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查理大桥巴洛克雕像露天博物馆

2019-04-12 01:55沈歆昕
城市地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圣约翰布拉格雕像

文/图+沈歆昕

布拉格是一座弥漫着文学气息的城市,歌德称其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米兰·昆德拉以它为背景创作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市内至今保存着卡夫卡的墓园、诗人聂鲁达的旧居等建筑。

贯穿布拉格南北的伏尔塔瓦河,为布拉格城画上了一道蜿蜒柔美的线条。在横跨河上的17座桥中,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查理大桥,是第一座连接新老两城的大桥,成为当地最有名的古迹和地标之一。

出生于捷克的著名小说家卡夫卡曾说道:“我的生命和灵感全部来自于伟大的查理大桥。”他将查理大桥视为永远的心灵故乡,还曾在给女友米莲娜的信中写道:“我最喜欢划着我的小船沿伏尔塔瓦河逆流而上,然后,仰卧在船中顺流而下,欣赏不同的桥。”

卡夫卡念念不忘的查理大桥,连接着布拉格城堡和老城区。老城广场就是著名的“布拉格广场”,这里没有许愿池,却有吟唱的街头艺人,他们身体力行地证明了尼采口中的“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查理大桥的另一端是布拉格城堡,再过去便是国王的宫殿。站在城堡的高处,可以将整座城市的景色尽收眼底,鲜红色的屋顶与青铜色的塔尖相映成趣,连城堡博物馆中最耀眼的宝石都不及它的美。

伏尔塔瓦河时而奔涌,时而含蓄,而静静横跨其上的查理大桥却总是沉静而幽远地看着她。不同年代建造的30尊天主教圣徒雕像分立在大桥两侧,它们的存在只为证明这座大桥是“诸圣神往之地”。

左右页图:当清晨的阳光照耀在冰冷的鹅卵石上,伏尔塔瓦河上的大桥开始有了生命的温度,它们默默无言、静静矗立,与热闹的游人相辅相成,构成一幅柔美的画卷。从查理大桥一侧望去,河面泛起微波,桥上的雕塑与远处布拉格城堡青铜色的尖塔交相呼应,城堡鲜红色的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查理大桥的建桥史

查理大桥在10世纪时只是一座木桥,被大火烧毁后,于1170年重修成中世纪罗马式风格的石桥,并命名为“尤蒂斯桥”。当时,它不仅是欧洲历史上第二座古老的石桥,还是查理四世的王都里唯一的水上通道,但于1342年不幸被洪水冲毁。于是,查理四世皇帝立誓要在原址上建造一座坚不可摧、可抵御所有洪水的大桥。

查理四世下令修建新桥,由著名建筑师彼得·帕尔莱勒负责,此人大有来头,曾经负责建造过圣维塔大教堂。1357年,查理四世亲自为大桥打下奠基石,并宣布正式破土动工。据说在建桥之前,查理四世特地让御用占星师测算了具体的良辰吉时,后世学者研究推测出具体时间为1357年7月9日5点31分,按捷克书写方式形成了有趣的1—3—5—7—9—7—5—3—1的奇数回文,是一串祈祷坚固和永恒的数字与咒语。石桥建造工程历时43年,直到1400年才竣工,当时没有官方命名,只是被称作“石桥”或“布拉格桥”。1870年,人们才将大桥命名为“查理大桥”,以表达对查理四世的尊重与怀念。

查理大桥全长520米,宽10米,共有16个圆形桥拱。大桥由波希米亚出产的砂岩砌造、铺设而成,没有使用一钉一木,它连接着布拉格城堡和老城区,是历代国王加冕游行的必经之路。据说,为了让大桥更坚固,工人们在石灰中掺入了蛋黄、蛋壳、牛奶和葡萄酒等物质。在建造期间,对于这些材料的巨大需求不仅掏空了布拉格城及周边地区的农舍,建造方还不得不从外地调运。途中,农夫们自作聪明,怕把鸡蛋弄破而将其煮熟;为了贴补盘缠还兜售牛奶,再掺水充数。而到了布拉格,当得知煮熟的鸡蛋和冲淡的牛奶都无法用作原料,当然也就换不到钱的时候,农夫们懊恼的表情可想而知。

查理大桥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经历了无数浩劫,也见证了历史变迁:1432年,一场洪水冲毁了大桥的三座桥墩;1496年,查理大桥的桥拱因水侵蚀而损坏,且有一座桥墩被冲毁……1621年,27名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造反者领袖在桥上被处死,他们的首级被悬挂在老城桥塔,用以恫吓造反者;1648年,瑞典军队占领了伏尔塔瓦河西岸,他们试图进攻老城区,并与罗马帝国军队在查理大桥上展开了激战……不过,在诸多天灾人祸面前,查理大桥没有畏惧,仍然兀自矗立在伏尔塔瓦河上,毫不动摇。

巴洛克雕像的露天博物馆

走在大桥上,可以近距离接触美丽的伏尔塔瓦河。西北方有王宫巍然耸立;东方有“百塔之城”——旧城区,桥墩前方有成排的木材,据说是用来预防河川结冰或洪水冲击的装备。

桥两端,有3座尖梯屋顶式的桥塔,其中两座属于查理大桥,另一座属于更早建造但已杳无踪影的“尤蒂斯桥”。桥塔上立有捷克守护神与查理四世等雕塑,还有玫瑰花石雕与卢森堡统治时期的盾徽,它们将这座大桥烘托得更加古雅庄重,充满文化气息。

大桥两侧是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增建的26尊雕像,之后又增加了4尊,现在共有30尊雕像。桥上的雕像大多为巴洛克风格的雕塑家完成,因此这里也成了一个巨大的露天巴洛克式雕塑展。众多雕像是由六七个雕塑家集体创作的,每尊雕像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雕像主要是圣经人物和这座城市的主宰者,他们或手持圣经,或低头祈祷,造形栩栩如生。在宗教掌控社会脉动的时代,借由雕像之美来凝聚信徒的向心力,是教会巩固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

由于时光的侵蚀和战争的暴虐,现在桥上的雕像都是复制品。即使是复制品,却也都历经风霜,整体上呈现出黑褐色,显得古老而凝重。但可以说的是,就算这些雕像早已是“尘满面,鬓如霜”,却也丝毫不影响我们感受巴洛克艺术带来的视觉震撼,以及蕴含其中的文艺复兴的流风余韵。

桥上最古老的雕像,是出自于14世纪的青铜雕像《十字架上的耶稣》,十字架原本是木质的,18世纪初才改为青铜的。十字架旁的塑像是19世纪加建的,名叫“内波穆克的圣约翰”(St.John of Nepomuk),是位居大桥中央的红衣大主教雕像,也是雕像中最著名的,被视为世界各地圣约翰雕像的蓝本,也是查理大桥的护佑者,圣维塔大教堂中的圣约翰之墓也是为了纪念他。

左右页图:从高处远眺,查理大桥上游人络绎不绝;布拉格城堡则沐浴在落日余晖中,形成静与动的奇妙组合。桥上的雕像静静陪伴着流淌的河水,它们形态各异,似乎在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右上图为施洗者圣约翰。

据史学家考证,原为主教的圣约翰因政教斗争得罪了国王,被处以极刑并抛入河中。300年后,当权的教会便把他封为“圣徒”。而民间说法是,国王怀疑王后出轨,要求担任王后告解神父的大主教说出王后忏悔的秘密,大主教基于道德感,为前来告解的王后守密,因而命丧河中。历史与传说早已纠缠不清,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确实有这么一个人从查理大桥上被抛入河中,如今桥上专门设有箭头,标记着圣约翰被抛下河时的具体位置。后来,因为守口如瓶而被淹死的殉道者被人们赋予了太多的魔力,据说他能抗拒诽谤,也能镇住洪水。

圣约翰雕像底座的浮雕吸引着游客,传说只要抚摸浮雕就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可让你心中的“秘密”永远无人知晓,而且女性抚摸浮雕还可以拥有美好的爱情……每一种说法都如此具有诱惑力,以至于游客们排着长队去抚摸浮雕。如今,圣约翰雕像底座已经被摸得金光灿灿。

桥上的艺人带来的无限活力

在布拉格,你会明显地感受到,原来艺术不是高冷之物,而是最接地气、最大众化的事物。在这里,游人欣赏绘画、音乐、话剧等,无需前往画展、博物馆或剧场,他们只需要游走在查理大桥上,便能欣赏到各种各样的艺术。

桥上游人如织,大桥两侧摆满画摊,出售各色水彩画、油画、钢笔画、素描、摄影作品,就像是河上的艺术市集。有不少街头画家现场作画,题材大多数取自于查理大桥。他们描摹着桥上春夏秋冬、晨暮昼夜的景色,通过画就能欣赏到大桥不同季节的不同景像,无意中弥补了游客的缺憾。

桥上还有许多漫画家为游客画像,他们往往只需画几笔,就让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神态活灵活现。一张张极具夸张和搞笑风格的面孔,令人忍俊不禁。这些漫画家凭借高超的画技让游客驻足,人物画像成为查理大桥上游人最喜欢围观的项目之一。可以说,低头是洁白的画纸,抬头是美丽的风景,查理大桥的美总是令人沉醉。

除了这些画摊之外,还有一些带着乐器表演的音乐艺术家和摆着纪念品小摊的手工艺人。伴随着音乐人的敲打,一个外形似飞碟的太空鼓发出了幽远且神秘的声音,“蛊惑”着人心;小提琴艺人也拉出了悠扬的琴声,令人如痴如醉;还有三五人组成的乐队,奏响一曲华丽的乐章。此外,手工艺人也不甘示弱,进行着手工艺创作表演,同时售卖泥塑、提线木偶、特色首饰等纪念品。

查理大桥上的这些艺人,虽然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吸引人的颜值,但他们精湛的演奏技艺和娴熟的手工技术足以打动人心。毋庸置疑,桥上的艺术家给大桥带来了无限的活力。

左右页图:艺人要想在查理大桥上谋个摊位,必须通过资格考核成为“查理大桥协会”会员,还要经过政府部门批准、获得合法营业执照。因此桥上的艺人技艺高超,引人驻足。而当白日的喧嚣散去,查理大桥沐浴在幽静的夜色中,又有另一番迷人的魅力。

坊间流传“只有把查理大桥走过九遍才算来过布拉格”,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毕竟这座桥在不同时刻呈现出的美也是不一样的:晨间,被雾霭笼罩的大桥是浪漫、梦幻的;当阳光穿透桥头的塔台照射下来,大桥也展示出它黄金般的华丽与深邃;夕阳照耀下,它又是绚烂的,随便望一眼都让人误以为置身于18世纪的油画中;夜幕降临后,站在查理大桥上,远处的云层如同深沉的天鹅绒,两岸的灯火流光勾勒出布拉格绝美的容颜,而此时你要做的一切,便是站在旁边静静欣赏……

猜你喜欢
圣约翰布拉格雕像
约克圣约翰大学创意中心
政府疏忽,巴新预算漏了急救车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跟踪导练(四)3
谷歌尊重雕像“隐私权”的启示
EMERALD IN THE ROUGH
雕像
不够文艺不敢进去
130万
不只是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