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综述

2019-04-17 13:00张莉
科教导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明礼仪礼仪传统

张莉

摘 要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到了学者们持续性的关注和研究,形成了丰富的启发性观点。对相关研究提供的重要观点和改进举措进行全面梳理和归纳,有助于加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修养与品质,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推动促进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文明礼仪 整体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3.011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civilized etiquette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realiz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Xi Jinping's youth education thought in the new era. It has received sustained attention and research from scholars, and formed rich inspiring view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summary of the important point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provided by relevant studies will help to strengthen the current emphasis on civilized etiquett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the moral accomplishment and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civilized etiquette; overall study

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而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瑰丽的一朵奇葩就是礼仪文化,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从一定意义言之,一部中国文化史,即是一部礼的发生、发展史。”①礼仪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发展创新,近代以来,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展,西方文化的进入,礼仪经历了一个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的过程。当前我们提出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现代文明礼仪,要在社会中使公民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各行各业做好自身礼仪服务规范;学校中使学生们遵守基本的交往、校园等社交礼仪;家庭中形成良好的家风、家庭礼仪。礼仪教育意义重大而又润物无声,是个人、社会、国家所拥有的巨大隐形财富,高校作为国家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主体,要担负起高校大学生现代文明礼仪教育的重任,培养学生的价值追求、精神气质。

1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的相关内容及主要观点

中华民族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礼仪文明作为其中份量极重的一部分,塑造了我国自古以来“礼仪之邦”之美誉。近年来学界对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愈加广泛和深入,在众多相关研究成果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1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重要性的研究

针对当前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换,市场经济对价值观、人生观的冲击,家庭环境、个人修养的差异,大学校园里不文明的礼仪行为时常发生等诸多因素,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继续忽视将加重不良校风的蔓延,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宜早不宜迟。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综合起来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一是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从其现实性上说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种包含理性在内的感性活动的存在。社交关系是最常拥有的关系,大学校园里人与人之间以仪礼架起沟通交往的桥梁,维持良好的个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身心发展、良好的自尊自信的建立非常重要。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要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礼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通过系统完善的实践性礼仪教育后,将抽象的教育具体化,道德修养的提升通过礼仪、仪态、礼貌等方式展现出来,同时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提升促进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人才。三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在校大学生接受系统理论性的礼仪教育,掌握个人、社交、求职、饮食等多方面的礼仪实践知识,提升个人的言行举止,对社会道德水准与公民素养的提升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保证了社会生活秩序,展现了国家形象。

1.2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现状、原因、对策研究

重视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礼仪缺失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讨突破困境,改善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短板问题是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

大学生中礼仪缺失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将“自我”的比例不断提升,无视规则或挑战规则,对待师长缺乏基本的谦和诚朴,忽略问好与礼貌用语,教学场所无视规定,行为大胆,将其视为“个性”的体现、“真性情”的流露。同学交往中冲动莽撞,家庭生活中视父母亲人的关爱理所当然,不断索取不知回报,社会活动中不遵守基本的社会公德,缺乏自我管束和社会责任意识,也有一定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知礼而不行礼。

究其原因,林莉在《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中提到了独生子女特殊成长环境、传统应试教育、市场经济中的消极因素对文化认同缺失几种原因。王爱民,刘琳琳在《大学生文明礼仪缺失原因及对策探讨》中提到家庭礼仪教育启蒙的不到位、学校德育教育的不重视、社会不良现象的负面影响几点。大学生礼仪缺失不是突然出现也非昙花一现,由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的诸多不足表现,导致了礼仪教育在大学生中出现个体差异。大学生礼仪缺失现象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各高校各地区又存在自身差异和特点,无法做到统一尺度和统一方法,因此,对策的研究尤显重要。

在对策研究中,一是关注礼仪教育实效性。比如增加礼仪教育课程的开设或系统化的礼仪课程改革,针对不同层次和年级开展不同的礼仪教育,加大实践环节,开展以礼仪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心理健康讲座、演讲等,从入学到毕业都要进行相关的礼仪教育,使其融入到学生的思想品行、道德修养中去;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比如开展校风建设,营造知礼、尊礼、守礼氛围,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评优或批评,制定高校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条例或其他规章制度,在教师中也同样进行礼仪教育,做到率先垂范;三是重视新媒体的运用和宣传。新媒体的传播营造良好的道德舆论环境,增加相关网络平台建设,以微信、微博等传递正确价值观念等;四是将家庭纳入礼仪教育阵地。宣传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浸润作用,提倡家长在理解、尊重和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和监督。五是各高校针对自身情况,结合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开展宣传。

1.3 传统礼仪文化在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的研究

目前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个人礼仪、社交礼仪、服饰礼仪、求职礼仪、家庭礼仪、国际礼仪等课程,将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体现了礼仪文化的时代演变与当代价值。马婷婷,林美卿在《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研究》中认为将情感映射与礼仪规范有机的结合,将传统文化内核与当代文明有机结合,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潜移默化塑造学生品格的重要手段。于丽萍、周向军的《论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到从传统礼仪文化中挖掘、提炼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发挥礼仪的修身、修心功能,在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建设上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保持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活力。穆廷云的《吸取传统礼仪文化精华以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甲宏伟,骆文伟的《当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的反思与重构》等,提出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教育水平还较薄弱,将传统礼仪文化精髓古为今用,改进大学礼仪教育途径来增强大学生礼仪教育。

2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中忽略的问题

在对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相关研究中,主要集中于对当前出现的问题的改进措施研究。更加重视实效性与实践性的改进,对理论挖掘的研究有所缺乏。

在针对礼仪文化的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对传统礼仪文化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更多偏向传统礼仪文化在当代的价值构建,如何实现传统礼仪文化在当代的转型。对礼仪文化的起源或嬗变、对现代礼仪文明的发生及发展均很少涉及。所以在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中,由于缺少对现代礼仪文明的历史研究,礼仪教育改进途径稍显单一,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相对模糊,传统礼仪文化和现代文明礼仪教育相互交织。

大学生群体这一特定的社会角色与其他的社会身份有着自身显著的区别在于它有自己的“精神魂”,大学生群体拥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群体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研究,使得促进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渠道有待拓寬,文明礼仪教育不是单一的知识教育,其中也融入了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规范、家国情怀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容。要使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真正的融入思想认识,需要对症下药,才能标本兼治。

因此,对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理论上都还有较大空间,在深度上和广度上还需进一步挖掘。

3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的未来展望

(1)加强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目前对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传播学、社会学等应用学科的参与度可以适度延伸,拓宽具体问题研究的角度和视野,目前跨学科研究的盛行表明学科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多学科研究能够突破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中的局限性,对提升礼仪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提供更多思考。

(2)适当增加示范引导,加强实证研究。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涉及的范围往往较广,但有一些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创新建设中开展的礼仪文化教育方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研究中不妨将全国性的共识问题放一放,对典型有针对性的措施多进行研究,将行之有效的实践创新凝练为理论指导,为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提供一些代表性的创新方案和实证数据。

(3)增强交流对话,相互促进和提升。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具有自己的研究领域,特别像日本、韩国,对礼仪教育也有着自身独特的见解,文化的多元性对本土文明礼仪的研究如何把握“根”与“魂”,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礼仪教育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交流对话汲取不同的思想与见解有助于我们自身研究的发展提升,国内各高校间的学术交流探讨也将助于更新研究范式,拓宽改进渠道。

注释

① 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73.

参考文献

[1] 宋黎娜.对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重要性的再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2016(01):14.

[2] 韩丽颖,杨晓慧.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凝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71-74.

[3] 林莉.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8):216-219.

[4] 王爱民,刘琳琳.大学生文明礼仪缺失原因及对策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13):11-12.

[5] 殷成志.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9):146-148.

猜你喜欢
文明礼仪礼仪传统
在活动中养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
筷子礼仪
少年力斗传统
礼仪篇(下)
不懂礼节
文明礼仪的检阅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