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的外溢效应研究

2019-04-19 01:33卢婷婷卫莉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8期

卢婷婷 卫莉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30个省市自治区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方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流通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的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流通技术创新与流通组织创新,均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具有正向影响;流通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影响大于流通组织;且整体市场化较高的区域,流通技术创新和流通组织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地方政府对价格保护程度较高的地区,不利于流通组织创新,使得流通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呈负向影响。据此,进一步提出以流通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绩效外溢的升级策略。

关键词:流通创新   技术创新   组织创新   经济绩效   外溢效应   升级策略

引言

现阶段,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通过发布多项鼓励政策推进流通领域的创新,用以提升消费品质、促进经济转型。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中指出,各级政府应鼓励流通企业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支付、营销、售后等方面进行线上线下互动;激励各类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化生活闲置资源配置,拓展就业的灵活性;开展各类激励政策,扶持流通企业拓展新的物流基地、配送中心、末端物流等設施设备。与此同时,民间流通企业也在自发开展交流活动,探讨流通创新与经济形态的关系。2018年1月,首届中国流通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创新电商企业、微商企业、区块链技术应用企业、共享经济类企业、O2O模式企业的管理层和经营层以及研究人员,共同探讨了流通领域创新与新经济形态关系等课题。该次议题围绕区块链技术应用、流通创新、新经济形态治理等热点话题,展开流通产业新动态及升级发展方向的探讨。

近年来,我国商贸流通业降本增效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需要流通活动的不断创新。胡永仕(2015)在研究中指出,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绩效有着显著的关联效应与外溢效应,需要充分发挥流通业巨大的作用。李晓慧(2018)认为,我国商贸流通业的服务功能在逐步深化,通过优化结构、吸纳就业、关联产业等方式,都可以对经济发展产生正向外溢效益。现有研究理论大多关于流通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绩效的外溢效应研究,很少探讨流通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的外溢效应。因此,本文将以该视角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推动流通业创新发展、提升经济发展绩效的政策建议。

流通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流通创新理论

所谓流通创新,是指流通企业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理论与技术手段,通过自主创新、模仿借鉴等活动,全面变革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活动的一种行为。虽然,流通创新在不同发展时期会有不同表现特征,但关键特征以多渠道、全链条、深层次、跨领域等为主。信息消费时代,流通业受社会分工、消费主权诉求以及流通企业之间的竞争等关系影响,逐步打破原有束缚,进而塑造全新产业格局,这也是流通创新必然发生的重要动机。在专业分工日益细化的背景下,我国流通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稳步提升,在引导消费、调整消费结构、促进生产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借助流通创新实现产业关联、吸纳就业等效果,对经济发展绩效产生一定的外溢效应。

(二)流通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的影响

随着商贸流通业服务功能不断优化,流通企业利用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活动,在推动批发零售业、餐饮住宿业、物流配送业发展方面具有直接效应。同时,流通企业通过整合渠道资源、缩减社会成本,对消费方式进行优化,降低消费成本,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增长。一般而言,在扩大消费需求的同时,消费水平与质量相应提高,会进一步优化消费结构。消费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新的消费热点产生,以此加大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高效循环,提升经济发展绩效。因此,消费方式的升级,同样会对消费起到外溢效应。上述关系如图1所示。

首先,流通创新对缓解商品时空供需诉求、所有权、品种、价格等方面的矛盾有着积极作用。生产商与消费者通过技术手段创新,使得交易环节更加便利,能够解决商品所有权的矛盾;先进的物流配送方式,可以实现商品空间转移与商品价值时间延续;利用批发与零售的分工协作,解决商品批量的矛盾。同时,流通企业可通过产业跨界融合、内外贸融合以及线上线下融合方式,激发贸易的新活力。例如,阿里积极布局线下产业,与联华超市、居然之家、百联集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京东与专卖店、生鲜超市、便利店等建立线下业态,打造一体化的线上线下全渠道模式。如此,流通创新可通过多元化的实现方式,推动消费升级,这是带来的直接效应。

其次,信息技术是流通创新的先导和根本推动力,为提升流通业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商品流通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有力提高了流通的规模、速度和效率。在现实消费过程中,生产与消费的信息不对称,会给商品供求带来不确定性。对于消费者而言,信息不对称将导致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进而影响其消费支出的增加,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也随之降低。对生产者来说,信息不对称将会降低资源的循环使用率,最终会阻碍经济增长。流通产业作为中介机构,能够将自身所掌握的市场供给需求信息,提供并匹配给生产者与消费者,从而缓解供需矛盾,实现“双赢”。此时,信息技术对于流通创新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并会作用于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效应。

再次,对于供需双方而言,流通业集聚使得集中交易变为一种现实的可能。当流通业普遍采用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后,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整体经济运行效率与发展绩效水平。此外,流通产业在进行集中交易时,还可以有效规避专业生产者与众多需求者循环单独交易,或者避免多样化需求者与专业生产者循环单独交易。由此可以减少交易次数,有助于降低市场环境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交易抗风险能力。因而,流通创新在减少生产者与消费者交易风险时,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有助于经济绩效的提升。

综合上述理论来说,只有通过技术、制度、组织方式等流通创新活动,才可以推动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与消费者整体供应链之间的平衡发展,更有助于整体经济活动更加活跃,进而产生更多外溢效应。

研究假設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流通业的创新发展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流通业通过技术和组织层面的创新,可显著提升商品的附加值。并且,流通技术和流通组织融入价值链活动,能够进一步提升商品的附加值,使得流通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产生积极外溢效应。据此,本文从流通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两个方面,探讨流通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的外溢效应。

流通技术创新能够推动制造业围绕商品、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以及商品价值进行跨行业流通创新,最终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流通企业通过分析商品需求信息,利用技术创新提升商品生产效率,进而扩大对经济发展绩效水平的影响。此外,通过流通技术创新,能够促进流通企业之间进行价值共造活动,满足顾客多元化的需求,从而促进流通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获得额外收益。可见,通过对流通技术创新,可提升流通业的生产效率,提升流通业关联效率,进而对经济发展绩效产生积极的外溢效应。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条件:

H1:流通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产生积极的外溢效应。

流通组织创新有利于将专业化和高质量的生产方式引入商品生产过程,提升商品价值。这一做法在提升商品价值同时,还能逐步满足顾客差异化需求,进而创造更多的收入,使得国民生产总值呈现出上升趋势。由此可知,流通组织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具有外溢效应。并且,丁宁(2014)指出,地方政府对价格保护程度低以及受市场调控程度较高的地区,价值链分工活动更趋于专业化。以此,吸引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流通业企业参与到本地区流通组织创新中,提升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扩大流通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的外溢效应。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2:流通组织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产生积极的外溢效应。

(一)变量设置与数据选取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假设,选择相应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将流通技术创新(smte)、流通组织创新(smse)作为自标量,经济发展绩效(GDP)作为因变量。并且,在商品价格受市场调配较大、整体市场化指数较高以及流通法律制度较为完善的地区,流通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更加显著。基于此,将整体市场化指数(sch)、价格由市场决定的程度(sc)、地方对价格保护程度(df)、法律制度环境(law)、生产者权益保护(scz)、知识产权保护(zs)、消费者权益保护程度(xf)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如表1所示。

本次数据选取2007-2016年30个省市区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西藏自治区资料缺乏故不加入。数据来源于2007-2017年的《中国市场化指数》、《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以及国泰安数据库和商务部网站。同时,为确保数据选取准确性,在数据选取时,尽量选取口径统一的年度数据。且针对原始数据缺失情况,均基于国家统计局的推算方法对数据进行推算,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二)模型验证与结果分析

首先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选定的数据变量进行估计,包括样本描述性分析、变量控制与检验。其次,利用Sargan考察工具变量的有效性,验证实证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控制变量流通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的影响,在模型中分别引入相关参数。具体包括:流通技术创新与整体市场化指数(Smte.sch)、流通技术创新与价格受市场调配程度(Smte.sc)、流通技术创新与生产者权益保护(Smte.scz)、整体市场化指数(Smme.sch)、流通组织创新与地方政府对价格保护程度(Smme.df)以及流通组织创新与法律环境(Smme.law)的交叉项。就估算方法而言,适用于面板数据模型的随机效应(RE)、面板固定效应(FE)难以解决模型内生性问题,而借助系统广义矩方法(GMM-SYETEM),允许随机误差项存在异方差,所得到的参数估计变量更加精准,可以有效解决内生性问题。公式(2)中的一阶滞后项、其他解释变量与经济发展绩效可能存在因果关系,故采用系统广义矩方法对引入的6个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表2的1-6参数模型结果。

模型1、模型2、模型3研究流通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的影响。流通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的影响指标分别为0.44、0.0964、0.075,均大于0,说明流通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具有正向影响。同时,模型1、模型2的影响系数在0.01水平上显著,模型3的影响系数在0.1水平上显著。为进一步研究市场化指数、价格受市场调配程度、生产者权益保护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的影响,在模型1、模型2、模型3中,分别加入流通技术创新与整体市场化指数(Smte.sch)、流通技术创新与价格受市场调配程度(Smte.sc)、流通技术创新与生产者权益保护(Smte.scz)的交叉项。上述交叉项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影响系数分别为0.005、0.009、0.022,且均在0.01水平上显著。进一步说明,在市场化指数较好、价格受市场调配程度较高、消费者权益保护较好的地区,其流通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的影响更加显著。由此,证明H1成立。

模型4、模型5、模型6研究流通组织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的影响。该影响系数分别为0.098、0.089、0.089,均为正数,说明流通组织创新对经济发展外溢效应具有正向影响。且模型5、模型6的影响系数在0.1水平上显著,说明在模型5、模型6中,流通组织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具有显著性。同时,由表2可知,流通组织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的影响系数小于流通技术创新,说明流通组织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的正向影响作用较弱。

为研究地区市场化程度、地方政府对价格保护程度以及法律环境通过流通组织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的影响,在模型4、模型5、模型6中分别引入流通组织创新与整体市场化指数(Smme.sch)、流通组织创新与地方政府对价格保护程度(Smme.df)以及流通组织创新与法律环境(Smme.law)的交叉项,进行实证分析。由表2可得,上述影响系数分别为0.015、-0.007、0.010,且在0.01水平上显著。由此可知,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地区法律环境越好,均能促进流通组织创新,进而提升流通组织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的影响,进一步证明H2成立。而地方政府对价格的保护程度对流通组织创新的影响为负向,即地方政府对价格保护程度高,将不利于本地区进行流通组织创新,继而使得流通组织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的影响为负向。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通过实证分析流通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可知,流通技术创新和流通组织创新均能正向促进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同时,整体市场化指数对流通创新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整体市场化指数较高地区,流通创新发展趋势良好,流通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更加显著;而地方政府对价格保护程度较高的地区,不利于流通组织创新,使得流通创新对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呈负向影响。因此,为了推动流通业进行创新活动,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绩效产生外溢效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首先,推动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规划物流基地、末端配送网点以及公共配送中心,并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同时,加快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化改造力度,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采用多层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物流信息资源,提高物流效率。

其次,完善绿色流通方式。在流通市场开展绿色示范活动,并贯彻绿色商场的国家与行业标准,创建节能产品、销售与废物回收的绿色商场。推广绿色商品,限制过度包装、高污染的产品进入流通、消费环节。在物流仓储配送方面,采用“大数据+回收”模式发展绿色、低碳物流配送方式,并优化逆向物流网点布局,实现低碳物流发展。

最后,推行“主辅分离”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当前,流通组织创新可正向推动经济发展绩效外溢效应。由此,应深化社会专业化分工体系建设,推行“主辅分离”模式,全力发展核心业务,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将非核心业务进行承包,继而整合商贸流通业中物流、仓储、运输、销售等组织部门,对组织管理方式进行不断创新,发挥商贸流通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凌霄,蒋丽娜.基于流通经济学视角的蔬菜价格波动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5)

2.李晓慧.流通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绩效的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6)

3.文启湘.新常态下商业流通经济的转型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16(2)

4.冉净斐.重构流通经济学: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J].现代商贸评论,2013(1)

5.王波.新常态下商贸流通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江苏商论,2015(11)

6.丁寧,陈阿兴,周经.制度改革、流通创新与制造业效率提升[J].经济问题,2014(8)

7.马勇.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流通经济学理论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5(26)

8.赵娴.流通经济学的立论依据与研究定位的新视角——基于空间经济学角度[J].中国流通经济,2010(1)