粗糙的毛石墙,阳光照耀在墙面上,显得格外温暖。酒店入口对面的围墙,主要用毛石砌筑,当地常见的素馨树就栽种在围墙内侧。

当游客穿过平时关闭的大门进入酒店内部,一条走廊直通远处的酒店空间,并能看到远处的大海、海岸与庭院。入口走廊的两侧,为投射出天空和建筑倒影的水景,以及纯净的草坪和高耸的椰子树。分隔入口和内部酒店的围墙,其实为一个面向水景和草坪的开敞柱廊,干净利落、简洁,富有节奏感。这个由建筑、走廊、柱廊围合的绿色庭院、水景,与入口半开放的空间相比,呈现出特有的内敛与纯净,光影斑驳的内部空间,与入口区的开放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在这一刻,游客会突然明白巴瓦用封闭的大门和围墙分隔内外空间的精妙之处。

左右页图:由于碧水酒店本身就设置在一个海边的椰子种植园内,因此酒店充满了热带气息,无论是停放大巴的停车棚,还是作为装饰品而陈列的金属罐,抑或是延展的黄墙和绿地,都让游客沉醉。

这条通向酒店内部的走廊,成为基本的轴线,串联起酒店的左右部分。总台位于开敞走廊的一侧,面向水景和绿色庭院。从这里继续往前,就是酒店的主体,架空的休闲区主要为酒吧和咖啡区域,面向前方的室外水景、草坪、椰子树和大海,建筑主体之外的架空混凝土构架,为建筑带来凉爽的阴影,过滤掉炎热的阳光。休闲区的一侧,为室内水景和抬高的客房区,客房区的外走廊开放、宽大,面向前面的绿色庭院,三层外走廊向外悬挑,挡住强烈的阳光,在这个内部的庭院上空,不时可以看到鸽子在空中飞翔,然后又栖息在红色的屋顶上。

碧水酒店具有独特的环境,高耸、修长的椰子树分散在海岸沿线上,成为酒店最突出的景观,也许是因为这种高耸的椰子树,以及一望无边的平缓海滩,巴瓦才将多层的坡屋顶酒店沿水平方向布置,以便和高耸的椰子树形成强烈的对比。建筑沿海的一面,采用退台的形式,以形成宽大的露台,露台上方设置架空的混凝土构架,一方面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另一方面还可以挡住在上一层阳台的客人的视线。

酒店的平面沿海岸线布置,内部设置各种庭院空间,在最大的庭院里,有一个外部覆盖着倾斜草坡、突出地面的建筑,属于桑拿与健身空间。一层的内部空间和倾斜的草坡相互脱开,形成围合的、具有私密性的桑拿空间;喇叭形的入口,通过一条窄的通道,可以到达内部的公共空间;圆形采光井,将光线、雨水引入室内;而在另一边,还有一个水平的洞口,穿过倾斜的草坡,让视线直通室外。

碧水酒店是巴瓦朴素的建筑思想以及如何通过空间的内敛与开放、有条理和节制,来营造不同氛围的典范,通过对场地的解读、塑造,巴瓦成功地建造了一座让游客倍感放松、自在且独具魅力的酒店。

聆听海浪的灯塔酒店

1995年建成的灯塔酒店见证了巴瓦的大师地位。项目位于斯里兰卡西南沿海的加勒市,这是一个古老的阿拉伯港口,是一个历史悠久、很早就有西方殖民者进入的城市。位于海边、用粗糙的岩石建造的加勒城堡,是当年殖民者遗留下来的防御性设施。这个城堡以及城堡内的老城,目前成了加勒的旅游景点。

加勒灯塔酒店,位于市区北部1.6公里处一个布满岩石的海角上,面对着广阔的印度洋和汹涌而至的巨浪,视野开阔,景色极美。这块紧靠海边、高出城市道路的岩石台地,成为酒店的场地,巴瓦在设计中借鉴了加勒城堡坚固的城墙石材,利用场地和城市道路之间的高度差,设计了厚实的石材基座,一个坚实的石材门廊作为酒店入口。从开放的前台接待处通过一道宅门而进入幽暗的圆形门厅,螺旋楼梯在穹顶圆形天窗投下的光线指引下,慢慢通向二层的平台和餐厅区。楼梯的栏杆,镶嵌着一群涡卷的荷兰和僧伽罗战士的雕塑,这些雕塑由巴瓦的老朋友拉基·森纳那亚克设计,其风格吻合着粗糙石材的印象和激烈战争的记忆。

从螺旋楼梯上来,通过一条狭窄的通道,外面平台明亮的光线涌进来,巨大的海浪撞击岩石的声音扑来,让人瞬间狂喜和振奋,经由之前幽暗穹顶空间的压抑,一望无边的海景和巨大的声浪,瞬间将疲倦击得粉碎。开敞的休息厅、餐厅以及户外的面向大海、礁石和海浪的草坪,让人回想起旧日的客栈以及种植园主俱乐部。而阳台和敞廊的装修坚实,风格粗犷,足以抵御西南季风的冲击。

酒店的空间沿着北面的用地延伸,客房楼分前后左右布置,相互之间的庭院保持着起伏的高度差。面向庭院的一侧是内部管理用房,狭小的开窗以及平开的百叶,足以过滤掉强烈的阳光和炎热的空气。而在庭院的另一侧,开敞的走廊外还有一条敷设着混凝土花格的廊道,在地面投下阴影的同时,也为建筑带来了凉爽的空气。

巴瓦在灯塔酒店的设计中,根据场地特征,按一条相互关联的空间序列展开整个建筑,每一个单体之间,都彼此相互关联,单个空间没有一个是完全独立和完善的:每个空间都构成前一空间的结束预示着下一空间的出现,每个空间都与前后空间、室外空间保持联系,提供了无穷可能,需要人们不断去探索。巴瓦通过酒店的功能路径,给游客展示了一种新鲜的空间探索的体验,相互影响、关联,但又各自独立。

酒店的客房拥有宽大的阳台,木质扶手栏杆粗大、结实,阳台的花格红色方砖,休息座椅以及靠窗户的沙发,还有质朴的室内装饰,都让人迷恋夏日的浪漫与安宁。穿过走廊来到另一片客房区前面的庭院,在无边界的泳池一侧,是海边的树林和大海,从这个高地向前,逐级而下,是由桑拿健身、服务和客房区围合的庭院空间,这里有另一个泳池,紧靠海边的草坪上,有一排休闲椅。游客在游泳之余,可以躺在休闲椅上,在阳光下闭目养神,聆听海浪有规律的喧哗。

灯塔酒店是巴瓦对酒店空间序列把控的成功典范。在一条看不见的受控的路径引导下,建筑慢慢导向一种对场地体验的高峰。这个海滨酒店混搭着摩尔宫殿、海洋邮轮、古老庄园住宅和殖民别墅的微妙记忆。此外,陈列于酒店内部四合院的巴瓦作品展,集中展出了巴瓦的建筑中对楼梯设计的喜爱,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且具有南亚与殖民风格的楼梯,就像随处可见的陶罐一样,成为巴瓦设计的一个特征。从这个角度来看,巴瓦是一个精细的、喜欢品味生活的建筑师。

左右页图:位于一个海角上的加勒灯塔酒店,濒临浩瀚的印度洋,具有极佳的海景视角。因此,即便是你置身于酒店的游泳池中,也能听到海浪由远而近、有规律地发出声响。

紧贴山崖的坎达拉玛酒店

坎达拉玛酒店属于巴瓦晚年的巅峰之作。项目设计于1991~1994年,位于斯里兰卡中部丹不勒地区,跟著名景点狮子岩相距不远。这个项目的选址历经多次反复,业主最早的想法是位于狮子岩附近,但巴瓦否定了业主的想法。在借直升机、吉普车、轿子完成多次考察后,他最终选择了一处位于湖边、紧靠山崖的地段。巴瓦的想法是建筑紧挨山崖建造,然后向两侧紧贴山崖延伸,鸟瞰前面的湖泊、原野和山脉,通过攀爬植物的生长,最终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设计也是围绕着这个理念进行。一条进入酒店的公路,最终从低处到达位于高处的酒店入口,这里属于酒店的五层。和其他酒店入口从一楼开始不同,巴瓦将建筑的入口,设置在高处,除了餐厅、泳池,SPA、图书馆等公共用房是从入口层往上之外,绝大部分客房是从上往下,逐层降低,酒店紧贴山崖布置,前后长达数百米,最终通过架空层落到地面。

尽管巴瓦的设计基于一种和环境友好相处的态度,但在酒店开始施工的时候,还是遭到很大的阻力。公众的猛烈抨击,使得巴瓦不得不修改设计,将半数客房布置到了入口区的西侧。不过,酒店的设计理念,大部分还是得以保留下来,通往山洞般的入口的倾斜道路和穿越岩石甬道到达第一个休息区的路径,让游客的体验充满意外和期待。

坎达拉玛酒店看上去就像披挂在悬崖之上。酒店架空层的地面几乎没有任何土石方的开挖和破坏,建筑的结构柱网,只是顺应地形地落在泥土和岩石上。岩石有时因为地形的原因,直接嵌入建筑内部,并成为建筑内部空间的一部分。比如酒店开敞的大堂,一组岩石直接嵌入了大堂的一侧。而一条通向餐厅、泳池区域的甬道一侧,同样是裸露的岩石,穿过这条幽暗的甬道,就是面向湖景和原野的豁然开朗的休息区,优美的景色一览无余,休息区一侧的墙体,同样镶嵌着一组突入室内的巨大岩石。

在这个休息区前方,室外庭院的前部是一个无边界的泳池。泳池呈多边形,由于面向湖泊边缘,因此看上去几乎和湖泊融为一体。再往上的另一侧,是一组穿插着水景、岩石和绿色平台的庭院,从这个高起的部位,可以瞭望周围壮观的自然景色。

坎达拉玛酒店的设计,基于巴瓦与环境融合的想法,平屋面和混凝土构架的使用,标志着这个建筑不同于巴瓦以往的设计。可以上人的平台,被设计成了绿色的花园平台,这些设计使得建筑能够更好地应对热带地区的气候。除了设置架空层和顺着山崖延伸的开敞走廊、平台之外,巴瓦还在酒店客房面向湖景的阳台外,设置了和主体脱开的连续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构架的地面种植攀爬植物,巴瓦的设想是在若干年以后,植物可以沿着构架攀爬到屋顶,连同屋顶种植的树木一起,让整个酒店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这种绿色设计的理念,其实是非常超前的。但酒店竣工之时,还是引发了争议。尤其是酒店阳台外的混凝土构架,在绿色的山体中显得有些突兀,但巴瓦坚持认为随着时间推移,攀爬的植物将会逐步改变酒店的外观。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后来,茂盛的植物几乎淹没了建筑,以至于从远处看去,建筑几乎消隐于自然环境之中。

左右页图:在巴瓦设计的酒店中,坎达拉玛酒店堪称“异类”——它紧贴着悬崖,游泳池朝向湖泊一边,似与之连为一体,让人能饱享湖光山色。此外,大片攀缘植物从地而起,依附在建筑表面,形成了另一种风景。

由于建筑沿山崖延伸布置,加上植物的覆盖,坎达拉玛酒店只能在空中鸟瞰到全貌,因此,这座酒店更多是提供一种从客房和建筑内部向外瞭望的视角,成了一座用于体验环境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外墙、柱廊上,巴瓦也根据其对环境的观察,使用了很多黑色和墨绿色的柱子和墙面,以尽量减少建筑在环境中的突兀感。层层叠落并覆盖草皮的屋顶,使得人从高处俯瞰建筑时,建筑的屋面和环境也完全融为一起。

巴瓦在晚年,以75岁高龄,在自己家里的工作室,和年轻的助手团队一起,设计出这样一座具有绿色理念、与环境友好共处、令人过目难忘的酒店,确实显示了他不凡的功力。

猜你喜欢
巴瓦客房入口
中国主题客房发展现状及未来出路研究
第28次瑞典冰旅馆
第九道 灵化阁入口保卫战
智者之路等
十一岁硬汉
找准入口,打开思路的闸门
无烟客房真的无烟吗?
纽约有家“图书馆饭店”:有60间客房6000本藏书
中国梦花
十一岁的硬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