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技能到素养的语文高考

2019-04-16 07:01何明锋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命题智慧技能

何明锋

一、语言技能与核心素养割裂

人们认定,语言是语文的标志,要考查素养就不能不以语言制定考纲和命题制度。这是语文高考的核心问题。大家似乎不明白,语言作为载体,既可沦为简单的技能训练,远离人生,又可内蕴核心素养,就看以什么方式考查。作文该是内含素养的语言能力,可是如果不制定科学的命题和评价标准,也可沦为新八股,就像前些年的高考作文,以优美语言铺陈几个古代事例,内容空虚,半抄袭半宿构的高分典范作文,与人文素养有何关联?什么是疏离素养的语言技能?就是把语言作为单纯工具而训练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技能,也就是与人生经验无缘的技能。技能的鲜明特点在于,只需要短期训练即能形成,跟运用定理的技能相似。比如,文言文阅读该是与素养亲近的言语实践,可是高考只考查翻译技能,就是评述的客观题也往往在翻译上较劲。至于“语言知识与运用”题,更是技能性十分突出,远离素养。如果以语文核心素养来审视高考,就不能不说,语文考得太简单太肤浅,有的题型几乎是雕虫小技。难怪大家小瞧语文?

问题在于,技能也可向难度挖掘,可是难度并非素养驰骋的天地,仍不过是与未来发展无缘的技能。这就不能不形成命题的尴尬格局,命题过易和过难都没应有的区分功能,难到一定程度,运气远比技能有意义,海量训练远不如理科那样有功利价值。如果以素养的视角客观评价考生,差异是极大的,只因为技能命题无法彰显这差异。在语文教学中,素养较深责任较强的教师顽强探索语文前途,可都很困惑,让孩子读经典名著,丰富人文积淀,却不能在高考中取得应有的成绩。如果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的孩子能在高考中争到像理科一样的高分,谁不重视语文并积极培养素养?

语言本是素养的最佳载体,语文高考居然沦为疏离素养的技能考试,是唯工具论的流毒在作怪。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居然也成为争议不休的大问题。所谓核心素养本是与语言技能相对而言,是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素养。如果科学指认识自然的智慧,文化就指认识自我的智慧。文化素养主要指在认识自我中积淀的爱和思想的素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个性和道德的品质。传统文化也好,外来文化也罢,只有化为爱的情愫和思想的营养方能影响主体生命。文学是文化的载体,审美素养只能积淀于爱和思想的素养。批判思辨的创新能力也凝聚于思想的智慧。爱包含自爱和他爱(指亲情友情爱情博爱等),是认识自我的最高智慧,是艺术和人生的最高真理;思想是爱的理性表达,是冲破习惯和环境意志而开辟崭新人生的先导,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标志,也是未来发展潜能的标志。由外在技能转化为内在素养必然成为高考改革的基本趋势,高考只有角逐认识自我的智慧,成为爱和思想素养自由驰骋的平台,方能选拔出有发展潜能的人才。正由于承载鲜明的文化功能,语文才成为最重要的学科,高考才提高到180分。

以爱和思想的核心素养考查语文能力,必然改变以往命题的范式。现实高考以文体和语言技能的视角命题,命题繁琐,特别是客观题赋分很重,考试结果往往出人意外——素养深厚者分数平庸,分数较高者却素养平庸。由于技能难度与素养无缘,也就不读经典。由于强化技能,跟理科一样,重点中学则陷落于题海战术,这是获得分数的法宝。又由于技能难度过大时,训练也往往失效,必然使考生不重视语文。长期以来,语文实际沦为高考的边缘学科。反之,如果考查核心素养,较劲的就在于阅读什么及怎样阅读,高考就不再需要速效的训练,也就没有所谓复习教材。

二、语言如何承载核心素养

阅读大致有两种,一是接受性阅读,二是干预性阅读。前者检测对文本信息摄取的准确性,后者检测素养,于干预文本中彰显自我情感和思想,本质是读自我。在考纲中,后者称为评价和鉴赏。为了公平,我们长期采用客观题和第一种阅读命题,殊不知,却禁锢素养的检测。对于素养深厚者,对于有发展潜能的考生,看似公平的命题恰恰不公平。作家做高考题得分平庸,跟语文素养深厚的考生得分平庸一致,有力地说明了素养在高考中没有展示空间。高分考生往往并非素养深厚,而是因训练有素非常注重答题技巧和规范。规范由标准答案制定,技巧由技能训练决定,都与素养相悖。如果分数高原地带由素养占领,特别是有天赋的考生占领,高考就真正选拔有发展潜能的考生。

如果知识学习还有意义,就在于成为探索自我思维和人格天赋的人生实践。语文是探索和塑造生命最重要的途径,对经验的寻觅和重构得天独厚。只有经验才能提炼智慧,知识与技能不是智慧。李镇西老师认为,阅读是读自我。阅读是经验与文本的交融碰撞,绝不是简单接受信息。当自我经验获得响应,阅读就产生纯正趣味,获得审美愉悦;否则,阅读就徘徊于人生大门外,接受信息不管怎样准确,都与生命发展无缘。人生智慧蕴藏于充满活力的经验世界,阅读是只身远行,是沿文字的幽径去到作者和经验的远方,积淀智慧。

如果文本知识还有意义,正在于成为通往经验的一种途径。可要抵达经验的远方,决非一蹴而就。要唤醒自爱和他爱,非得许多次阅读,每次阅读受到爱的感染,就是将蒙昧的厚幔揭开一层,最终爱的阳光才洒满心灵天地。经典名著之所以不能为教材取代,就因为感染力无与伦比,能大大缩短爱觉醒的历程。以爱的觉醒为源头,把爱升华为独立的思想,在思想的意志下创新生活,养成新的习惯,最终积淀成个性和道德的品质丰碑。自爱——思想——个性,他爱——思想——道德,是生命发展的两道基本轨迹,不懂得爱的生命是在黑暗中摸索,没有思想的生命只能任环境和恶习摆布。个性丢失的生命注定沦为庸众,道德沦丧的生命注定蕴藏灾祸。

以爱为核心素养的情感体验是极复杂的阅读心理,既不是自我情感经验的简单复活,又不是作者情感的簡单接受,而是二者富于创造性的融合,充满发现的喜悦,因此表达为语言就是极富个性的答案,以标准答案禁锢情商检测,显然不科学。评价是以自我思想为参照,表达对文本的主观认识,同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思想是文化智慧的表达,反映自我对文本独特的认识(本质是对自我的认识),答案就必然是个性化的。以情商为重点的鉴赏,与以思想为重点的评价,无不是核心素养的最佳载体,科学的检测不能不以个性为评价标准,越是大众化的答案越平庸,得分理应越低。这跟以个性作为标准的作文评价是一致的。

阅读是呼唤沉睡经验,寻觅自我,建构爱和思想的深厚土壤,也是在心灵天地塑造个性和道德的人生实践。既然阅读检测的不仅是吸纳文本信息的能力,更是情感和思想素养,越是为之创设自由张扬的天地,命题就越科学,越能选拔出个性卓异的考生。其实,阅读评论就能成为很好的命题。评论既可以鉴赏为重点,也可以评价为重点。评价既可以内容为重点,也可以形式为重点。无论以什么为重点,切入文本都必须具体,忌讳宽泛无边的议论。既可以自拟题目,也可命题,但都必须切入具体,只能就文本一方面展开评论。评论不是读后感,忌讳从文本飘逸出来,任意发挥。从评论标题(即论点)审视切入角度的智慧和思想的价值,从分析论证审视语言表达和逻辑力。情商较高者选择鉴赏性评论,智商较高者选择评价性评论,批判思辨者选择创新论题,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无论语言还是风格,均可自由选择,一篇评论定乾坤远比繁琐题目解答出的分数科学。

那么“理解”“筛选”“概括”等阅读技能的基础层级就不需要考查了么?评价和鉴赏能力决不是从空中掉下,而是建立于基础技能之上,如果连语句都不能理解,还奢谈什么评论能力?如果把语言规定为若干技能,就像“语言运用”那样,从压缩到扩展语句再到仿句,从简明连贯得体再到逻辑,等等,就会非常琐碎而没有穷尽。只需要一篇阅读评论,什么语言技能都有了,比如,语法和修辞彰显其语言表达力,论证的严密彰显语言的逻辑力。

然后是选择阅读文本的问题。跟技能分块儿一样,文章分类阅读也毫无意义。议论文阅读检测的逻辑思维在评论里彰显得更深刻,新闻等实用文考查的筛选信息等技能本与人文素养疏离,又严重挤占考试时间,不利于素养发挥。选择一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命题从几个角度具体切入,让考生选择一个角度写作阅读评论,不仅语言技能而且核心素养都承载其中。可以预想,如此高考,语文教学就彻底解决许多年来无法解决的根本问题,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统一。

如果认为古代文学不仅内含人文精华,而且极富艺术智慧,选择古代散文等作阅读材料,也是很好的命题。如果认为,翻译等基础技能实在重要,适当设置单纯基础技能试题,也是可以的,但赋分不能过高。

总之,阅读量过大,命题过繁琐,都无从展示核心素养;简洁深刻自由是命题改革的趋势,而个性是评价的核心标准。

三、作文考查的内容和形式

如果阅读是读自我,作文就是写自我,都反映考生的文化素养。从内容看,高考作文大致两大类,一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二是认识自我。比较而言,后者直接考查文化素养,作文是从一个具体视角写自传。个性和道德是人类文化对品质追求的两大方向,个性是坚持自我与环境和习惯斗争而积淀的品质,比如,勇敢坚强叛逆勤奋正直等,以自爱为源头,是生命的伟大创造,又是创新的原动力;道德是牺牲自我成全环境而积淀的品质,以他爱(亲情友情爱情博爱等)为源头,是处世的最高智慧,为生命发展提供高瞻远瞩的视角,是人生幸福的最高体验。二者矛盾统一,不可或缺。个性坚守的是人格和事业独立,道德牺牲的是自我利益,以赢得人际最大支持;个性是道德牺牲赢得威望的保障,道德是个性斗争的最高策略。无论从什么角度切入,高考作文都离不开品质的两大范畴;无论怎样具体,都必须深入到两大品质的塑造。只要无关两种品质,作文命题就疏离人生而肤浅。即使命题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必须深刻观照主观品质,否则无法反映情感和思想素养。从历年较成功的命题看,或者反映道德素养,或者反映个性素养,或者以思辨视角反映二者的辩证统一。比如,“坚硬与柔软”的“坚硬”指个性追求,”柔软”指道德情怀,二者和谐统一即完美人生。

要从几百字的微型作文检测生命深度,选拔有发展潜能的考生,作文命题必须切入很小很具体,切忌空泛。好的命题总是从具体问题和情境切入,激发考生作文热情,深刻反映自我的个性观和道德观。命题作文为什么不好?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没有具体指向的命题作文,总是让考生很茫然,无法调动经验,表达情怀和思想。

从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考作文看,特别注重考查认识自我的智慧,渗透对矛盾自我的思辨智慧。看法国的高考作文,“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暗示认识自我的艰难,源于习惯欲望环境等因素,人极难拥有认识自我的能力,也可提出相反观点,表达人类孤独的宿命。“对于活体的科学认知是否可能”,暗示身份地位对自我认知的障碍。“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暗示实践的意义,提示教育对生命影响的局限。“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暗示审美的现实意义,揭示审美对认识自我的影响。以及“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等命题,都从一个视角深刻切入自我,表现认识自我的能力,反映法国教育一向注重探索自我,培养认识自我的智慧。看美国作文,“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问题具体而开放,成为考生价值观和人生观自由发挥的舞台。芝加哥大学的“想象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既是对自我深刻的观照,又是关于素质的思想发挥。如果没有对自我的深刻认识,没有对生命的严肃观念,作文就很肤浅。普林斯顿大学的作文:“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请简要说明。”这里有献身科学的崇高责任,但道德蕴含于个性,是高度开放的命题。

近年来,高考作文改革令人欣喜,更多地观照自我,切入角度很具体,思辨色彩很鲜明。所谓驱动作文,就是创设很具体的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几种途径,让考生选择一种途径执行任务。比如,2018年全国卷Ⅱ的作文,以象征方式命题,以飞机蕴藏的灾祸预测委婉表达对人生灾祸的洞察,以思辨智慧发现,人们对人生灾祸的预测分析往往是错误的,比如,总是夸大分数而忽略品质的严重问题,引导考生观照自我生命,深刻反映认识自我的智慧。不过,令人痛心的是,现实作文教学极为薄弱,有多少考生悟出飞机内蕴的人生哲理?多少考生写完作文还不知道,材料到底指向现实什么人什么问题,只得当作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根本没有激活经验,也就写得空泛失败。为什么命题深刻的作文考生写作往往十分艰难?正反映考生认识自我能力的缺失。我们对学生讲,好的高考命题总是极有针对性,针对现实什么人什么問题很清楚,但为了增加难度,决不回避曲笔。可由于学生长期对自我生命十分冷漠,没有文化智慧,审题和作文能力都很差。要准确调研高中生的作文能力,莫过于调研高考作文了。只有针对现实“什么人的什么问题”切入,命题才具体,从分析解决此问题准确检测认识自我的人生智慧,写成有自传色彩的作文。

不过,以上观点仅代表笔者一孔之见,不敢自诩接近真理;希望学界能开创自由的学术空间,让大家探讨语文高考的科学制度,选拔真正有发展潜能的考生,对语文教学产生良好影响,彻底改变语文的尴尬处境。

[作者通联:重庆万州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命题智慧技能
高级技能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