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从“准度”迈向“深度”

2019-04-16 07:01曹振国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例文实体劳动

曹振国

议论文,肯定要追求“准度”,但若仅仅囿于就事論理的“准度”,可能会止步不前。议论文追求的更高境界在于分析说理的“深度”。

关于这个话题,先从一篇千字时评(来自网络,略有删改,原文标题也为《看似水火不容,实则殊途同归》,作者彭飞)说起。

董明珠雷军“10亿赌约”到期,到底谁赢了?

5年前,小米的雷军和格力的董明珠曾有一个“10亿赌约”。5年里,“10亿赌约”一再挑动大家的兴奋点,一方面是因为10亿筹码吸引眼球,但更重要的是,这场赌约被视为传统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之间的对决。大家都好奇:到底是互联网再次颠覆传统?还是实体制造业不动如山?

赌约论输赢,不能只看怎么说,更要看怎么做。小米很早就将自己的商业模式概括“硬件+互联网+新零售”,硬件摆在第一位。雷军要做中国乔布斯,可能比任何人都清楚,必须有过硬技术与制造能力作为支撑。再看格力, 2015年就上线了电商平台“格力商城”;如今的格力空调,还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打造智慧家电。根据披露,2018年前三季度,小米营收1304.94亿元,格力营收1487亿元。这样骄人的数据,很难说谁是“输家”。

看似水火不容,实则殊途同归。小米与格力在传统家电制造与互联网经济构成的光谱中,虽处于不同位置,但并不像想象中离得那么远。互联网和实体经济不是非此即彼、互相对立的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只有融合、协作,才能走向完美。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实体经济是根、是底,这一点不容置疑。比如互联网最离不开的光纤,其实是一种玻璃。互联网发展早期,激光传输技术有了,但却缺乏优良介质,直到一家美国玻璃制造企业生产出高纯度玻璃,才演变出光纤,推动了互联网的大发展。再比如被大家看好的无人驾驶、物联网等场景,要想实现普及,离不开具有更强大数据传输能力的5G通讯技术,而5G通讯又离不开能够建造基站、制造芯片的企业。因此可以说,实体经济就是“1”,互联网则是“0”,少了“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

但并不是说互联网经济不重要,今天,如果不能借互联网的东风,再优秀的传统企业怕也插翅难飞。博鳌亚洲论坛上,一位搞人工智能的企业家疾呼:绝大多数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不是要颠覆、取代传统制造业,而是要为制造业企业“赋能”,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当年,淘宝崛起后,很多人认为电商会对传统产业造成巨大冲击。这看法只对了一半,零售行业确实“完全洗牌”,然而那些拥有技术、质量上乘的制造业企业反而借此打开销路,活得更好。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经济的真正贡献,在于通过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流通成本、优化生产流程、减少决策失误等方式,显著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但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的融合,却不是数学题,而是化学题。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靠炒热概念圈钱,或是用资本砸流量,必定走不远,更多关注真实需求、对接实体产业才是王道;对实体经济来说,不是设计出个APP,套个大数据、物联网的帽子,就真的实现了“互联网+”,更关键的是培育货真价实的互联网思维,关注网络世界中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方能激发出新的活力。

这正是:莫看表面输赢,细察发展玄机。

文章开篇引出“10亿赌约”以及背后涉及的“对决”。先就事论理,结合两家企业“赌约”期内的行动和2018年前三季度相关营收数据,得出基本结论:很难说谁是“输家”。接下来,作者的真实意图(也即文章的论点)才显露出来:互联网和实体经济不是非此即彼、互相对立的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只有融合、协作,才能走向完美。在这一论点的基础上,文章运用“互联网光纤的介质是玻璃”以及“无人驾驶、物联网技术离不开实体企业”两个论据材料,论述“实体经济是根、是底”的观点,并用“1”和“0”的关系做了形象阐释。紧接着,文章引述博鳌论坛一位企业家的观点进行道理阐释,用“电商崛起给制造业带来新机遇”的论据材料,论述了互联网经济的真正贡献。在两个层面论述的基础上,文章又得出一个形象化的推论: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的融合,却不是数学题,而是化学题。围绕这一推论,文章又分别着眼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两个方面,先反后正,论述二者有机融合的问题。

这篇评论文章既有就事论理的“准度”——精准论述和回答了标题或开头的问题,更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提升到更高层面、更大视野的规律性论述(也即“深度”)——传统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之间互补、融合的关系。这篇文章的写法,代表了时评类议论文体写作的一种典型思路:兼顾“准度”与“深度”。学习和熟练运用这种思路,对于我们写作议论文(特别是时评类议论文)大有裨益。

拿下面的作文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在某校的家长会上,老师和家长交流学生平时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时这样说:

我们不太让孩子做家务,更不用说做农活儿了,因为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脱离农村劳动,做体面的城里人。

——家长甲

我们的孩子很少做家务。因为做家务浪费时间,会影响学习;即使孩子帮忙做家务,可能会越帮越忙。

——家长乙

不少孩子的动手能力很差,很多手工制作的作业,往往是家长代劳,根本没有起到锻炼动手能力的作用。

——美术老师

现在企业招聘,不一定需要最优秀的人;但它们需要合适的人,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很重要。

——班主任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如果让你代表班委会在下一次家长会上发言,请针对此次家长会上交流的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谈谈你的思考或建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道话题+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比较类似时评类文体的写作。我们在此不论任务指令要求,也不提立意说理的侧重点,只从“准度”与“深度”的层面,将两篇考场作文进行对比考量。先请看原文。

例文1:

培养劳动意识,鍛炼实践能力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很高兴能站在这里代表班委做一次简短的发言。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培养劳动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上一次家长会,各位家长和老师针对这一话题展开了交流,我们班委会在之后也进行了讨论,我们觉得:劳动应该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锻炼孩子的实践能力。

有不少家长不想让子女帮忙做家务,认为只会“越帮越忙”,这表面上是对子女的溺爱,实际上存在着不小的认识误区。劳动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子女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在劳动中不断锻炼出来的。一个人不可能天生就会做什么事,也不能仅凭一两次劳动机会就能拥有超强的能力,实践能力是需要逐步培养的。相信各位家长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学干活的样子,想必你们也是吃过了不少的苦头,总结了许多的教训,才能获得较强的动手能力。既然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那么就请不要吝惜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也许摔碎过盘子,划伤过指头,下一次我们洗碗时才能得心应手;也许做出的第一道菜不合口味,也会把厨房弄得乱七八糟,但下一次我们一定会进步许多。

有不少家长认为:让孩子搞好学习才是当务之急,做家务会浪费时间,影响成绩。这样的顾虑可以理解。但有一句古诗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中获取的知识并不是知识的全部,有时候,从实践中获取的知识更为重要。实践出真知,而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实践。现在有不少的同龄人,在教室里是当之无愧的“学霸”,走出校园则成了彻彻底底的“呆子”,在外面辨不清东南西北,到田间分不清小麦韭菜,更甭说动手实践了。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只是书本知识,还有生活的诀窍、人生的常识,而劳动既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也教我们懂得生活的不易,培养我们的感恩心理,引导我们适应社会生活。

试想,如果每一个中小学生都成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那么等我们长大成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该如何应对?当今时代,国家特别重视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是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的需求。企业更看重员工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样的能力和素质,特别需要劳动实践这个机会或平台。

各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全面发展,而劳动意识与实践能力是全面发展很重要的方面,劳动更应该是一门必修课,需要家长与我们每一个人的高度重视。

谢谢大家!

例文2:

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今天,我代表班委会在这里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

在上次的家长会上,有家长认为,要让子女远离农村劳动,将来做体面的城里人。我们班委会经过讨论,有些观点想与各位家长交流一下。我们认为,劳动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当是一个贬义词,每一个劳动者也都应该是有尊严的人。

在现实社会中,“劳动最光荣”是公认的真理,但我们不能仅仅作为口号挂在嘴边,我们应该在内心深处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组委会将“专业精神奖”颁给了茶水工杨蓉莲,这体现了香港电影人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尽管杨蓉莲只是剧组端茶送水的小人物,但她秉承着朴素的价值观,靠踏踏实实的劳动挣钱养活自己。杨蓉莲的故事启示我们:劳动不分高低贵贱,所有的劳动都值得尊重,所有踏实做事的普通劳动者都可以成为聚光灯之中的焦点人物。

其次,劳动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少了这一课,孩子有可能陷入畸形成长状态。湖南卫视《变形计》节目中,某位女主人公过了16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来到农村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我们无法推断她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但我们可以肯定,如果照此下去,生存能力的缺乏会限制她的成长与发展。其实,《变形计》并不只是个例,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大多数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动手,处处宠溺孩子,替孩子大包大揽。我们希望有类似想法或做法的家长,能够从这类现象中吸取一些教训,或者有所觉醒,趁早给孩子补上缺失的劳动课。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没有动手能力与实践经验的人,一旦离开父母,很难在当今社会生存立足。媒体曾报道,一位留美大学生在北京时间凌晨四点钟,给国内的妈妈发微信:“番茄炒鸡蛋是先放番茄还是先放蛋?”爸妈争相支招,结果儿子依然一脸懵圈。害得爸妈动手示范并拍成视频发送给孩子。如果父母阻断孩子的劳动机会,把孩子捆绑在书本上,那孩子可能会成长为一个“只会考试”的人;父母适时放手,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实践能力,未来您在半夜四点中,才不至于收到孩子发来“番茄炒鸡蛋”之类的低幼信息。

各位家长,让我们尊重劳动,尊重每一位劳动者,并用这种思想教育影响自己的孩子,从小培养我们青少年一代的劳动观念,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那么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之路才可能会更顺当一些。

谢谢各位家长!

这是两篇有着各自鲜明风格的例文。例文1侧重针对作文材料中“家长乙”的观点和态度(“做家务越帮越忙”和“做家务影响学习”)来分析说理,顺带着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层面提及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文章娓娓道来,亲和力强,特别符合发言稿这类口语交际类应用文体;同时,主体部分注意结合实际(家长自身实际、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展开论述,分析说理还比较透彻。例文2则侧重从“家长甲”的观点说起,强调尊重劳动和尊重每一位劳动者;再针对“家长乙”的话,论述劳动和实践能力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接着从适应社会的层面强调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三个层面的论述各有针对性,较好的与家长进行了沟通与交流。

相比之下,例文1偏重于就事论理,也融入了一些感性色彩,能够较好地达到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意图,充分体现了良好的论述“准度”。例文2不仅仅局限于就事说理的“准度”,文章能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上谈论这几个方面的问题,由此及彼、旁征博引地展开论述,提炼概括一些规律性的结论与观点,体现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水准,充分彰显出议论的“深度”。从公共说理的角度来说,追求“深度”更能彰显出理性思辨。

议论文如何由追求“准度”迈向追求“深度”?有三点不可缺少:

1.视野开阔,由此及彼

平时,我们思考和评价某种现象或问题,如果只站在这种现象或问题内部看,往往会受制于视野的局限。只有站在更高的观察视点上,着眼更大的空间维度和更长的时间维度去考量,跳出现象本身的圈子观察现象,跳出问题本身的视角思考问题,才可能真正弄清问题。其中的思维“跳跃”过程,就是由此及彼。从认识论的角度说,由此及彼必须遵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基本观点。

前面的时评,如果不是站在“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这个维度来谈“10亿赌约”,恐怕只会纠缠于董、雷二人各自的言论,侧重于比较一些数据,然后就事论事地给出一个基本结论,难以给人居高临下的认识与启迪。上述例文2的视野也比较开阔,香港金像奖给茶水工颁奖、湖南卫视《变形计》的相关人物以及留美学生凌晨四点求教父母的材料,均跳开作文材料本身来思考问题,体现了由此及彼的同类联想与思维跳跃。照此思路,我们还不妨适度谈及与作文话题关联的当今社会热点,如“寒门贵子”(或“穷人家的‘富二代”)现象、“巨婴”思维等,既能体现出现实针对性,也能彰显开阔的视野和认识的深度。

2.分析透彻,由表及里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现象或问题的产生绝非偶然,结果背后必然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原因,表象背后必然隐藏着更深层面的实质,遵从由结果到原因、由表象到实质的认识思路来思考分析,才能把现象或问题分析透彻。由果推因、由表及里,需要敏锐的眼光,更需要理性的逻辑思维。

时评文对“互联网的光纤介质”“无人驾驶、物联网技术离不开实体企业”以及“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的融合是化学题”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分析问题的敏锐眼光和理性思维。例文2中,作者对茶水工杨蓉莲故事的启示进行分析、对《变形计》女主人公未来生活的推断以及对留美学生“番茄炒鸡蛋”的假设推理,都能看出作者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当然,例文1中,谈到“教室内的‘学霸,校园外的‘呆子”现象时,也符合由表及里的分析思路。

3.善于概括,提煉规律

由此及彼的分析,由表及里的推理,最终必须通过高度凝练的观点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所以,概括提炼规律性的观点特别重要,类似于足球比赛中的临门一脚。这一过程需要抽象与概括能力。抽象指抽取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是指把抽象出来的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连接起来,从而归结全类事物的共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抽象就不能进行概括;抽象中寓有概括,概括又借助于抽象,其目的都是为了揭示事物本质。

时评文从“赌约”分析中提出论点偏重抽象思维,实体经济是“1”、互联网经济是“0”的推论则偏重类比概括,对互联网经济真正贡献的提炼,还有“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的融合……是化学题”的论断以及之后的分析论述,则是抽象与概括的融合,体现了作者对问题的概括分析能力和对规律的准确提炼能力。例文2中,作者对杨蓉莲故事的启示的提炼,体现出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家长重视劳动课程和“适时放手”的善意提醒,则体现出一定的概括能力。

[作者通联:湖北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例文实体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热爱劳动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