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苍坡村建在“文房四宝”上的古村落

2019-04-12 01:55阿福李玉祥
城市地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房四宝仁济李氏

文+阿福 图+李玉祥

苍坡村位于浙江温州永嘉县岩头镇,是李氏宗族聚居之地。它背依笔架山,面临楠溪江,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因此又称“文房四宝村”。该村的主街为“笔”,山峰为“笔架”,条石为“墨”,村庄为“纸”,东池、西池为“砚”,“笔墨纸砚”的奇特布局体现了苍坡村古老的“耕读文化”,村中的亭台楼阁则传递出浓郁的宗法气息,别具特色。

苍坡村位于山水秀丽的楠溪江中游,属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管辖,南临岩头镇,东傍仙清公路。据苍坡《李氏宗谱》记载,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一世祖李岑由福建长溪来此地定居。当时,村名为“苍墩”,后因避宋光宗赵惇名讳,南宋时改名为“苍坡”。

宋至和二年(1055年),李氏五世祖时,因其家族人丁兴旺,便将村子分为东宅、西宅、麻溪园三处,各设祠堂,将祖坟围于村中央,并在村口建李氏大宗祠。宋建炎二年(1128年),李氏七世祖时,人口再度剧增,李秋山一族便迁往东南方的方巷。

苍坡村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虽然历经风雨沧桑,但仍然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寨墙、祠庙、亭榭、街道……著名作家汪曾祺曾在游览苍坡村后,即兴赋诗一首:“村古民朴,天然不俗。秀外慧中,渔樵耕读。”

左右页图:远远望去,高高耸立的“笔架山”将倒影轻轻投进苍坡村清澈的池水中,呼应着街旁的“笔”,映衬着村庄里黑瓦白墙的古建筑,尽显古人“诗意栖居”的意境,仿佛一个不经烟火的“世外桃源”,游人忙碌的脚步在此变得轻缓,烦躁的内心也在此平静下来。

“文房四宝”格局的形成

苍坡村“文房四宝”的布局正式形成于南宋时期。由于李氏家族规模逐渐扩增,宋淳熙五年(1178年),九世祖李嵩邀请李时日商讨建村规划,两人决定按照五行风水学说,依“文房四宝”布局重建村落。相传,李嵩是当朝驸马,李时日是受封为国师的云游高僧。

据说,当年李国师依据五行之说,结合村落环境和地形,对苍坡村的吉凶祸福做了基本分析:苍坡东面有茂密的树林,东方属木,木易着火,没有水镇压的话容易蔓延火苗;南方属火,没有水约束的话火气更盛;西面的笔架山形状如同一簇燃烧的火焰,西方属金,金适于火炼;北方属水,然而苍坡北面却无大江深潭与之呼应。

在李国师看来,苍坡村火气太旺,且村内少水镇压,村子的四面四角均有火灾隐患。因此,他建议村民开渠引水,凿池蓄水,以水克火。于是,苍坡村就有了流水潺潺的网状沟渠,也有了如诗如画的东池、西池。而且,水从西北角流入村子,汇聚于东南角出村,正符合“山起西北,水归东南,为天地之势”的传统理念。相传,李国师在设计苍坡村之初也不得其法。某一天,他突然抬头望见村庄西面3座相连的山峰,觉得极像一个笔架,顿生灵感,便借助笔架山的意境,将自然山水与村庄布局融合在一起,让苍坡村成为了一座建在“文房四宝”上的村庄。

村中主街被视为“笔”,由东而西,笔直细长;笔街直对西面的3座尖峰,这便是“笔架山”。西池北面有3根数米长的条石被视为“墨”,东面那根的末端被削成斜面,仿佛在砚台中磨过似的;中间那根条石上有圆孔61个半,据说当时建村的时候一共有61户人家,剩下半个代表此户还没成家。如若被问者答不准这个数目,就表明他不是本村人。村子的平面被视为“纸”,其纵横交错的巷道、沟渠,仿佛是笺纸上的格子。而村庄两侧的东池、西池,就被称为“砚”。村外的笔架山倒映于池水中,这就是吉祥的“文笔蘸墨”了,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也体现着古人追求“诗意栖居”的情怀。

“耕读”文化的古老遗存

在苍坡村的规划和建设中,楠溪江一带传统的“耕读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正所谓“耕以务本,读以明教”,“耕读”二字在中国古代乡村的传统意义中,有多个层面的诠释。比如对农家子弟而言,耕为退守,读为进取,学而优则仕。对隐逸乡绅而言,耕可怡情,读可养性,退而独善其身。于是“耕读”二字中的“读”字,便显得格外重要。而读书人所用的“笔墨纸砚”,不仅为乡绅所重视,亦为村民所敬重。苍坡村的奇特布局,就时刻强化着村民的“耕读”意念。

苍坡村呈四方形棋盘式布局,其巷道多以卵石铺砌,四面围以蛮石寨墙,相对独立而封闭。据说早先村中有8个寨门、8条巷道,房屋以鼓盘楼为中心朝八个方向辐射,符合八卦图案。而如今遗存的八卦井与阴阳屋,正好暗示这一说法的存在。“八卦”暗含趋吉避凶、运道平顺、仕途得意的美好寓意,表现了李氏祖先对子孙后辈能够生活美满、读书出仕的祝愿。

左右页图:虽经过百余年的岁月,“车门”依旧挺立在苍坡村口,“五龙桥”横跨在池水上,微微凸起的“虎背”与旁边的石板桥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想象,曾经的状元进入“车门”、走过“五龙桥”接受村民祝贺时是何等风光。

苍坡村南寨门被称为“溪门”或“车门”,代表着经常有达官贵人的车马在此进出,它是一种“等级”的象征。在封建时代,代表着权力和身份的车门,必须是在当地出现身居高位的官员以后,由皇帝下旨才能够修建。如若经过车门,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以此表示敬重。车门前便是用方块石铺设而成的“进士坛”,前设三级条石砌成的台阶,叫“三试阶”,取院试、乡试、会试之意,分别代表考取秀才、举人和进士,是当时读书人做官的必经之路。

车门的斗拱硕大而精巧,形制质朴而刚健,具宋代建筑之遗风。它的重檐歇山顶被村民视为虎头,门内的一座石拱桥被视为虎背,由5块石板拼接而成,起名为“五龙桥”。据说只有当了状元的人才能过五龙桥,走“龙身”“虎背”,所以村民只能走旁边的石板平桥,并视五龙桥为风水桥,格外尊崇。李国师曾在车门两侧写下“四壁青山藏虎豹,双池碧水贮蛟龙”的对联,预示苍坡村是一个卧虎藏龙、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

“笔墨纸砚”具备,再与车门两侧李时日所题的对联呼应,苍坡村构造了一个以“耕种为本、读书为荣”的村落。“百艺莫如耕读好,千金难买子孙贤”,苍坡村用“文房四宝”的格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村里人努力读书、奋发向上,同时又表达了李氏祖先对子孙后代能够读书出仕、增辉门第的殷切期望。

左右页图:仁济庙三面环水,水月堂则建在水中央,檐角微翘,屋脊灵动,充满张力,似要展翅起飞,舒展大方。落日余晖中,在望兄亭眺望远处,似乎能看见方巷小溪边的送弟阁中有一个遥遥守候的身影,在向你挥手示意。

感人至深的兄弟情谊

苍坡村是李氏家族的血缘聚落,其礼制中心是初建于1055年的李氏大宗祠,它坐东朝西,面对本村的风水山——笔架山。陈志华教授在《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一书中写道:“苍坡的李氏大宗,面对西池,南临连接西池和东池的一泓水面,它把南侧的廊庑,做成了水榭,既便于在祠内观赏优美的风景,也使宗祠与水相亲,融进园林景致之中。”

由东池南端的李氏大宗祠、仁济庙、太阴宫、望兄亭,直至北端的水月堂,是苍坡村景色秀美的园林区。按照中国古代的风俗传统,祠堂不近庙堂,但苍坡人却将肃穆庄重的宗祠建造在园林中,表现了他们举重若轻的洒脱。

初建于1180年的仁济庙,是苍坡村的崇祀中心,用以祭奉平水圣王周凯。明代御史宋濂曾撰《温州横山周公庙碑》,称周凯为晋代人,居住在临海郡的横阳。据说,当年浙南地区靠近海边,且地势低洼,一遇下雨,时常积涝成灾,周边村民苦不堪言。周凯曾游学中原“黄泛”之域,熟悉历代治理黄河的情形。他根据当地地形,凿而疏之,遂使三江东注于海,解决了洪水泛滥成灾的重大问题。周凯献身治水事业,历朝皇帝对其屡加封赐。唐初封周凯为平水显应公,宋累加护国、仁济之号,并赐仁济为庙额。苍坡人将阴气较重的庙宇建造于村落中,也表现了他们像周凯一样奋勇献身、壮盛无畏的强悍精神。

亦具宋代建筑之遗风的望兄亭古朴简约,与仁济庙隔东池相对。苍坡李氏族谱记载,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七世祖李秋山、李嘉木兄弟分家,哥哥李秋山迁居方巷,弟弟李嘉木留在苍坡。兄弟两个感情深厚,时常闲聊至深夜。迎来送去时,总是晃灯笼以告平安。后来,弟弟在苍坡的寨墙边建望兄亭,哥哥在方巷的小溪边建送弟阁,亭与阁形制相同,彼此遥遥相望,心心相印。望兄亭上的楹联,有“礼重人伦明古训,亭传佳话继家风”之句。时间飞逝,望兄亭前的卵石道上铺砌的灯笼图案,都仍旧透露出暖暖亲情。

静幽古雅的水月堂,初建于北宋宣和年间,也跟一对兄弟有关。当年,苍坡李氏八世祖李锦溪、李霞溪兄弟两个都在汴京做官。哥哥李锦溪随童贯征辽,临行前割下一把胡须,以此表达誓死保国的决心。哥哥战死沙场后,弟弟李霞溪悲痛不已,无心继续在京城做官。回到家乡后,他先将亡兄的胡须葬于南山垅,然后在东池中建水月堂。每当他于水中看到明月时,都感觉兄长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此情此意,感人至深。

旧时的血缘村落,其宗法威力异常强大。苍坡村仁济庙前的3株古柏,是宋代族长李斋西所植。为保护林木,涵养水源,李斋西立下一条禁约:“凡拴耕牛于树者,杀牛不赦。”相传有一天,他发现一头耕牛拴在树上,查实后得知这是他家的牛,是家中一长工所为,便不由分说,立刻杀了这头牛。令行禁止,以身作则,使族长享有极高的威望。

苍坡李氏宗祠规定,凡死在村外的人,其尸体不得运回村寨,以防凶煞不吉。为此,李氏宗族在笔架山下建停尸厝,用来暂时安置死者。这是规范族人的另一条禁约,其宗法力量可谓是不容抗拒。

猜你喜欢
文房四宝仁济李氏
文房四宝
文言文练习
文房四宝
知县奇断田产案
谈谈三国史上的江油关
仁济医院成为首家北美医学院附属医院
皇宫救命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