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问题学生”教育中的心理学应用

2019-04-17 13:00吴新平
科教导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问题学生借鉴心理学

吴新平

摘 要 教育转化职业学校“问题学生”,可借鉴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从端正学生价值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持续开展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运用优秀班风带动学生进步等方面系统开展工作,全面提升学生思想、心理、学习、行为、人际交往等方面转化成果。

关键词 心理学 “问题学生” 借鉴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3.070

Abstract Education converts vocational school “problem students”, which can draw on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practical research results, from the aspects of correcting students' values, promot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ontinuing to develop students' good habits, and using excellent class to promote students' progress. Carry out work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s' thoughts, psychology, learning, behavior,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psychology; "problem students"; use for reference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导致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普遍较差,这已成为社会共识。由此,也造成“问题学生”在职业学校相对扎堆的现象。职校“问题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加之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存在的不良因素对其的影响,他们在思想、心理、学习、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许多方面显示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常常令教师比较头疼而又费心。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多年来,在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科研成果丰硕。职业学校教师借鉴心理学科研成果,以完善“问题学生”价值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先导,以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为抓手,以建设优秀班风带动为策略,开展教育和转化“问题学生”工作,将会起到更理想的效果。

1 修正个人价值观,从“源头”促进“问题学生”转化

价值观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观”体系中的核心。实践证明,职业学校“问题学生”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与他们的价值观出现偏差有直接关系。职校生在校期间,年龄处于成年前后,由于正值青春期,社会阅历少和知识有限,等等,导致他们往往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这些错误的价值观指导他们产生错误的行为,他们身上也就呈现出了各种各样问题。因此,转化“问题学生”,可以首先从转化他们的价值观开始。抓住学生思想这个源头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问题学生”的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除传统的德育教育之外,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个有效途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顿·罗克奇(Milton Rokeach) 价值观调查表,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价值观问卷。利用它,教师既可以掌握“问题学生”的思想状况,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自我形成清醒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对“问题学生”开展教育工作,可以使学生修正思想认识,重塑正确的个人价值观。此外,心理学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观清单法”,也是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教育方式。即罗列一些描述价值观的词语,请学生选出5个自认为重要的词语,然后每次认真思考后再去掉一个,直至最后只留下一个。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留下的最后一个词语就是学生内心深处所持的最重要的价值观,也许平时他没考虑过或没认识到,但正是这个价值观在指导他的行动。并且,他丢掉其他词语的过程,也反映出他的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以及价值观体系中的轻重、主次倾向。笔者在工作中运用“价值观清单法”开展教育,收获明显。一是帮助“问题学生”学会了思考,思想不再浑浑噩噩;二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了自我,看到了在表象下隐含的他和同学们内心深处的差距,促进了他们的警醒;三是暴露了“问题学生”常见的错误价值观(主要是看重物质利益而缺少精神追求、自私自利而缺少爱心等),为教师“对症下药”开展教育转化提供了依据。四是这类教育方式不同于常规教育,形式活泼,学生易于接受,效果自然更理想。

2 教会感恩,促进“问题学生”心理健康

因为家庭溺爱或亲情缺失、家庭经济困难、青春期因素、社会和学校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职业学校“问题学生”一般具有自私、冷漠、敌视、嫉妒等这样或那样对他人不友好的不健康心理。在这些心理问题下,教师即使对“问题学生”开展大量工作,切实付出了關爱,但他们常常反映没感觉,教师的教育转化工作效果也就不理想。所以,消除“问题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打开他们的心结,让“问题学生”从心里接纳我们,是教师在转化“问题学生”时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期工作。

近年来,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等人创立的积极心理学,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与传统相比,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主张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帮助人们建立积极人格特质,进而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心理学的这些最新成果,可以成为我们消除“问题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实现“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重要工具。

写感恩日志,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里格曼认为建立积极人格特质最行之有效,也是最容易操作的一种方式。笔者在六名“问题学生”中开展了写感恩日志活动,具体做法是:每人每天休息前写下当天值得自己感恩的五件事,内容必须不同,表达简洁明了,一句话说明要感恩的事和原因即可,但要每天坚持。经过笔者的指导,二个月后,六名学生的感恩由开始的只知道感恩自己的亲人,逐步改变为感恩身边、社会和国家的诸多方面,思想逐步由最初的狭隘转变为大爱,懂得了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道理,并逐步自觉践行。最终,他们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行为表现等方面都有大小不同的改善。笔者最直接的感受是,他们都变得明理懂事了。

3 注重班风建设,实现整体带动个人

“斯坦福监狱实验”被称为是最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它是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时进行的。津巴多把心理学系大楼的地下室改装成监狱,请来了一批事先通过心理测试,证明他们是“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正常人”的学生参与实验。

学生们被分成两伙人,一伙人扮演监狱狱警,另外一些人则扮演囚犯,每天24小时模拟监狱里的日常生活,狱警可随自己喜好进行惩罚。结果证明,扮演狱警的人在逼真的模拟监狱情境中,开始变得有暴力倾向。到后期,“狱警”的行为更加暴力,有些严重的甚至以惩罚犯人为乐。实验结束后,一些扮演狱警者竟然说他们很享受实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验前的心理测验中可都是老实的人)。而扮演囚犯的人则遭受了不同程度上的伤害,事后将试验经历称为可怕的梦魇。由于扮演囚犯者无法忍受要求退出等多方干扰,该实验原定为两周,但只进行了6天,不得不被迫提前结束。

斯坦福监狱实验证明了环境对人行为的巨大影响力。在一个逼真的环境和情境设定下,正常人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现实工作中,职业学校教师对“问题学生”长期教育无效时,他们有的干脆放弃教育;有的则对“问题学生”惩罚加码,加重处分,力图促进学生转变,但效果并不理想。其实,我们可以改变工作思路,根据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的环境对人熏陶和感染的重要性,把注意力转向 “问题学生”所在的环境(班级)。注重加强班风建设,促进“问题学生”在班级优秀大环境带动下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化。尤其是当教师对某个“问题学生”长期正面“进攻”,因学生逆反、麻木等无效时,教师可以把正面“进攻”改变为“迂回包抄”。也就是教师减少接触和教育“问题学生”次数,先对他的教育进行冷处理,转而进一步加强优秀班风的建设,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这样,通过优秀班风的整体熏陶和感染带动,促进“问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觉转化。

4 消除“问题学生”不良行为,力促良好习惯养成

“问题学生”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行为上的表现就是他们平时显露的各种各样不良行为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不良行为习惯长期固化后对人危害极大,并且影响深远。亚里士多德说,德性是表现于习惯行为中的品格特征。因此,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所以,教师应改变只注重口头教育,忽视学生行动的传统的单纯说教教育方式,变革为以消除学生日常不良行为为抓手,对学生不断实行良好行为的正强化,力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进而实现对“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目标。

在习惯养成方面,伦敦大学学院的健康心理学家费莉帕(hillippa Lally)及其同事研究表明:一个行为变成习惯所需的时间平均为66天,复杂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更长时间;95%的人养成一种习惯的时间在18天到254天之间,这表明人们将习惯自动化所需时间千差万别;在开始的头几天要严格要求自己,但中间偶尔漏过一天并没太大关系。借鉴费莉帕)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贵在坚持。因为一个人的习惯养成平均为66天,时间跨度达两个多月,而 “问题学生”自觉性、自制力普遍较差,养成良好习惯的时间会比一般人更长。如果教师不能持之以恒的加以督促、指导,“问题学生”良好行为养成教育很可能在其不自觉下半途而废。因此,教师的责任心和恒心是“问题学生”良好行为养成教育成功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在该项工作初期。(2)人们同一习惯的养成时间千差万别,而每个“问题学生”的情况又各不相同,所以,教师一定要因人而异开展习惯养成教育,不可急功近利地规定他们在某个时间内统一实现。教师要做到的,应是爱心之下的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笔者曾在班级实行了一项学生手机管理制度,要求学生上课前2分钟将手机统一放入班级手机袋。最初,班级部分学生抵触强烈,但经过一学期的管理,学生现在已经全部習惯成自然。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其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其更多的成果有待于我们职校教师在学生教育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借鉴。

猜你喜欢
问题学生借鉴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跟踪导练(二)5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