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与不战,在乎一心

2019-04-16 07:01卢细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秦伯秦师晋文公

卢细芳

在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时候,在笔者按照以往的方式完成了教学之后,不少同学提出一个观点:为什么秦晋联盟,在烛之武的几句话之后,就宣告瓦解呢?难道两国之间交战与否,还能如此儿戏?“一言可退百万兵”难道在生活中真有可能成为现实?学生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传统的文本解读还存在一些盲区,而基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寻找到本文解读的另一个视角,亦即战争的发起与消弥及其背后的逻辑。

一、开战有开战的理由

烛之武退秦师故事发生的背景:据《左传》记载,在僖公三十年的时候,历史上发生了晋、秦联兵伐郑的故事。战争的起因大体上有两个:其一,晋文公當年流亡在外,途经郑国,郑国未加礼遇;其二,郑伯当年参与楚围主导的“曹盟”,但却怀有二心,即课文中所说的“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是当时开战的理由。

从表面上看,这两个伐郑的理由冠冕堂皇,但是知晓春秋战国历史的我们,大抵还是可以窥见晋文公挟私报复并想借机吞并郑国的险恶用心,而秦国参与战争无非是想讨点便宜罢了。

从纯粹的利益角度来看,以这样的理由去让两国交兵,进而获取利益,这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学生也是能够接受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是,即使在笔者指出晋文公挟私报复并想借机吞并郑国的用心时,学生仍然能够表示理解,甚至还有学生举出了“狼和小羊”的寓言的例子,以证明两国开战随便找一个借口即可。

通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可以发现,两国之间尤其是发起战争的那一方,在寻找开战理由的时候,有时候显得并不那么严肃。当然也有学生提出疑问:孙子兵法中不是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吗?那为什么两国开战的理由还能如此随意?这个反问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一番讨论之后,大家形成的观点是:孙子兵法之所以说兵者,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是因为孙子所站的高度是绝大多数人所不能比拟的,而且其会受到具体情境的影响。当晋侯拉拢秦伯时,心理上一定是占有极大的优势的,这种情况下不要说开战的理由还站得住脚,就算是再蹩脚的理由也有可能成为其获取利益的借口。

二、不战有不战的逻辑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最具戏剧化的环节就是:烛之武,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只身赴敌营,面对大国之君,不卑不亢,从容辞令,强大的秦晋联盟在其如簧巧舌下,瓦解无存。

晋秦联盟围郑,按理说并非一个松散的联盟,事先一定做过许多准备工作。为什么在烛之武三言两语之下,就宣告瓦解呢?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不战,一定有不战的逻辑。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时候,曾经如此设计:在解决了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之后,没有急着去解读第三段,而是先提出一个问题“此时如果你是烛之武,见到秦伯之后你会怎么说?”这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进入了第一段和第二段所形成的情境之后,基于自己的理解去猜想事情有可能发生的方向,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事实证明,学生此时大多能够肯定,应当从秦国利益的角度去说服秦伯,让他认识到与晋侯联在一起围攻郑国,从利益的角度是得不偿失的。尽管学生无法想到烛之武后来提出的理由,但是在猜想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细节。比如说有学生就“担心”:如果游说之后,秦伯还是感觉利益不够怎么办?于是学生想到的答案自然就是:由郑国再给其一些利益,比如说给他一些财物,甚至是一座城池等等。可是就有学生立即反驳:这不就成了割地求荣了吗?于是国家利益与个人情感之间就有了一些冲突:有学生坚持宁可战死,绝不投降;而有学生认为“好汉不吃眼前亏”,可以先韬光养晦,以图后起。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没有让学生过多的纠结,因为此时学生已经对后面的情节展开了想象,那在阅读第三段的时候也就有了认知基础。事实也证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想法去解读第三段时,他们对烛之武所说的理由感觉到十分合理,认为这样的说法是劝说秦伯退出秦晋联盟的最好理由。而认同了这一点,实际上也就理解了不战的逻辑。这也就化解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学生的疑问,也就扫除了文本解读的盲区。

三、战与不战存乎一心

后来在总结这篇课文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说:“看来两国交战,战还是不战,往往在于决策者的一念之间。”对于这个观点,笔者组织学生讨论是否合理,而讨论的依据就是对《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再度进行解读,再度判断两国交战与止战的理由。也因此,课文的“寥寥数语”,就成了学生挖掘意义的一座富矿。有意思的是,最终学生的结论超越了笔者初步的想象,学生的结论是:尽管两国战还是不战,存乎统治者的一心,这也就显示出统治者的“一心”是多么的重要,因为“一心”关乎到国民福祉,这是决策者最可贵的因素。最起码得在遇到矛盾时,不能热血上涌,太过冲动……

这样的表述看似朴素,但也可以认为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境界,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超越了文本自身时,当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认识时,文本解读也才具有了意义。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搬经中学]

猜你喜欢
秦伯秦师晋文公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品味语言的力量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礼与利的契合:也谈《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