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视野下高考语文命题核心思维能力系统的构建

2019-04-16 07:01涂韶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指向命题考查

涂韶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命题,其着力点在于关注学生把握情境素材在字词、句式、修辞等语言知识,立意与选材、结构与思路、表达方式与写作手法等文章学的知识,题材与体裁、文化与思潮、作家与流派等文学知识的表现特征,命题形式侧重于学生的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和赏析评价等能力。其角度无不关涉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为此,构建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系统的高考语文命题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仅以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为例,设定命题细目表(附一),反观高考命题思维能力核心系统的构建。

一、高考命题指向横向思维的建构

横向思维:简单地说就是左思右想,思前想后。这种思维的思维方向大多是围绕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或是在对各个与之相关的事物的分析中寻找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以下简称“全国卷I”)语文试题第1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主要考查理解重要概念含义、重要句子含意、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选项或摘取原文词语进行重新组合,或将原文句子转换表达,解题时体现出横向思维,注意句子关系与前后语意关联的分析。我们在分析D项时,由原文第3段“中西之学的交融”和“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两句可知,“新子学”并没有脱离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而是在中西交融中,获得了新的内涵与形态。D项表述属于肯否混淆。

二、高考命题指向求证思维的建构

求证思维:求证,即寻求证据并求得事物真假的证实。求证思维就是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验证某一个结论的思维。求证思维的结构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全国卷I语文试题中第2、4和7题,命题角度着力于求证思维的角度。

第2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层次与论述手法、思路的理解与分析,给出4个选项,要求学生掌握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从论证手法角度设项,B项从内容层次角度设项,C项从论证思路角度设项,D项从第4段的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角度命题。我们在解答時,运用求证思维一一甄别。A项立论目的错误,全文没有拿“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进行对比,也没有分析其差异;文中把“照着讲”与“接着讲”并置而观,只是为了体现“新子学”与传统诸子之学的关联性。

三、高考命题指向批判思维的建构

批判思维:一面品评和批判自己的想法或假说,一面进行思维。批判思维包括独立自主、自信、思考、不迷信权威、头脑开放、尊重他人等六大要素。

第6题是考查对小说艺术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题干已经提示分析“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的好处。那我们在分析该题时,要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艺术手法等。小说开头与结尾都是从现实的角度写,中间回忆(穿插)了赵一曼被捕、受刑、就医过程中成功劝说警士与护士帮自己出逃、再次被捕遭杀害的故事,最后以赵一曼的遗书为小说作结。从历史角度写是直接表现赵一曼的精神与智慧,从现实角度写表达作者和人们对赵一曼的敬仰与怀念。两者相互结合,着力表现了赵一曼的精神,使小说主题更加全面深厚;同时,又让赵一曼这个人物形象在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中更加立体全面;特别是小说中两次引用历史文献,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与人物形象的感染力,突出了赵一曼的精神。我们答题时应自主自信的从内容主旨、表达效果、人物形象塑造、结构情节等角度出发,分析艺术手法的好处。

四、高考命题指向递进思维的建构

递进思维:从目前的一步为起点,以更深的目标为方向,一步一步深入达到的思维。

全国卷I第9题考查对新闻报道写作目的与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报道的侧重点实际就是分析报道的目的,分析时首先要从新闻具体内容入手,由内容与表达推导出报道目的。材料一主要是报道“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及其意义,报道目的是突出中国科技力量与速度。材料二从潘建伟的团队的角度报道他们的成果和未来的工作。报道目的主要是突出人的作用。材料三侧重报道中国实验设施一流和巨大的投入,报道目的是强调中国科技发展之快,同时表达自己的担忧。

五、高考命题指向交叉思维的建构

交叉思维:从一头寻找答案,在一定的点暂时停顿,再从另一头找答案,也在这点上停顿,两头交叉汇合沟通思路,找出正确的答案。

第10题是文言断句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言语言的感知和理解。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接着通过找一些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芝坐爽下狱”不能断开,因为“坐”解为“因犯……罪或错误”,如果是“芝坐爽”,显然翻译不通。所以排除A与D项。“而口不讼直志”中,“讼”放在“不”之后,是动词,译为“争辩,辩解”,那么“直志”就应是名词短语,翻译为“正直的志向”,这样前后文不通。再从句式来看,“口不讼直”与“志不苟免”形成对仗,所以最后选C项。

六、高考命题指向侧向思维的建构

侧向思维:侧向思维就是从其他领域得到启示的思维方法。

第13题文言翻译题侧重考查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这些翻译一般都根据平常积累所得,对于考题来说,这些知识是“局外”领域——我们可以运用成语相关法,组词结构法,构词法等方法去判断文言句中的一些陌生的意思。

七、高考命题指向渗透思维的建构

渗透思维:分析问题时,看到错综复杂的互相渗透的因素,通过对这些潜在因素关系的分析解决问题。

第15题为炼句题,一般而言,炼句题型包含了多种艺术手法,诸如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現手法等。回答时需有条理,综合分析这些因素,一般采用意象、手法加情感的模式:托物言志,借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寓意自己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八、高考命题指向逆向思维的建构

逆向思维: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简单说,就是从反面想,看看结果是什么。

第16题是基于语言情境的理解式默写,和我们日常教学相反,给出诗句体现的情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推导诗文。分别考查《论语·为政》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韩愈《师说》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相关内容;所选内容是对传统文化和建功立业的情境解释,使考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九、高考命题指向分解思维的建构

分解思维: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各个部分,从每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中去寻找答案。

第18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和语句补写能力。命题方式是把原句和原句分解成另外三个有错的句子夹杂在一起,要求考生从中辨析分解过程正确与否。首先要注意句子的状语“对不熟悉的人而言”,这说明所填句子的主语应是“不熟悉的人”,所以排除A项与B项。再根据后文所讲的“各种实验室”,并没有讲“方向”问题,所以排除D项,最后选C项。

十、高考命题指向比较思维的建构

比较思维:通过对两种相同或是不同事物的对比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

第19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一方面强化对考生正确、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促使考生深入思考近似词背后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本题要求考生不仅要在进行比较后,正确把握“一应俱全”与“应有尽有”、“一览无余”与“一目了然”、“易如反掌”与“轻而易举”、“东山再起”与“再接再厉”等成语的不同意义,还要对成语背后包含的文化内涵、情感色彩甚至道德倾向细细品味。

十一、高考命题指向转化思维的建构

转化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晰。

第21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将流程图示意转化成文字表述。解题思路为:根据流程图先从上而下,再从下而上循环的基本顺序,以“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为叙述对象,用首先、其次、然后、接着、最后之类表示顺序的词进行连缀,对并列的流程框内容,要用“和”进行连缀。最后特别要注意两边从下而上的叙述,不能用“循环”之类的词,因为这是“编写发展规划”,要用“修改”“修订”“订正”之类的词表述。

十二、高考命题指向综合思维的建构

综合思维:就是多种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很多问题光靠一种思维方式是不能解决的,必须有多种思维方式综合运用才能解答。

作文的命制,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其中综合思维表现为灵感思维(常常以“一闪念”的形式出现,是由人们潜意识思维与显意识思维多次迭加而形成的,也是人们进行长期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的一种境界)、虚拟思维(以自我核心为实点参照,以大脑为初始虚拟折射平台的现实思维过程)、统摄思维(凭借思维来把握事物的全貌,并统摄推论各个环节的思维)、想象思维(在已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是由此及彼的过程)和批判思维等思维形式。

语文是一门重视思维培养的课程。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意授于思, 言授于意。”一方面强调了构成文本的文字与思想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强调文本思想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而其中的“思”应该是指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语文素养视野下高考语文命题正是基于日常教学中培育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刻的感知所接触的事物、所学习的知识,进而形成的思维判断能力,并引导学生序列性地认识思维规律,养成理性思维的品性,构建思维能力核心系统。语文素养视野下高考语文试题研究以语文思维能力的研究为主线,涵盖试卷命制、文本辨析、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命题分析、考点透视、知识备忘、题型分类精讲和能力分级训练等方面,以“研究”带动教师有计划与有系统地进行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归纳,获得解决问题过程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方式,围绕“培养语文思维能力研究维度”收集信息,重构文本学习语境,促进教师在试题研究与讲评教学具体语境中拓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开发试题研究方向,从而实现教师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总而言之,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渗透思维训练,这是高考命题规律所决定的。所以,构建高考语文命题核心思维能力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紧迫、必要。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普通类重点课题(编号为:19PTZD03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通联:江西新余市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指向命题考查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