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今昔物语集》中的“他力”救助

2019-04-15 08:25庞超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宗教社会

庞超

摘要:《今昔物语集》作为一部民间故事集,其中的故事来源于平安时代的社会生活。在《今昔物语集》中可以看到被“他力”所救助的故事,救助人的“他力”既有现实中所存在的人与动物的力量,也有人类所无法直接看到的神奇的力量。《今昔物语集》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他力”所救,但背后隐藏着现实中作者无力自救,又难以得到社会(官府)救助的无奈。“他力”救助故事的背后,也有作者价值观与宗教信仰的影子。作者希望通过故事,将自己的价值观与宗教信仰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关键词:《今昔物语集》 他力 宗教 社会

一、《今昔物语集》故事中的“他力”

(一)现实中的“他力”《今昔物语集》故事中出现的第一种“他力”,便是得到人或动物的“他力”。由于人与动物均在现实中存在,一些故事中的动物也是现实中的动物,所以受到人或动物的帮助或惩罚,可以说是依靠现实中的“他力”获得救助或受到现实中“他力”的惩罚。有关现实中“他力”的故事主要集中于《今昔物语集》本朝部后半部分(卷二十二至卷三十一)。在这一分类下的“他力”的发出者,可以分为人或者动物。如《于铃香山蜂、螫盗人》中的救人者为蜜蜂,《平贞盛朝臣、于法师家射取盗人》中的“他力”发出者为平贞盛。这一分类下受到“他力”救助的原因,主要是乐善好施。乐善好施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受助者的乐善好施。如《平贞盛朝臣、于法师家射取盗人》中的法师在忌避日未拒绝平贞盛的留宿,所以才会受到帮助;《于铃香山蜂、螫盗人》中的蜂之所以愿意帮助商人,是因为商人平时酿酒供蜜蜂饮用。《今昔物语集》中乐善好施者受到“他力”救助的故事虽然有佛教中“善有善报”的因素存在,但是,佛教并非是他們获得“他力”救助的关键性因素,他们对于他人或动物的帮助行为,才使他们在困境中为他人或动物的力量所救助。另一种则是“他力”发出者的乐善好施,如《美作国神依獵师谋止生贽》中猎人主动请求帮助,使国人摆脱了活人祭祀的问题(这对于人来说仍然是救助)。

(二)宗教中的“他力”《今昔物语集》中除了出现由于他人或动物之力获救外,也有大量因为佛、鬼及其他力量(如因果报应,阴阳术等)获得救助的故事。由于佛、菩萨、鬼神等来源于佛教、神道或其他日本民间信仰,因果报应、阴阳术等也是来源于佛教与阴阳道。所以说,这是受到了宗教中“他力”的救助或惩罚。这一分类的故事前后两部分均有分布,佛教中的“他力”主要集中于《今昔物语集》的前半部分(卷十一至卷二十一),而阴阳道及民间信仰的“他力”则更多集中于后半部分。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今昔物语集》中有通过依靠他人诵读《法华经》得救的故事,如《为救无空律师枇杷大臣写法花》。在这些故事中,虽然“他人”(如枇杷大臣)是施救者,但是从《今昔物语集》故事情节的安排以及作者的目的看,这些故事是强调《法华经》的功德与力量。故事中枇杷大臣依靠《法华经》救人,救助的力量更多来自于《法华经》,所以,这些故事中的“他力”仍属于宗教中的“他力”。在这一分类下的施救者可以分为神秘力量(佛经的力量等)以及人与动物。如第十三、十四卷的故事中,主要是依靠《法华经》或者佛教真言得救,《地藏菩萨变小僧形受箭》中依靠小僧得救等。这一分类下受到“他力”救助的原因,首先便是平时的佛教信仰。受到救助者因为平时的佛教信仰,获得佛、菩萨的救助。这在《今昔物语集》佛教故事中出现较多。其次是对于佛教、阴阳道相关内容的熟悉与掌握。在依靠佛教或阴阳道得救的故事中,可以发现一些故事的主人公是因为掌握了真言或者阴阳术才得以获救。第三点原因,与现实中的“他力”相同,也是得益于他人的乐善好施。如《幡磨国阴阳师智德法师》与《僧登照、相倒朱雀门》中,受害者得到救助,得益于智德法师与登照僧的帮助,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智德法师与登照僧愿意并使用阴阳术,才使得受害者得到了“他力”的帮助脱离困境(或险境)。

二、从“他力”故事看作者与社会

《今昔物语集》中“他力”故事虽然重点记叙依靠“他力”得救,但是,《今昔物语集》的作者与受众均为人,所以,《今昔物语集》的“他力”故事并非单纯地描述“他力”的神奇,在“他力”背后,是作者对现实中自身无力的感叹,对社会难以保障自己利益的无奈。

(一)自身的无力无论是借助“佛力”还是借助他人之力(甚至动物之力),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的“无力”。通过《今昔物语集》中的故事情节不难发现,故事中人物获得“他力”救助时,面临的是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情况。如上文所提到的《平贞盛朝臣、于法师家射取盗人》,法师家对于盗贼所至的时间是非常清楚的,但是面对盗贼,所做的也仅仅是忌避(紧闭大门,断绝出入),这样的做法对于防范盗贼来说是毫无用处的(从故事情节的安排看,盗贼破门而入,如果没有平贞盛,法师家必然遭难),可以说法师家无力抵抗盗贼的侵袭,只能依靠“他力”才能获救。《今昔物语集》中出现的受到动物或贼人侵害的故事,不少都是依靠“他力”得救,这表明在这些故事的作者眼中,自己面对侵害时是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应对的,因为自身的无力,所以需要“他力”的帮助,在无人可以帮助时(或面对无法解释的现象时,即作者所认为的鬼与妖),只能依靠宗教中的“他力”来帮助。

(二)对社会的无奈《今昔物语集》故事中频繁出现借助“他力”的现象,也蕴含着故事的作者对于无法保护自身利益的无奈。在《今昔物语集》中不难发现,救助与惩罚很多都是基于因果报应或者个人方式,官府出现的次数较少(仅有卷二十九的故事中提到了官员与官府),而且在第二十九卷中,对于盗贼也出现了非官府的救助与惩罚,如《平贞盛朝臣、于法师家射取盗人》中救助法师者为平贞盛,《放免共、为强盗人家被捕》中对于盗贼的处罚并未通过合法的方式。《今昔物语集》中的故事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故事中无论是受到盗贼、动物等现实力量的伤害,还是受到鬼、妖等宗教中“恶”的伤害,都是平民日常生活中利益受到侵害的反映。对于鬼与妖等灵异力量,故事中的主人公依靠佛法的做法无可厚非,毕竟这并非官府能够处理,但对于现实中的强盗、动物,依然只能寄希望于佛法、阴阳术,或具有偶然性的人的帮助,则表现出作者对于社会的无奈。此外,《今昔物语集》的惩罚与救助基于因果报应,这与佛教的影响息息相关。但从因果报应的救助与惩罚过程中,官府的身影同样较少出现(《今昔物语集》故事中的因果报应,很多是求助者受到佛法力量的直接救助,加害者受到不可思议力量的直接惩罚)。对于佛法、不可思议的力量的关注,对于现实力量的忽视,也可以看出故事的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无奈。

(三)相信佛教与相信鬼、妖存在的社会《今昔物语集》的前半部分是佛教故事集,展现了平安时代的佛教信仰状况。正如前文所述,《今昔物语集》中的“他力”,有一部分是宗教中的“他力”,是佛的力量对人类进行救助或惩罚。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是因为作者相信佛教,《今昔物语集》中才会出现大量与佛教相关的故事。《今昔物语集》中的佛教故事集部分继承自《日本灵异记》等佛教故事集,另一部分的作者中也有可能存在大量僧侣。作者的身份以及《今昔物语集》的编排方式,决定了这些佛教故事不仅仅只是单纯地说明佛教理论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作者与编者希望通过这些佛教故事,进一步扩大佛教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信仰佛教,不诋毁佛教。

《今昔物语集》中的鬼、妖故事在前后两部分均有出现,与佛教故事相类似,鬼、妖故事的大量出现同样说明故事的作者相信鬼神的存在,相信鬼会对人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虽然《今昔物语集》中的鬼与妖并不是作为救助者而存在,但是鬼与妖作为“加害者”受到“他力”的惩罚同样值得关注。在这些故事中,故事的作者构建了一个人受到鬼或妖的侵害,最后人获得救助,鬼与妖受到惩罚的故事。鬼与妖作为“加害者”加害他人以及最终受到“他力”的惩罚虽然占了故事较大的篇幅,但这并非故事的重点。作者的关注重点在于“他力”救助,即希望故事的读者注意到这些人受到侵害时为什么会受到“他力”的救助,这也是作者构建故事、编者收录故事的原因,即通过故事告知人们信仰佛教的必要性(前半部分)以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提出劝诫(后半部分)。

(四)“他力”与作者的社会价值观《今昔物语集》中的“他力”救助故事,是作者自身无力以及对社会无奈的表现,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故事中人物受到“他力”救助,而“他力”作用的依据,则是作者的价值观。《今昔物语集》中的“他力”救助往往伴随着“他力”惩罚,救助受害者、惩罚加害者的情节在《今昔物语集》中频繁出现。在法庭审判中,有原告与被告的存在。在很多情况下,原告一般为受害者,被告一般为加害者。笔者在前文中提到,在《今昔物语集》故事中的世界,因果報应等“他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法律,成为惩恶扬善的方式。换句话说,《今昔物语集》中的“他力”就像是法庭审判中的法官,故事作者的价值观便是法律。“他力”根据作者的价值观在故事中救助受害者(维护原告利益),惩罚侵害他人利益的加害者(被告)。

作者创作这些故事,使故事中的人物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基准受到救助或惩罚,并非是作者希望通过故事来达到精神胜利的目的,作者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将自己的价值观融人故事中,传递给听故事的读者,使读者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自己的价值观。《今昔物语集》的编者将故事进行汇编,筛选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故事,并在故事后加上自己的评论,使故事说教(宣传)的色彩更加明显。

三、《今昔物语集》中的“他力”惩罚

《今昔物语集》的“他力”救助,往往伴随着“他力”惩罚,但“他力”惩罚的出现并不一定代表着受害者得到救助。在《今昔物语集》中,有的加害者受到了“他力”的惩罚,但受害者并未受到“他力”的救助。这背后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故事的受害者同样违反了社会价值观,所以受害者与加害者一起受到了“他力”的惩罚。其次,故事的受害者是一个场所和群体。例如《今昔物语集》中的受害者为佛教整体或佛教场所,对诋毁佛教者的惩罚便达到了维护佛教的目的,所以故事中并不需要出现救助。此外,有时加害者甚至就是受害场所的一员,如《灵岩寺别当、碎岩》故事中,对寺院造成伤害者是寺院的僧侣,寺院的衰落是对僧侣行为的惩罚,所以不需要出现“他力”的救助。第三,受到了故事作者写作目的的影响。受害者未受到“他力”救助,加害者受到了“他力”惩罚的情节主要集中在世俗部。世俗部的故事很多直接来源于现实,又有作者独特的目的。现实中很多人在遭到侵害时并不能第一时间获得救助,所以在故事中没有出现“救助”情节,此外,作者与编者为了进行劝诫,将行为的结果展现出来,以加强劝诫效果,所以安排受害者未受到“他力”救助。

“他力”救助作为《今昔物语集》出现较多的情节,在佛教部与世俗部均有出现。《今昔物语集》中有关“他力”救助的故事虽然内容安排不同,但“他力”基本可以分为宗教中的“他力”与现实中的“他力”两大类。《今昔物语集》的作者在故事中使用“他力”情节,但“他力”本身并非作者想要重点说明的。故事的作者希望借助故事,让读者关注到得到“他力”救助的原因,即信仰佛教与乐善好施。与《今昔物语集》的其他故事相同,信仰佛教、乐善好施可以获得益处,这便是故事的作者与编者希望通过故事所传达的信息,作者与编者更希望故事的读者能够在阅读故事后接受佛教以及自身所宣传的价值观。此外,还必须关注的是,《今昔物语集》的故事基于社会现实,故事中“他力”救助的情节也反映出现实中作者面对困境时的无力以及难以得到社会帮助的无奈。

猜你喜欢
宗教社会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