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业研究(1979~2018年):热点、演进及其展望

2019-04-17 13:00奚春美范会勇
科教导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家庭作业

奚春美 范会勇

摘 要 为了总结1979-2018年间国内家庭作业研究的特点与趋势,搜集了276篇发表于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庫上的论文,并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以往研究的基本特点是:(1)研究数量快速增长,但研究问题聚合度低;(2)研究主体众多,但缺乏合作;(3)研究范式从思辨研究转换为实证研究,但缺乏整体思考;(4)家庭作业政策定性分析多,缺乏系统的定量评估;(5)理论框架还是凯洛夫式的,缺乏理论突破。在未来,首先要对以往研究主题进行系统化,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其次要加强协作,开展跨学科研究。第三要采用多种方法开展研究。第四要对家庭作业政策开展系统的定量评估。第五要围绕家庭作业的不同层面开展系统研究。

关键词 家庭作业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3.074

Abstract 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domestic homework research between 1979 and 2018, 276 papers were collected in CSSCI and Chinese core journals, and a visu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revious studies are :(1) rapid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studies, but low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2) there are many subjects, but lack of cooperation; (3) research paradigm shifts from speculative research to empirical research, but lacks overall thinking; (4)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homework policy and lack of systematic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5) theoretical framework or karlov type, lack of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 In the future, the theme of previous research should be systematized and new research questions should be put forward. Secondly, we should strengthen collaboration and carry ou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hirdly, various methods should be adopted to carry out research. The fourth is to carry out systematic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homework policy. Fifth, we should carry out systematic research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homework.

Keywords homework;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近年来,家庭作业引起了大家日益广泛的关注,与家庭作业有关的文献也越来越多。在中国知网以家庭作业为主题进行检索,就能返回文献7021篇,其中,博、硕士学位论文619篇;以家庭作业检索题目,则会返回文献1969篇,其中,博、硕士学位论文117 篇。

面对卷帙浩繁的文献,人们想知道,以往家庭作业研究的情况如何?有哪些机构和研究者参与了研究?研究过哪些问题?相关研究的聚焦程度如何?研究重心是如何转移的?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显然,仅从检索结果,我们难以回答这些问题。

为了回答前述问题,把握过去几十年家庭作业研究的基本特征,本文采用CiteSpaceV对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冀望能有助于家庭作业的进一步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搜集

本文的数据采集自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包括CSSCI期刊库和中文核心期刊库。检索时间截止到2018年5月6日。检索方式为篇名等于家庭作业,其它条件不限制。共导出文献406 篇,又对“农、林、牧等家庭作业”进行了剔除,最后采用人工筛选的方式保留了276篇。所有文献均包括作者、题目、摘要和参考文献等有效信息。

1.2 可视化分析

本文采用陈超美开发的CiteSpaceV[1]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聚类视图和时区视图发掘研究聚焦点,揭示研究的演进框架及前沿变化趋势。

首先从数据库中导出所选文献的引文信息,并以UTF-8 格式保存,再利用CiteSpaceV软件将数据转换成软件可识别的格式。分析的参数设置如下:时区分割(time slicing)设置为1979-2018;单个时间分区的长度(#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 年;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了中文文献适用的6 种类型,分别为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被引文章(cited reference)、被引作者(cited author)、被引期刊(citedjournal);阈值选择每年前50 个高频词。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的时间及期刊分布

由搜集的数据整理出以下结论:在1979年到1992年之間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没有出现过此类文章;在1992年-2018年初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有关家庭作业的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2年论文的发文数量最多,为26篇,1994年发文数量最少,为1篇。平均每年18篇。

家庭作业相关文献主要发表在教学与管理、当代教育科学、外国中小学教育、中小学管理、上海教育科研、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等10个杂志上。

2.2 高产机构及核心作者群

节点类型设置为机构,Top N = 50,显示发文数排在前50的机构。运行CiteSpaceV得到节点数为9,连线数为1,密度为0.0278 的机构网络。结果显示,排在前7位的机构分别是: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小学、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这些研究机构大多来自师范院校的教育学研究单位,很少有跨单位的合作。

设置节点类型为作者,其它参数不变,运行软件,得到节点数为12, 连线数为12,密度为0.1818 的作者网络。聚类结果显示:任宝贵、郑东辉、成果、杨明喆、刘言、周晓燕、张赵姝影、贾保方等研究者构成了核心作者群。从核心作者聚类关系图中可以发现,这些核心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非常少,表明这方面至今未能形成有较强影响力的学术中心。

2.3 家庭作业研究的热点分析

考察知识图谱中关键词共现的频度及其节点的中心性和连线的粗细,可以直观地看出研究的热点。节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其它参数设置不变,运行CiteSpaceV软件,得到节点数为48,连线数为52,密度为0.0461 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见图1)。从图中可以得到两个特点:

第一、热点词汇之间的聚合度比较低。陈超美博士认为:“在可视化知识图谱中,中心性值大于0.1的词则说明其具有较强影响力。”[2]

第二、热点词汇主要集中在学生、课堂、学校等领域。为更清晰地看清图1中的热点词汇,我们将热点词汇的频次列于表1。频次越高,说明该热点词汇受关注的程度越高。

2.4 家庭作业研究的演进历程

根据CiteSpaceV生成的关键词突现时区视图,结合文章的实际内容,我们可以将1992年到2018年间的家庭作业研究分为三个典型阶段(见图2):政策主导期、思辨研究主导期和实证研究主导期。

政策主导期从1992年持续到1995年,本阶段的特点是出台的政策多,学术讨论少。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发出《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指出课业负担过重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3]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要求中小学的教学计划、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国家规定;教师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授课时数等方面的内容。[4]199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政策,从招生计划、分班编制、教学进度、作业时间等不同方面做了规定。[5]随着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家庭作业逐渐引起了教师、研究者等群体的重视。

思辨研究主导时期从1996年持续到2014年,在此阶段教育学类的思辨研究逐渐成为数量最多的研究类型,研究的广度不断增加。例如《建构学习中心课堂——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探析》讨论了家庭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关系问题,认为:(1)课堂教学的改革可以增强学生的地位和作用。(2)家庭作业能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课程设计。[6]《从自我调节学习的角度看家庭作业》一文从自我调节学习角度讨论了家庭作业与学生学业发展的关系,认为:(1)从家庭作业的用处来说,家庭作业会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建立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可以使学生掌握课堂以外学习的技能。(2)就家庭作业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来说,学生的年龄和年级水平越高,家庭作业与学生成绩关系的相关程度较高。[7]

这一时期,研究者也对家庭作业观进行了反思。例如《教育要关涉学生的幸福——对减轻中小学生家庭作业负担的思考》一文,指出(1)中小学过量的家庭作业不能提高其学习成绩;(2)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可以提高成绩。[8]

事实上,这个时期里家庭作业政策仍在继续出台,而且政策的行政级别越来越高。2010年,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9]

实证研究主导期从2015年持续至今。本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实证研究的大量出现。实证研究主要包括现状调查和相关研究。现状调查主要关心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基本情况。任宝贵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五个省市的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1)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在3小时左右;(2)大家都觉得家庭作业太多。[10]王小明、文剑冰、董辉等人对某市53所学校七、八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1)八年级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多于七年级的学生;(2)学生总体上对做语文作业比较积极。[11]

相关研究则主要是探讨其它变量与家庭作业的关系。马蕾迪、范蔚等人采用PISA调查问卷,对昆明市1164 名初三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对数学成绩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发现:(1)良好的心理态度会提高数学成绩;(2)数学成绩受学习兴趣、作业时间影响。[12]刘影、龚少英、熊俊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63 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发现:(1)数学作业质量受作业情绪影响较大;(2)作业质量可通过诸多方面来预测作业努力。[13]刘影、柴晓运等人采用问卷形式对702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1)父母自主参与作业会使孩子对做数学作业产生积极情绪;(2)学生做作业的自主动机在父母参与与其积极情绪中起决定作用。(3)教师支持起调节作用。[14]

3 总结与建议

3.1 以往研究的基本特点

(1)研究数量快速增长,但研究问题聚合度低。结合图1可以看出关键词之间的连线数较少,密度仅为0.0461,没有达到0.1,这说明研究主题聚合度低,研究内容相对分散,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核心的研究热点领域。

(2)研究主体众多,但缺乏合作。从软件分析来看,设置类型为机构的连线数仅为1,密度仅为0.0278;设置类型为作者的密度为0.1818,虽出现了核心作者群,但连线数仅为12,说明研究者之间缺乏合作。

(3)研究范式从思辨研究转换为实证研究,但缺乏整体考虑。在政策主导期,政策的数量最多;在思辨研究主导期,思辨研究数量最多;而在实证研究主导期,则是实证研究数量最多。研究范式从政策宣示,到教育学思辨研究,到实证研究,变化趋势明显。但每个时期内的主导内容与其它研究类型同时出现,显示相关研究缺乏整体考虑。

(4)家庭作业政策分析定性多,缺乏系统性定量评估。有学者认为历年来的“减负”主要聚焦于学校教育并认为學生负担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15]还有学者给予了关于家庭作业政策颁布的现实依据、推进方式和实施效果的定性分析。[16]这些文献显示过去没有研究者对家庭作业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定量评估。

(5)理论框架还是凯洛夫式的,缺乏理论突破。总体上看大部分研究的分析框架依然把家庭作业看作是教学的一个环节,这延续了凯洛夫的观点。[17]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了作业负担的主观方面,但对家长参与、教师参与,学生与环境的互动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很少。

3.2 未来研究的思考建议

首先,要对以往研究主题进行系统化,提出新的研究问题。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作业的教育学阐释、国外经验介绍、家庭作业减负政策分析等方面,但彼此之间聚合度较低,应该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化,以利于不断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其次,要加强协作,开展跨学科研究。家庭作业涉及教育、个体心理、社会环境、经济等多个方面,家庭作业研究也应由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共同开展。研究者可以通过组织杂志专栏、专题学术讨论等促进知识分享与交叉研究。

第三,要采用多种方法开展研究。家庭作业研究包括不同层次,理论研究、经验研究、政策研究等不同层面的研究相互依赖和制约。近年来,研究者积极采用新方法,实证研究数量增加很快,但理论研究又骤然减少。孤立使用研究方法的现象没有减少。

第四,要增加家庭作业政策效能的定量评估。家庭作业政策是否有效,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等都涉及其效能问题。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系统的证据做支撑。未来研究需要大力开展家庭作业政策的定量评估研究,以搜集此类证据。

第五,要围绕家庭作业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由于学生的家庭作业活动发生于学生—家庭—学校—政府所构成的系统之中,那么家庭作业研究不能只关注某个方面,而应该开展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

[2] 刘艾清.课程与教学论范式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6(5):107-111.

[3] 张赵姝影,郑东辉.“减负”何以可能:基于高频词汇的国家减负政策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6(3):5-9.

[4]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J].人民教育,1993(5):14-15.

[5]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J].人民教育,1995(4):5-6.

[6] 陈佑清.建构学习中心课堂——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探析[J].教育研究,2014(3):96-105.

[7] 杨宁.从自我调节学习的角度看家庭作业[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11):33-38.

[8] 胡咏梅.教育要关涉学生的幸福——对减轻中小学生家庭作业负担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0(12):11-13.

[9]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8-05-1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10] 任宝贵.我国五省中小学家庭作业现状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2015(12):49-56.

[11] 王小明,文剑冰,董辉,柯政.初中生眼中的家庭作业的调查[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0):21-28.

[12] 马蕾迪,范蔚,孙亚玲.学习参与度对初中生数学成绩影响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5(2):77-80.

[13] 刘影,龚少英,熊俊梅.初中生数学家庭作业质量、控制感与作业情绪对作业努力的影响.心理科学,2016.39(2):357-363.

[14] 刘影,柴晓运,龚少英,桑标.父母参与作业的自主动机与小学生积极作业情绪:学生作业自主动机与教师支持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5):577-586.

[15] 谢利民.我国半个世纪“减负”问题的历史回溯与思考.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3):21-25.

[16] 胡惠闵,殷玉新.我国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历程与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12):48-58.

[17] 任宝贵.凯洛夫家庭作业观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2):7-10.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家庭作业
利用智能应用平台提升体育家庭作业的量化反馈实效
小学一年级数学家庭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小学体育家庭作业体系的构建研究
Special Homework 特殊的家庭作业
如何优化设计语文家庭作业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