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情泪沾臆

2019-04-16 07:01洪越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诗眼白头长安

洪越

闻一多说,杜甫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杜甫》)。这显然是极高的评价,不仅充分肯定了杜甫的文学地位,也高度赞扬了杜甫思想所折射出的的儒家精神。

“沉著”本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一品”。到了严羽《沧浪诗话》又进一步将诗之妙分为两类:“(诗之)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著痛快。”然而在漫漫文学史上,“沉著痛快”所阐释的“沉郁顿挫”之风格几乎成了杜甫作品及杜甫的代名词。

作品风格的形成总是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个人的人生遭遇密不可分的。杜甫虽然是高产作家,但是在他39岁前的作品留存至今的却不到40首,所以我们更多的是从杜甫中年时期的作品开始研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春望》已经在艺术手法、情感表达、思想内容上充分展露出这一特点了。

安史之乱,对杜甫的人生及诗歌创作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春望》一诗,正是在这一动荡时期,诗人被拘禁于长安城内所写的。杜甫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忧国思家之痛,酣畅淋漓地在此诗中得以表达。品鉴《春望》的作品不少,但是此诗的“诗眼”是哪一句?诗歌是如何围绕“诗眼”艺术地表达的?作者的儒家思想又是如何在沉郁顿挫中体现的?这些问题依旧值得细细探究品味。

醉里眉攒万国愁

忧国思家,离不开“愁绪”,离不开内心的痛,即使在这个春天,没有酒,没有醉,但是杜甫的眉宇之间锁定的是愁,眼里望到的都是衰败的哀景,内心排遣不去的是对家国的思念与忧惧。

于是,《春望》中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就成了被关注最多的句子,因为有泪,有愁,有忧伤,有哀痛啊。也因此多被认为是这首诗中最重要的句子,甚至被誤认为是“诗眼”了。那么,一首诗最重要的“诗眼”句或“诗心”句,该如何判断呢?首先要回归,要明确诗歌的情感及主旨的落脚点在哪里?“溅泪”“惊心”是一种痛,但是诗人最痛的表达在这里吗?诗人忧国思家的主旨在这里有体现吗?全诗的抒写都是围绕着这句展开吗?当这些问题弄清楚后,我们就豁然开朗了。

《春望》前两联写“春望”之景,因景抒情;后两联抒“春望”之情,情中含景。再细读,前两句写景,是由大景写到小景;后两句写自己,是从内心情感写到外在表现。最能体现内心沉痛的句子是什么?一定是着力表现自己独特的内心与行为的,换言之,所有写景的文字最后都要落到人,落到人的行为,人的情感,人的思想。显然,只有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句,把这些方面都传达出来了。

“白头”表明了自己的年龄,已近暮年;“短”字,既可以看出年龄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头发已经稀疏,也可以看到战乱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逃离途中的野行装扮,更可以看出长期的内心焦虑与愁绪在外表上的外显——不仅愁“白”,更是愁“落”。

“不胜簪”三个字内涵更为丰富,既写出了自己梳头的动作,也写出了自己插的次数。为什么要一遍遍插呢?显然是希望自己能年轻些,是希望自己还能为国做事啊。可是呢,常年的极度思虑,头发已经稀疏,再怎么努力,也都无法实现啊,连头发都盘不起来,还能做其他什么呢?借着这一动作,我们似乎窥到了诗人的内心,看到了当时的情境,一切惟妙惟肖,似在眼前。忧国思家之切与无能为力之痛,都在“不胜簪”中显现出来。诗人的那种着急,那种焦虑,那种伤痛在这个动作里表露无遗,可是又能怎么样呢?只有无言,只有无奈,这种无能为力的伤痛,得是多么痛啊,它是远远超越于外表的“泪”的痛啊……

要知道,这是年轻时曾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凌云志向的杜甫啊,可如今却只能“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在安史之乱开始后,扔下妻儿,重拾信心,想要追随新皇帝肃宗重振河山的杜甫啊,可如今却落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奇才,是一生不向权贵低头,内心只装着国家、心系百姓的杜甫啊,可是当时却只能“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的尾联,难道不是全文最沉痛的“诗眼”吗?

诗成吟咏转凄凉

“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是,在这个春天,却是如此的悲痛,脱口吟出的诗歌里,却处处流露着哀伤与凄凉。

杜甫的四联诗,很好地阐释了起承转合的诗歌写法。为了引出“诗眼”“诗心”句,其他三联是怎么围绕它来写的?又是如何把这种沉痛步步铺垫到最痛的呢?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传达了“物是人非”的现实。这个春天里,杜甫望到了祖国的河山,却望不到国家的完整;他望到了茂密繁盛的草木,却望不到长安城里应有的繁华喧闹。“破”字让我们看到了安史之乱后,国家支离破碎的状态;“深”字写出了杂草的恣意生长,更刻画了长安城今非昔比,早已破败荒凉、空虚无人的惨景。如今的长安,已经不是完整的长安了,不是国都长安了,而诗人却无法逃离,只能被困于此,看山河破碎,看草木疯长。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和“恨别”是此联的关键词。从艺术手法上看,此联是用“移情”的方法赋予了“花”“鸟”以灵性和情感。主语可以看作是“花”“鸟”,也可以看作是诗人自己。作者心中的苦闷只有用“花溅泪”的形式向人们述说,述说自己的忧国之痛、离家之恨。诗人借感“时”与恨“别”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与思想。

感“时”之“时”如何解读?是时局——国破;是时令——春天。已经沦陷的长安城,此时是荒草遍地肆意疯长,荆棘满布中曾经盛开的花卉,依旧灼灼盛开,可是这一切却无人欣赏了,反而是那样的刺眼,深深刺痛诗人的内心……

“感”的结果是什么?是“恨”,是恨“别”,这个“别”的内涵实在太丰富了:

——是长安之别;杜甫人虽然还在长安,但这还是原来的长安吗?现在可是安禄山的长安啊!身在长安,却已经与真正的“长安”分离,多么讽刺啊,这是杜甫最最不能接受的啊!

——是家国之别;此刻的肃宗在灵武即位,国都不在长安啊!此刻的家人在羌村躲避,家也不在长安啊!国破,家也破了,都没了啊!

——是梦想之别;去年此时为了梦想,逃离长安,去投奔肃宗,可是如今的被困,又是与去年的希望与梦想的分别啊!

——是生死之别;此时杜甫妻子、子女、兄弟、姐妹都不在身边,只有自己属于长安,何时才能重逢,还有重逢的可能吗?

——是内心之别;此刻的自己就是孤鸣的鸟,受到极度的惊吓。诗人渴望别离长安,别离此刻惊慌的内心,想要寻找家国的未来……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当时的烽火已经持续到三月了,可是还会持续多久呢,谁又能知道呢?年纪越来越大,战争也拖得越来越久……家书,万金,那就是意味着是不可能收到的,这是怎样的生离死别啊……

全诗无一痛字,无一悲字,无一愁字,却字字都是痛,都是悲,都是愁,字字“沉著”,这就是杜甫的诗。

惟公之心古亦少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春望》一诗,是很好的阐释与体现。

“惟公之心古亦少”(王安石《杜甫畫像》),这是对杜甫高度的概括。杜甫就是这样一位一生都关注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而杜甫之所以成为杜甫,他的诗文绝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表达情感上,在忧国思家之心之外,更有报国为家之行。题目《春望》二字,就寄予了诗人内心的祈盼,传达了诗人的言行。

为何是“春望”,而不是“秋望”,或者是“冬望”呢?仅仅是因为写诗的时令恰在春天吗?春天在儒家眼中,还是希望的化身与寄托。虽然这个春天,与前面那么多年见到的长安的春天,早已物是人非,视觉上望到的是满目疮痍的春景,情感的喷薄是忧伤的,伤感的,悲苦的,但是“春”在儒家涵养的诗人内心,同时又是饱含希望的,是带着内心坚定的祈盼的。诗人景中生情,情中寓意,诗人祈盼国家能重回安定繁荣的“春天”,祈盼百姓能重归安居乐业的“春天”,祈盼自己能在“春天”与家人重新团聚。因此,杜甫诗中的“望”是深沉而有希望的,不仅有视觉的眺望,还有内心的祈望,这更成了他一生的守望。这份情感是曲折多变的,是深沉缓慢的,是低回起伏的,这也就是他诗歌沉郁悲壮的体现。

在这个春天里,我们望到了长安,望到了战争,望到了杜甫:一位白发苍苍,踽踽独行,惆怅满怀的老人,却又是一位忧国思家,始终忠于国家,始终关心民生,始终不言放弃的杜甫。

[作者通联:苏州大学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诗眼白头长安
我们长安
水VS火
诗眼
诗眼
西游新记 2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白头鹮鹳
青山不老,为君白头
白头吟
一处归去两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