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时代下的经典阅读推广探析

2019-04-17 13:00徐清华
科教导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阅读兴趣

徐清华

摘 要 针对当前碎片化阅读主流现状,如何让碎片化阅读服务于经典阅读推广,将成为学界关心的一个问题。关注碎片化阅读特点及现状,发现经典阅读推广存在忽视读者兴趣、误判碎片化阅读、欠缺新媒体互动性认识的不足,进而提出引入人工智能理念培养读者兴趣、融合经典阅读的深度需求与碎片化的浅阅读方式、建立专业经典阅读推广团队的建议。

关键词 碎片化阅读 经典阅读推廣 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3.066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mainstream status of fragmented reading, how to make fragmented reading serve the promotion of classical reading becomes an important problem of academic community concerned. Focus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tuation of fragmented reading, in this paper, we firstly analyses the shortcoming of the promotion of classical reading, such as ignoring readers interest, misjudging fragmented reading and the lack in understanding of new media interaction. We then give some suggestion for promotion of classical reading, it include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cultivate readers interest, fusing the deep demand of classical reading with fragmented for shallow reading method and establishing professional promotion teams for the promotion of classical reading.

Keywords fragmentation reading; classic reading promotion; reading interest

1 背景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以各种网络信息平台和移动终端进行分散式传播的新时期。以完整性和严肃性为主要特点的经典阅读首当其冲的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经典作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璀璨明珠,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目前碎片化阅读日渐上升的现状,探讨如何借力碎片化阅读来更好地服务经典阅读推广意义重大。

2 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及现状

2.1 碎片化阅读的特点

“碎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对“后现代化主义”的相关研究文献中,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进入21世纪,“碎片化”一词被国内学者应用于传播学研究领域。近些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阅读方式开始被改变,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全民阅读新常态。整体来说,碎片化阅读具有以下特点:

(1)碎片化阅读的时间碎片化。由于智能手机、Pad、Kindle等手持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源,致使阅读时间趋于碎片化。

(2)碎片化阅读的内容碎片化。受制于手持移动终端的屏幕大小,每次受众所接受的信息仅仅呈现最多几百字的长度,内容简练。手持移动终端这种接收方式解构了传统的阅读内容,使阅读内容呈现出一种无序的、无连续性的碎片感。

(3)碎片化阅读的阅读媒介碎片化。当今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媒体串联出来的信息时代,各种电子媒介依次登场,而各种社交媒体软件也推出了诸如微信公众号、QQ、微博、知乎等信息平台。他们共同分解分类各种完整信息为信息片段,为自己争取受众。

(4)碎片化阅读具有非常强的互动性。阅读正在经历着从个体阅读到人机协作阅读、从传统阅读到社会化阅读、从独立阅读到共享式阅读的转变。[1]隐匿于各个社交平台上的读者,基于共同兴趣的前提下,他们相互进行信息交流分享,发表评论或各种点赞,各抒己见,互动频繁。

(5)碎片化阅读的个性化需求。碎片化阅读时代,读者拥有丰富可选择的数据库,通过数据终端,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领域,或者通过各种公众号或社交群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或答疑,这些都更能体现资源配置的个性化。

2.2 碎片化阅读现状

2008年至2017年全国国民阅读曲线如图1所示,由图可见,从2008年至2017年,我国国民综合阅读率上升了10%左右,而数字化阅读率从24.5%上升到了73.0%,大概上升了50%,由此可见,数字化阅读(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在我国国民的阅读习惯养成中,占有重要的比重。而以图书、报纸、期刊等纸质的传统信息载体已很难博取大众的关注。未来,以网络和手持式移动终端等数字载体为主的碎片化阅读将成为人们阅读的主流趋势。

3 经典阅读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015-2016连续两年,在手机阅读接触群体中,最喜欢的电子书类型中 “文学经典”都排名第二。[2]由此可见,我国国民对经典阅读的需求仍十分旺盛。同时,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成年人接触报刊图书时长尚不及手机一半。

随着全民阅读和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形成,经典作品基于其普世的价值、历史的浓缩以及多学科的融合的特点,在全民阅读推广中日益受到重视。上至国家下至地方都对其做出了多方面努力,包括:阅读环境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提升、数字化等现代阅读手段的推广、开展世界图书日活动等。尽管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经典阅读推广却并未到达预期的目标,其主要面临的问题可归纳如下:

3.1 著力点不在读者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典阅读也同样如此。而现今大部分的经典阅读推广活动大都是从上至下,在各种条文规章的指导下进行的。例如,针对中小学生的经典阅读推广,仍是通过各级主管部门,直接列下书单,给父母分派任务,强制监督阅读。这种强制分配的方法对未成年人的经典阅读推广的效果如何暂且不论。由于其可能会背离读者的阅读兴趣,无形中增加了阅读压力,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种方法最终会陷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围绕着经典作品的各种特点如何对读者进行循循善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才是经典阅读推广的着力点。

3.2 对碎片化阅读的误判

历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以手持移动终端为主的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公众的主要阅读方式。但目前学界对碎片化阅读的态度仍有争议,且多持批判态度。主流声音认为经典作品是阳春白雪,而碎片化阅读则是下里巴人,碎片化阅读完全抛弃了经典深邃的思想和唯美的语言,留下的只是一堆干巴巴的情景展示,这种阅读方式最终会损害阅读质量,并导致思维的退化。但碎片化阅读迎合当前国民忙碌的生活状态,可以见缝插针式帮助读者接受处理信息。碎片化阅读的确是更切合当代多数人实际的阅读,而且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正在迅速席卷全国。[3]另外,媒介拥有改变信息表现方式、参与者行为习惯的力量,但有一样东西是其无法改变的,那就是阅读的本质。[4]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应对碎片化阅读现状,而不是冷漠的拒绝碎片化,要在经典阅读推广中顺应这一阅读趋势,趋利避害,正视碎片化阅读。

3.3 对新媒体的互动性认识不足

当前对经典阅读推广的途径主要停留在编制推荐书目、举办经典名著书展、名家讲坛、诵读活动以及建立经典阅览布局空间等。尽管有部分图书馆顺应碎片化阅读发展趋势,已经借助多媒体等网络移动平台开展图书推广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整体偏于借助单一的社交工具,很少在各种媒介平台的交互式协助情况下完成。大数据时代,多种媒介穿插式互助推荐是一种信息分享式主流渠道,这是一种借力经典推广。

4 对碎片化阅读背景下经典阅读推广的建议

针对碎片化阅读现状及特点,另外兼顾经典阅读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在当下,我们可以通过尝试如下几点建议把经典阅读推广向纵深方向推进。

4.1 引入人工智能理念,培养读者对经典阅读的兴趣

现今是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时代,迎合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重视读者的阅读体验是时代的选择。基于目前蓬勃发展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结合第三方阅读平台,可以在阅读内容编排,传播渠道选择,反馈机制建立等方面进行布局。对不同的读者个体实行个性化的经典阅读推荐,以点带面,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读者展开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4.1.1 通过关注阅读需求来培养阅读兴趣

在经典阅读推广过程中,可以通过联合京东、亚马逊等网络销售平台以及微信和喜马拉雅等网络阅读和听书平台,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对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进行精准的分析,进而深入了解读者个体的阅读需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送,使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持续的满足。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算法的计算,针对群体读者反映出来的共性并需求结合实际的经典推广需求,可以在数字经典文献的内容编排上,不断地进行修订,以帮助读者能够从浅层的碎片化的阅读逐步进入深层的系统化的阅读。

4.1.2 经典阅读推广应与当前社会热点或思想相结合,制造兴趣

作为历史的折射经典文学作品,其自身就是现实社会的高度浓缩,其在每个时期都能找到与现实的共鸣。所以经典阅读推广应该为经典作品寻找与现实的结合点,引起受众的兴趣,主动带着兴趣去读,这样才能达到经典阅读的目的。比如,前段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就让《万历十五年》受到了国人空前的推崇。在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经典阅读推广要牢牢抓住社会热点这条线,不断增加自身的曝光率,才能更大程度上去吸引读者。

4.1.3 加入游戏环节,提高读者兴趣

通常一本仅有文字的书很难长时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更何况在这个读者已经习惯了频繁刷屏进行跳读、浏览的时代。幸好我们现在有网上阅读,可以在线上阅读加入游戏环节进行进阶奖励,以此来刺激阅读。通过游戏化策略推进,激发读者的参与度与投入感,增加其参与乐趣和黏性。[5]可以借鉴儿童版的“洪恩识字”的营销方式对经典阅读进行推荐。

4.2 促使经典阅读的深度需求与碎片化的浅阅读方式完美融合

经典因其普适性、历史性、学科性等特征对阅读有更高的要求,读者要想更深入地走进经典作品,必须深入完整的进行阅读和思考。但在大数据时代,读者可以好不费力地获得各种信息,而不需进行深度思维。这种相互对立的思维和阅读方式如何才能完美融合一起,关乎到经典阅读推广的成效。

4.2.1 顺应碎片化阅读方式,走进读者

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经典应该走下神坛,正视阅读媒介的改变,主动走进读者。读者喜欢利用零碎时间上网刷微博、看微信、聊QQ,或进入各种论坛搜集信息和发表言论。那么经典阅读推广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平台,密集性填充他们的边边角角,广而告之,抓住读者注意力。循序渐进,为经典作品量身打造适合断断续续时间阅读的内容,适时推出。例如为了缓解读者阅读压力,业界推出的“五分钟读经典”服务就很好的顺应了读者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又完美的保留了经典阅读的可持续性。

4.2.2 利用各种和经典阅读相关关系进行经典阅读推广

媒介的多样性,导致现在的信息处于被解构的状态,他们相互分解又相互包容。碎片化阅读的互动性和共享性为经典阅读向更深层次推进创造了条件。在这样的软硬件条件下,经典应寻找与外界的契合点增加自己被阅读的频率。例如通过网上各种相关艺术作品推展会、名师讲坛等活动推广自己,或制造各种相关名词增加相关经典的点击率。另外,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团体,它的边际效应可以快速聚集人气。当某网络平台一边用户群体的规模增长时,会影响到其他边用户群体所获取的效用,这就是互联网边际效应。[6]活跃于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的个体对经典的推广起着辐射的作用。经典推广者可以建立微信群或微信公眾号发布经典作品,通过分享、转发、阅读、交流,可以在短时间内起到聚合效应,让经典阅读分享的更充分,探讨的更深入。

4.3 建立一支专业的经典阅读推广团队

针对经典阅读推广探讨再多都是纸上谈兵,都不如建立一支专业的和技术性人才团队。图书馆作为经典阅读推广的主推者和实践者,应该重视馆员的引进和培养。因为馆员是图书信息库的建设者和维护者,是信息资源与读者用户之间的桥梁与纽带。[7]碎片化阅读时代,馆员应该成为读者信息需求的向导和顾问,与读者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对话关系,展开专业个性化的服务。鉴于经典的学科性,人才引进不应仅限于图书情报学领域,还应在其他各个学科搜罗人才,式经典阅读推广服务更专业。

5 结语

数字化技术为人类开启了一个新的阅读时代——碎片化阅读时代。阅读载体由纸质转为各种移动阅读终端和各种信息平台,这对经典阅读推广不仅是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我们要顺势而为,逆流而上,正视碎片化阅读的现状,转变思维定势,为双方找到更好的契合点,把经典阅读向更深的方向推广。

参考文献

[1] 栾雪梅.“微时代”的经典阅读推广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6(9):115-121.

[2] 第十四次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数字化阅读率提升显著[EB/OL].[2017-04-19]. 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70419/1902236.shtml

[3] 刘术华,牛现云.移动阅读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组织与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6(4):27-36.

[4] 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EB/OL].[2014-10-14].http://www.geekpark.net/topics/114052

[5] 栾雪梅.经典阅读推广的误区及对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51-55.

[6] 徐春.碎片化微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微服务模式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8.30(3):170-173.

[7] 黄张活.碎片化阅读趋势下传统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图书馆学刊,2016(2):33-35.

猜你喜欢
碎片化阅读阅读兴趣
数字时代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简析亲子阅读中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引领,快乐阅读
民办高校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有声读物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碎片化阅读时代广播节目的生存与创新
碎片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